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著名畫家楊林:畫說張家山

2023-12-19國風

圖文/楊林

緣起黟酒坊

去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好友張華跟我說,張家山要拆了,你是不是要去畫一畫?他這麽一說,老張家山似一幀幀畫面在我腦海中浮現,充滿著青春年少的記憶!是啊,那是一個太值得畫的地方了!於是我便和他約好,來年在最美的秋天去寫生,畫一幅大的對景創作,但又擔心是不是到了秋天張家山已經拆掉了,他說沒有那麽快,於是心中有了一份期待……

張華是我的中學同學,那時我喜歡畫畫,他喜歡攝影,我們是非常好的玩伴,經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我們學生時代的很多回憶,都是他給我們留下的。我大學三年級,在蕪湖書畫院開個人作品展,展覽活動中的所有照片,都是他拍攝的,為我留下了人生中非常珍貴的影像。

80年代玩攝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需要很多條件支撐,但他仍然執著而癡迷,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方便和支持。

中學畢業後,我們各奔東西,然而,緣分又讓我們相聚在黃山黟縣,他在那裏有自己的黟酒廠,我建有自己的黃嶽畫院,我們又走到了一起。

那是在我大學畢業回到蕪湖工作後不久,張華便約我去黟縣玩,他那時承包了黃山黟縣的軸承廠,說黟縣那邊的古民居非常好,適合畫畫。

當時坐落在黟縣的西遞與宏村,沒有現在這麽知名,老同學盛情邀約,我應邀前往,那次黟縣之行,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為我後來在黟縣購置老屋,建立畫院埋下的伏筆。後來我黃嶽畫院在建造過程中,張華也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至今仍十分感激。

他鄉是詩和遠方,故鄉是心安之處。數年前,張華把他父母在張家山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一個供朋友聚會和玩的地方,名曰「黟酒坊」。我便經常去喝茶聊天,時間久了,發現黟酒坊,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蕪湖藝術沙龍。

張華為人豪爽、性情耿直、熱愛藝術,且和很多書畫界名家都是朋友,酒坊雖坐落在老舊小區之中,交通不便,也沒有豪華的裝潢,但卻有著極強的文化氛圍,質樸而親切,很容易勾起人們對往日的回憶,墻面上布滿了蕪湖很多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大家經常在這裏青梅煮酒論「藝術」,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酒坊樓上張華還特意租下給朋友們作為工作室使用,他喜歡瓷器,買了小窯爐,放在工作室中,供前來寫字畫畫的朋友修身養性之用。 我們的同學黃海亭也參與其中幫助打點著。

黟酒坊不僅有書畫藝術文化,還有酒文化和美食文化,雖只有四、五個房間,一個小院,每天只做三桌飯,而且只是晚餐,但主打食材地道,所有山珍,幾乎都是從黃山黟縣采購而來,其他菜肴也十分註重品質,所以口感極佳,得到了美食者的贊譽。

錦上添花的是,這裏的酒免費暢飲,所有的酒都張華自己酒廠生產的,純糧食釀造,因此人氣火爆,不提前預訂一席難得,一時名聲在外,真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呢!然而它即將隨著城市改造徐徐謝幕,我怎能不將它以筆墨鐫刻成美好的歷史呢!

澡堂裏重溫記憶中的張家山

聽張家山這個名字,肯定以為他是一個山,也許過去是,但從我記事起,感覺他最多只是一個小土坡,但這裏留給我曾經的記憶卻是那麽鮮活和難以忘懷。

張家山坐落在九蓮塘的旁邊,離我上學的蕪湖三中很近,加上又有同學住在張家山,所以也就經常有機會去那裏玩,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經常去張家山電影院看電影,看電影是那個時代孩童非常難得的文化娛樂活動。

因此只要有好看的電影,我們總是尋著法子去看。記得電影院坐落在張家山山坡上,門前廣場很開闊,順著一條很寬闊的水泥上坡路爬上去,也是要費點勁的,但如果騎自由車溜坡的話,那就是非常開心的事了。

路的兩邊有很多已經記不起名字的店鋪,電影院廣場的斜對面是當時的地區百貨商場,印象中在那個百貨商場的櫥窗中,我看到了夢寐以求的摩托車……長長的斜坡路留下了滿滿的回憶,如今電影院已不復存在,那條斜坡路也不可尋了。

印象較深的還有小吃街、裴師傅彈棉花店、電玩城以及張家山標誌建築老蕪湖氣象局。當然不能不提的當屬張家山的老浴池!那個年代洗澡不方便,大多都到公共浴池去洗澡,張家山澡堂子,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去處。讓我感到一絲安慰的是老浴池仍然存在,而且還在營業中,這也可能是目前蕪湖僅存不多的老浴池了吧。

大雪時節傍晚比較冷,那天寫生完畢,我便約畫友劉忠文一起去澡堂子洗把澡,最後體驗一下老浴室的感覺,重溫舊時的記憶。 即將拆遷的老浴池確實破舊,只能說免強維持著經營,老板很熱情,見到我們來便說,抓緊洗吧,可能今年是最後一年了。

買完澡牌,步入老澡堂,那種特有的味道撲鼻而來,還是那種熱氣騰騰的感覺,只是覺得又小又破舊,特別難得是,這個澡堂仍然是燒著鍋爐的,泡在大水池中,聽著鍋爐撲通撲通的聲音,仿佛回到了從前。

浴池中的水很熱,冬天泡在裏面很是享受。我一邊泡澡,一邊和搓澡的老師傅聊著天。他告訴我,老板很辛苦,每天早上四點鐘就開始起來燒鍋爐,因為現在環保,只能用氣燒,一大池的水,需要燒幾個小時,燒到早上八點多,池水和淋浴的水,正好燒好,九點鐘就開始營業了,一直要到晚上八點鐘才關門。

早期這樣的澡堂是燒柴,後來是燒煤,現在是燒煤氣,目前蕪湖大部份的澡堂已經沒有鍋爐了,都是從四褐山電廠,拉發電用的熱水來用,既經濟又實惠,但老浴池中的那種蒸散聲和氛圍感已經沒有了,很多都變成了各種集吃喝娛樂為一體的洗浴中心,大部份老百姓是不可能經常光顧的,不禁感嘆鬥轉星移,世事變遷。

泡完澡自然是要搓個背,搓背老師傅的手法非常嫻熟,身上也不知怎麽,就會給他搓出很多的泥球,最後再用幾聲響亮的拍打結束搓背,一頓操作下來,感覺渾身紅彤彤的,沖個淋浴後,頓覺神爽氣清,渾身充滿了活力。臨近傍晚,洗澡的人也多了,不大的澡堂中,人來人往,熙熙嚷嚷頓時熱鬧起來。

雖然現在每家洗澡都很方便,但是他們仍然願意來到這裏,我想他們圖的不僅是經濟實惠,還有那人情味的溫暖吧。仔細觀察,洗澡的大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還有一些熟悉的面孔,他們是這裏的常客,幾十年了,每年冬天,他們都會如約而至地到這裏來泡澡,這已經成為他們冬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有的老者還買了月票,每天都來,泡完澡在躺椅上看看手機,看看電視,聊聊天,這也是老城區的一種人間煙火氣吧!如今這樣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且隨著這一代人的離去,最終將淡出我們的視線。

畫說張家山

當我如約來張家山寫生時,雖時已小雪,但今年氣溫偏高,秋天的濃墨重彩尚未褪去,冬日的蒼涼感似有又若無,一切都剛剛好!

張家山的改造是一期一期地進行的,驅車前行的路上,一面是前兩期已經改造後的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小區,一面是三期即將改造的老房子,殘墻斷壁上寫著各種各樣即將拆除的編號,耳邊不斷傳來敲墻拆房和挖掘機的聲音。

大部份住戶都已經搬離,拆遷隊已經進駐,很多人在即將拆遷的樓房中來回穿梭,大小不同的三輪車,一車一車地將拆除的物品拉走,看著院裏院外丟棄的沙發、桌椅板凳等物品,想著不知有多少故事在這裏發生……

各種植物野蠻地生長在一些搭建的棚架之間,有的點綴在殘垣斷壁之中,盤枝錯節,肆意生長,因已入冬,有些已經枯萎,營造出一種寂寥和殘缺的美,但仍蘊含著頑強的生命力,引人幽思……

舉目皆是非常難得的寫生畫面,很難在現代建築和小區中找到,讓我有了強烈的寫生與記錄下這段歷史的意願,我興奮不已,覺得應該再早點來。

我是喜歡歷史的人,歷史蘊含者豐富的文化。雖然這裏大多早已人去樓空,慢步其中,秋冬時節老屋門前落葉飄零,偶見紅門綠樹的院落,也曾經有精心的修建,如今故人雖去,卻也留下別樣的風景。

很多使用各種材料亂搭亂建的臨時建築,構建了錯落有致的生活場景,這樣的場景是喜歡寫生人的最愛,由於使用了不規整及雜亂的材料,又是臨時的,就有了破舊古老的質樸感,作畫時筆墨自然能放得開,以求一種蒼厚的筆墨效果。

張家山是一個小山坡,這些房屋大多是依山而建,自然就有了層次,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而且過去建房,也不像現在控制與規劃得這麽嚴格,在密度不大的空間中,自然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這也是我喜歡這裏的原因之一吧。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這個地方還殘存著過去的生活影子,這是在現代城市小區中看不到的,所以幾天的寫生裏,每每坐在一個地方,隨便換個角度就是一幅畫,如【老城區中的百姓生活】這幅作品,就是我看到的一幅生動的、兒時的生活場景,觸景生情,便情不自禁地畫了下來。

在一處臨時搭建的建築前,一叢老的香椿樹,雖然已無枝葉,卻看得出生長得非常好,想必每年一定會給主人帶來時令美味,後面的老房子屋面上,落滿了金黃色的銀杏葉,旁邊的一棵老柿樹還掛著幾只紅紅的大柿子,可能是主人臨走時特意留下的紅彩頭吧,一排剛洗完的衣服,隨便涼掛在舊電線上,一切都顯得那麽靜謐美好!

居住的大媽70多歲了,端茶倒水很是熱情,還要讓我們中午在她那裏吃飯。她是僅存不多,還住在這裏的住戶了,正等著拿到拆遷款後,買個新房過上新生活呢,這就是老城區,市井中的百姓人家。

張華的黟酒坊,就在張家山山坡上的最高處了,這裏既有層次感也極具代表性,也因我和張華的關系,以及和酒坊曾經的諸多美好記憶,而顯得更具紀念意義和價值。

酒坊前面是幾棟曾經令人羨慕的紅磚樓與灰磚樓,當年是地委專員級別的幹部住宅樓,稍小一點的是科局長樓,在那個年代,一戶就有100多平方的面積。如今已是人去樓空, 早已被人遺忘,那一代的老人大多都已離去,然而他們的子女,都是在這裏出生和長大的,現在也都已五六十歲了,對這裏一定有著不可名狀的感情。

這幾棟紅灰磚樓,本就是一幅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風景畫,在冬日的暖陽中,顯得更加古樸與蒼涼。黟酒坊的院門不大,是在老院墻的基礎上,根據徽派建築的風格改造而成的,意境悠遠。

不遠處有顆很大的老樹,仿佛正默默見證著這即將發生的一切。青瓦白墻、殘垣老屋和古樸健挺的大樹,帶給我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我興奮地在大樹前支起大畫板,開始了對景創作。

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不時有朋友們前來觀畫,老同學張華也在一旁品茗感懷。中午稍事吃飯顧不得休息,便繼續作畫,可以說是一氣呵成。作品完成後,晚上朋友們一起把酒言歡圍爐烹茶,雖無詩文之風雅,卻也是盡興而歸。

在【張家山黟酒坊】這幅作品創作中,為了增加畫面的氣勢,我讓右邊的大樹沖出畫面,前面自然生長的樹根邊野草,筆墨表現要自然松動,夾雜在中間的建築雜物,正好增加了草叢的空間變化,留白作為氣口,右邊的一段殘墻是從後面移到前面來的,殘墻上面的拆遷編號清晰可見,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殘墻後面的灰色老樓,用虛的手法處理,只表現了一部份,主要是突出畫面中部的黟酒坊。黟酒坊整個建築部份,作為畫面的主體,在筆墨的刻畫上相對細致一點,但不能過於拘謹,以與周邊的環境和氛圍協調一致。為了突出作品的季節感,左上部增加了一些枯枝和老樹,色調以赭綠色為主,增加了懷舊的氛圍,作品完成尚有感覺,也似乎印證著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

老張家山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如今即將翻開一段新的歷史篇章,期待並相信他的未來更加美好。然歷史與發展可兼得乎?

2023年大雪楊林於蕪湖

後記:

大雪時節,江城夜降首雪,我意猶未盡,一早起來再去張家山,推窗賞雪,與它作心中的道別:

瑞雪消融

似繁華飄零

如流星劃過夜空

記憶卻

停下了腳步

駐留在

秋冬的璀璨裏

楊 林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工程大學副教授,安徽黃嶽畫院院長、徽州碑林藝術館館長,零界點:朱零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曾獲全國首屆揚州八怪杯書畫大獎賽一等獎,尚意2017全國美展最高獎(中國美協)、2018中國福州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畫展最高獎(中國美協)、入選2017涇上丹青全國美展(中國美協)、入選2018山水硯都多彩肇慶全國美展(中國美協)、2019年弄潮杯全國中國畫大賽優秀獎(西冷印社主辦)、2019首屆吳昌碩國際藝術大獎賽二等獎(西冷印社主辦)、2020"中國美術世界行"成果匯報展最高獎(中國美協)、建國70周年安徽省美術大賽優秀獎(安徽省美協主辦)、2017年安徽省美術大賽最高獎第四屆"弄潮杯"錢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獎(西冷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