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百聞不如一見丨美好的相似:中敘文物「連連看」

2024-05-19國風

陶壺、項鏈、玻璃瓶……

一眾敘利亞國寶級文物

跋山涉水來到中國

為觀眾帶來一場來自異域的「文化盛宴」

5月18日在南京城墻博物館

和南寧市博物館同時開展

即將迎來它們遊歷中國的第4年

它們是洗脫塵埃、綻放光彩的「旅客」

是大美不言、自有春秋的「使者」

在國際博物館日與它們相遇

很多人會驚喜地發現

這些敘利亞文物與中國文物存在著

眾多美好的相似之處

鳳首壺、青金石與玻璃器:新客與老友

均為文明古國的中國與敘利亞

可謂是「舊相識」

在古代敘利亞地區建立的國家

被中國史書稱為「條支」「大食」等

曾先後派出數個使團

在唐朝時到訪長安城

從相似的文物身上可以看到文化交流的銘印

壺口呈鳳頭狀,細頸,扁圓形腹

唐代流行的三彩鳳首壺

與來自大馬士革的單耳陶壺

何其相似!

古代匠人將盛唐時最時尚的三彩工藝

與外來的胡瓶器形相結合

制造出中西合璧、流光溢彩的三彩鳳首壺

使之成為絲綢之路上「熱門單品」之一

如今,「同款」三彩鳳首壺

在北京、甘肅等多地博物館可見

青銅時代的敘利亞首飾上多見青金石
寧夏固原出土的金戒指上也嵌有青金石
這象征希望、平胡、祥瑞的藍色玉石
曾在兩河流域「鋪就青金之路」
又在絲綢之路上大放光彩
如今在進博會等大型展會上也有亮相
成為中阿兩大文明千年交往史的「見證者」

公元4世紀的敘利亞梨形玻璃瓶

端莊而雅致

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的凸釘玻璃碗

沈睡千年依然晶瑩透亮

專家認為,寧夏出土的玻璃器皿

為絲綢之路上的「舶來品」

或出自同一批諳熟玻璃工藝的匠人之手

楔形文字與甲骨文:給未來寫下註腳

在歷史長河中溯流而上,穿越回古代

古敘利亞人在占蔔泥版上刻下了楔形文字

古中國人在龜甲獸骨上刻下了甲骨文

對未來,想必他們是懷揣著相似的憧憬吧

敘利亞擁有3500多處古跡

猶如一座裸露在藍天下的龐大博物館

譜寫了一部壯麗的文明史詩

古敘利亞人憑借創造的楔形文字

為這部史詩寫下「卷首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

人們用甲骨文了解事情的吉兇

留存的甲骨文

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

文明是抽象的,文字是具象的

歷史是塵埃落定的,人類是繼往開來的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在中阿合作論壇即將在華舉辦之際

中敘古文字的相遇

或許更能讓人們明白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以及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

太陽崇拜與貝殼畫:追尋相似的美好

公元前2000多年的鑲嵌畫

由貝殼、紅色石灰巖和片巖等拼接而成

描繪了正在膜拜的人物形象

唐代的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

以貝殼薄片呈現彈阮、把酒的人們

相似的貝殼畫

勾勒出中敘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兩河流域,古代的人們崇拜太陽神

太陽圖案常出現在陶器、石雕等文物上

敘利亞彩陶壺,刻畫著簡潔直觀的太陽紋

古蜀人將太陽鑄造在青銅器上

便有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

太陽代表光明、溫暖、創造萬物

這也是人類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

敘利亞文物來到中國巡展

是一場浩浩蕩蕩的奇跡之旅

敘利亞文物與中國文物相遇

更是文明間回響不絕的對話

如此相似,如此美好

印證中敘之間歷史悠久的文化交往

所共同造就的璀璨成果

每一件文物

有著跨越國家與民族的共同名字

——文明!

嶄新的交流,誠摯的互信

正在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來源丨新華社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