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龐輝|遇見——傑米·摩根的中西方藝術相遇點

2024-06-18文化

□ 龐輝

杭州,在南宋大內故址的賽麗美術館,【The Momentary Architecture of Being】(瞬息永珍)展覽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作者是旅美英國畫家傑米·摩根。

傑米·摩根 孫愛薇 攝

「瞬息」之瞬,目旁,是瞥觀;息是鼻旁,是呼吸。40年前,趙無極來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講學,提出畫面要能呼吸,在跨文化的視野下重新闡釋氣韻生動,帶來的深度思考就是氣韻生動可以在純西洋媒材中實作而且無主題變奏。賽麗美術館展出40幅摩根的畫作,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思考——來自一位西方畫家的獨特視角。

作者2023年在「傑米·摩根藝術研討會」上發言

意象地理學:尋求相遇點

傑米·摩根1956年出生於英國劍橋,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對中國老子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74年至1977年,他在牛津大學拉斯金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對中國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始練習太極拳,並深受宋代繪畫和中國山水畫傳統的感染。1979年至1982年在英國皇家學院攻讀研究生期間,摩根接觸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風,萌生了將中國山水畫與歐美17至19世紀風景畫相結合的想法。1983年,摩根前往舊金山藝術學院深造,1989年後長期任教於母校。

1997年摩根(後)與任敏教授在中央美院

摩根提到,威爾斯山區農場的童年經歷是他與自然和景觀深厚聯系的起源。然而,他獨特的倒置風景、出人意料的塊面和調和又沖撞的色彩運用,似乎得益於他的另一愛好——特技飛行。他曾被一位特技飛行員帶著進行了一次飛越內華達山脈的飛行,體驗了一系列的特技動作,使他對那片風景有了一種高度戲劇性的觸動,覺得像是一種三維立體派。當他看著地平線和顛倒的風景,從重力中解放的物體動態懸浮在空間中,而不是混凝土黏附在大地上,他的藝術靈感萌生了。之後,摩根經常駕駛雙翼飛機在內華達山脈上空翻滾,稱之為「終極立體主義體驗」。矽谷亞洲藝術中心副館長徐心如評價道:「摩根的畫面有著強烈的敘述性意味,充滿矛盾。他讓我們看到宋畫的嚴謹、莊嚴和理性,同時又感受到其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他用亞克力油料在畫布上,以大塊面組合來探索東方水墨的藝境,積力50年,用誌不分,乃凝於神,燦爛可觀亦可遊,我們深為欽佩和驚喜。」

傑米·摩根談到,西方畫作由於宗教影響,常以祈禱作為繪畫的主題。當他看著傳統中國山水畫作時,則感受到以靈魂連結風景的感動。他說:「我意識到中國山水畫往往不是那麽‘祈禱’,而是對他們與宇宙能量的聯系的一種精神實作,仿佛我在風景中時,我感覺到與之相連。」摩根同時提到在西方藝術中,也能感受到中國道家思想的影子,「中國藝術家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感受的。我想到了莫奈和透納這兩位偉大的法國畫家,對我來說,他們的思想幾乎就是道家或佛教思想,他們實際上創造出了美麗的霧氣、動感的太陽光、水和山脈、冰和水平線,把世界融化成可見的能量」。

傑米·摩根作品

在繪畫技法方面,摩根贊嘆宣紙的渲染效果,能夠透過紙張的上下層面進行創作,「在西方繪畫時,我們使用紙張的表面來構造繪圖。但在中國,我看著一位藝術家制作他的一幅畫,當他將墨水放在紙上時,他進入了空間,我意識到那是空間中的能量,而不是表面上的標記」。因此,摩根選擇使用丙烯顏料,因為丙烯顏料具有更像墨水的流動性,「我不想創作模仿中國畫的作品,因為我太尊重它了」。

最後,摩根談到中西方藝術的交匯,「我試圖找到一種方式,可以在東方和西方之間建立一個相遇點,感受到中國畫的感知和西方藝術家的感知之間的相遇點,跨越兩種文化的界線」。他希望透過自己的畫作,傳達東西方藝術的精髓,創造跨越文化界線

的相遇點。

隧道兩頭打:氣的思想

「氣」從本源上講就是「陰陽」和合的矛盾統一體。二者為一,交互作用和轉換。在摩根的作品中,很難清晰地看到師承,但美術史上的許多大師和作品對他產生過深遠影響。當他在大學期間看到中國宋代繪畫大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他立刻感到自己對風景的感知將永遠改變。他看到了陰陽轉換的力量,並得出一個結論:對於繪畫,時間和空間一樣重要。舊金山藝術學院教授弗雷德·馬丁生前曾這樣評價摩根的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風景畫,卻沒有繼承以前偉大風景畫家的任何元素,有痕跡,但沒有明顯的影響,沒有可以輕松辨識的前輩。藝術從哪裏來?有時來自超越。超越有時創造風景,有時會創造傑米·摩根的畫。」

傑米·摩根作品

在老朋友任敏教授的陪同下,摩根在過去35年中定期存取中國。他們不遺余力地探索中國山水藝術。中國藝術家會走進山水,不像西方藝術家們在畫室裏畫,他們帶著身心去與能量互動,然後回到工作室開始制作影像。這種體驗與道的共鳴是一種連線到神秘存在狀態的形式,是對自然和宇宙能量的深刻感知。2002年,摩根前往喜馬拉雅山,從尼泊爾那邊近距離看珠穆朗瑪峰。那次旅行改變了他的生活。在大約18000英尺的高度,他感到非常接近天堂或純潔的感覺,空氣很純凈。他意識到,一切都很好,時間變得永恒,空間變得無限,這種感動是他希望註入到畫作中的核心。

摩根雖然是地道的西方人,但他的作品展現了使用西方顏料、畫布、色彩來表達東方題材,用西方技法表現東方意境的獨特風格。他用光和色彩表達大自然的美,創造出千姿百態的光和雲等自然景觀,氣韻如真似幻,抽象造型與大自然的具體形象完美結合,靈動新穎。他的畫作深厚凝重,浪漫奔放,氣勢磅礴,變化無窮,絢爛斑駁的色域為底,疾風驟雨般的墨色飛臨其上,兩者交相輝映,水乳交融,渲染、重疊、潑灑、沈漬、流動,營造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他在創作中,聚焦於大地與天空的瞬間、瞬息、一剎那表現,靈感來自夢境和夢遊,讓觀者在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的獨立存在,強調了對自然之美的敬畏與感知,呈現出一種與自然共融的觀感,讓觀眾在作品中感受到對自然之美的獨特理解與表達。

傑米·摩根作品

摩根談到繪畫時,他並沒有特定的意圖。他喜歡在作畫時播放音樂,或者觀看一部能讓他進入某種心態的電影。他在原始帆布或細布上使用丙烯媒材,然後用墨將它們染色,再讓影像顯影。他對將自發性和即興創作作為發展影像的方式很感興趣。他認為我們只知道兩個現實,一個在我們周圍,一個在我們內部。第一個現實是宇宙,第二個是性靈的生命。從第一到第二現實的交流受到感官和資訊記錄的影響,而從第二到第一現實的交流是透過行動進行的,這些行動使我們能夠將力量投射到外部世界並觀察後果。

盡管這兩個現實被如此緊密地拉扯在一起,它們之間仍然存在差距。我們周圍的事物在空間中展開,而我們內在的事物則在時間中展開。也許世界的主要謎團就在這裏,不可能的深淵將兩側分開,一側是自我生活,另一側是外部世界。然而,人類已經發現了以最微妙的方式將這兩個方面融合的方法,那就是藝術作品。藝術家投射並深入他性靈的本質,將其作為影像和物件銘刻在空間中,為他人所接受。雖然藝術品是由從外部世界借來的材料和維度組成的,但它反映的由視覺和記憶產生的影像顯示了世界的變化。因此,藝術作品不僅是一種裝飾品,不是對現實的附加幻想,而是存在的核心和奧秘。

西方藝術中道家思想影子:藝術哲學思辨

中國道家認為世間萬物皆在運動之中,處於永恒運動的宇宙也在不停進行變化,因此宇宙秩序是可探究的,由對運動的理解而構成。道家哲學對「變化運動」的理解十分卓越,同樣引起了摩根對繪畫概念的思考,即在畫作中將運動和變化作為呈現內容和焦點,他也漸漸理解了英國、歐洲和美國浪漫主義傳統的發展。當進行風景畫創作練習的時候,摩根先後嘗試了柔道和空手道。這一實踐經驗讓他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哲學聯系,引導他走進中國太極,並加深了對歐美抽象主義繪畫發展的理解。

西方繪畫包含能量的概念,它的標誌是透過它看到的東西,而不是你看的東西。這種美是非常強大的,在觀看中國或日本藝術時也同樣感受到這一點。在所有文化裏都是如此,我們花時間在土地裏,在土地上。當摩根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他意識到對山水的感覺將永遠改變。山的力量被底部霧氣的光芒軟化,強大的物體被可以形容為女性的能量所轉化,這是陰和陽。對於繪畫,摩根感受到時間和空間一樣重要。

傑米·摩根作品

世界是一位建築師創造的。在中國,有道教,真空妙有,是空間和時間的呼吸,沒有什麽是固定或分離的。亞洲文化中流動連續體的觀念與西方的結構觀念截然不同。在西方,從古代一直到14世紀初,畫家都是針對身體工作的;在中國,他們是從身體進入空間,繪畫進入空間而不是進入身體。

傑米·摩根是一位具有強烈哲學思辨的藝術家。他對東方藝術和哲學有過深入的了解,癡迷於【道德經】的智慧,一直在哲學和靈性之間探索,如何在創作行為中借助有限的媒材去記錄和表達廣闊無垠的思想和意識。摩根透過對道家思想的理解,將西方藝術中的能量概念和東方的流動連續體觀念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深刻哲學內涵和獨特視覺體驗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不僅是對現實的描繪,更是對存在和宇宙秩序的探究,反映了他對時間、空間和變化的深刻理解。

跨文化融合與創新

2023年,傑米·摩根在美國矽谷亞洲藝術館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瞬息永珍】。今年9月,他將在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摩根畫展」。摩根表示:「我的創作關註山水和抽象兩大主題,強調現象、體驗和對‘深層時間’理論的思考,探索時間和空間概念,將它們視為抽象和象征。」在他看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結合起來就是「宇宙」,「宇」是無限多維空間的總和,「宙」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時間的總和。他說:「光學現實和精神現實,它們如何分離或它們如何統一,是我仍需探索的。」

摩根的畫作容易讓人聯想起宇宙的宏大與深邃,總在象征、再現和抽象之間徘徊。他的畫面仿佛混沌初開的世界,具有強大的空間能量,展現了陰陽的互動、時空的轉換和敘事的重設,既和諧又充滿矛盾。他讓觀者看到宋畫的嚴謹、莊重、理性,同時感受到其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他的創作並不局限於傳統風景繪畫,而是追求透過色彩、線條和形式的變化表達出大地與天空的自然美。他創作的材料是丙烯顏料,丙烯顏料幹燥速度相對較快,通常只需幾十分鐘至幾個小時就可以完全幹燥。相比之下,油畫顏料的幹燥時間更長,可能需要數天到數周才能完全幹燥。由於幹燥時間快,丙烯顏料更難以混合和調整顏色。這就要求畫家必須具備強壯的肌體,眼疾手快,有穩、準、狠、快的基本功。

傑米·摩根作品

自1996年起,摩根帶領舊金山藝術學院(SAFI)小組到中國杭州學習。這個計畫後來發展為一個年度活動,每年夏季舉行,持續了近20年之久。在此期間,摩根在中國各大藝術院校,如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等,舉辦了多場研討會。目前,摩根仍是中國美術學院和上海美術學院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不遺余力地在中國推廣亞克力抽象山水畫。他毫無保留地把新材料、新觀念介紹給藝術院校的師生,舉辦了無數場講座和演示,受到了廣泛關註和贊賞。

一位德國作家曾說,繪畫是性靈、化學、時間、空間、表面、性欲、信仰等的交匯場所,在其中發生一種舞蹈,用材料、畫筆和表面創造出一種晶體結構,包含了無數的經驗,凝聚成一個整體。繪畫是從真實能量到精神能量、物理能量轉存到意識中的轉譯。摩根的作品正是這種交匯的體現,透過材料和技巧的運用,將復雜的經驗和感知凝聚在畫布上。

傑米·摩根作品

摩根的作品融合了抽象與具象的元素。他透過抽象的筆觸和色彩運用,呈現出對東方主題的隱喻性表達,同時又在作品中保留了足夠的具象細節,讓觀者能夠產生對畫面所表達主題的聯想和共鳴。這種完美結合讓作品既具有高度的審美性,又能傳遞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內涵。摩根表示,有這些奇妙的連線點,他希望慶祝分離也慶祝相遇。他認為,邊界需要被跨越,並且要恭敬地跨越,而不是退縮。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信仰和熱情變得越來越重要,藝術的流通是與世界交流和分享的方式,這是藝術的目的。他自認是一位向東方尋求靈感、思考並試圖了解地理和靈性如何影響美學的風景畫家。透過他的藝術,摩根展現了他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熱情與探索,以及他對宇宙本質的深刻理解。

傑米·摩根的藝術創作不僅在技巧和形式上呈現出獨特的風格,更在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傳遞上有著深遠的意義。他透過藝術作品向觀者展示了一場融合東西方元素的視覺盛宴,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包容和藝術的美妙。

作者簡介

龐輝,江蘇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顧問,美國矽谷亞洲藝術中心顧問,四川省張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員。2019年開始在北美主編出版關於甲骨文、【紅樓夢】書畫、中國宣紙、中國古代書法經典精粹、張大千書畫精品中英文版等書籍,其專著【燃燒的激情——傅抱石藝術與人生】全英文版、【中國南朝陵墓石刻】中英文版已在北美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