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要賺「大錢」,必破此「相」

2024-02-17文化

此「相」,即稀缺性。就入世而言,一切大爭之地,必為「稀缺性」的集中地。越稀缺,越不具備復刻性,其可塑造的利益空間,就越大。

只有看到利益空間是被塑造出來的,才能看清稀缺性的本質。

稀缺性,並不僅僅是絕對數量的稀缺,它具有多種維度。不同維度的稀缺,代表了不同的心理共識,也隱含了不同的群體偏好。

從這個角度講,稀缺性,便是人們在世俗功利中,制造出來的最具隱蔽性和說服力的「相」。即,凡與稀缺性掛鉤,則必預先設計為有可塑造的利益空間。正因潛藏著可觀的利益空間,則參與者必眾,所謂分一杯羹。

稀缺性,從一開始的一般等價物,到往後各種維度的稀缺性「造作」,本質上都是在做某種意義上的價值的指認。直到流通成為必然,價值便成為一個可以被不斷塑造的「創造物」。

於是,達成共識。而後,共識,成為了價值的最底層支撐。達成的共識,規模越大,價值就越大。

而凡賺大錢者,往往就是抓住了某種「稀缺性」,並成為吃到「稀缺性」紅利的第一波螃蟹。

01

建構「稀缺性」的三種維度,在場一種,便是逐浪者。

稀缺性與價值,在逐利範疇,幾乎是一對孿生詞。當然,這就是人們對稀缺性的普遍共識,因此,只要對某種事物確認了稀缺性共識,那麽,這種稀缺性歸屬,就成為了一種公認的優越性。

優越性,屬於等級劃分內容,是人類社會進入「區分」時代的主要標誌,即誰擁有優越性,誰就站在了金字塔的豐富性等級之上。所謂豐富性,即處於更大的利益空間之中。等級,背後隱含著的,是與稀缺性的距離。

因此,對於「稀缺性」的不同維度的建構,實際上指向了整個系統結構中,最集中的資源流動路徑。

第一個維度是「壟斷性」維度,屬於規模性掌控,一般力量無法參與。

第二個維度是「授權性」維度,屬於數量管控型,一般都有門檻,因此,參與度,取決於資訊和實力。

第三個維度是「差異性」維度,屬於競爭性路徑,參與度取決於眼光、膽識、符號編碼能力。也只有這個維度,才構成了稀缺性的豐富性。

這個維度的豐富性,在於參與領域的豐富性和參與手段的豐富性。

前者,不同領域的差異性,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所謂細分市場,不過也是在某個領域裏,選擇其中一條極小的路深耕,從而形成比較優勢。這個優勢到達一定程度,就成為了一種稀缺。

後者,不同的參與手段,本質是打入某個領域的一種視角問題。而要成為稀缺,那麽,這個視角,就必須具備較高的門檻。

02

稀缺性仍然無法逃離二律悖反,因此,需及時抽身。

任何稀缺性,一旦人們在其中賺到了甜點,那麽,一定會進入激烈地競爭之中。

進入競爭,本質是資源的匱乏。

當參與競爭者越眾,就必然進入到競爭的內卷之中。內卷,本質不是競爭,而是資源的稀缺。當該種稀缺性越具備稀缺性的時候,內卷就越激烈。

比如,當這種稀缺性是上述前面兩種維度的情況,就會卷到收入支出倒掛為止。因此,如果沒有其他附帶的意圖,一般力量不會,也不可能參與那種內卷。

而第三種維度的稀缺性,則具有更靈活的參與度,本質是認知的較量。於是,有了基業長青,或者,瘋狂收割之說。

但是,只要某種稀缺性進入到了內卷,也就是進入到了「紅海」,就意味著,稀缺性早已蕩然無存。因此,要在這個維度打造稀缺性,就必須做好及時抽身的準備。

所謂的「賽道」,不過也是找到一個具備某種目前來說,是有稀缺性的視角,切入到某個領域,然後,以各種手段,生成賺錢效應。一旦這個模式有錢賺,那麽,就會有更多的參與者,直至「玩壞」。

所謂「玩壞」,不過是有更多的參與者,提供了更多的遊戲規則。於是,共識被分裂。沒有共識,價值建構就崩毀了。

03

因此,對於稀缺性而言,一旦對其的共識,進入到了衰退期,就意味著,稀缺性進入到了「價值解構」階段。

解構,即質疑。

質疑,往往是因為無利可圖,或者,其利微薄。而無利可圖,或者,其利微薄,則是因為這個系統進入到了內卷狀態,或者說是參與者僅僅只是站在了邊緣地帶,甚至是收入支出處於倒掛狀態。

而質疑,本質是共識瓦解的開始。共識瓦解了,價值認同就沒有了,任何稀缺性的塑造,將都進入到無人問津的原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