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3日晚,加拿大著名作家、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孟洛(Alice Munro)於安大略省逝世,享年92歲。
孟洛的大部份作品在國內也都有中文版出版。
艾麗絲·孟洛 視覺中國資料圖
加拿大企鵝蘭登書屋表示,孟洛在多倫多東部安大略湖的霍普港去世。
孟洛曾被美國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稱為「加拿大的契訶夫」,其作品建立在傳統上被文學主流忽視的形式和主題之上。孟洛直到晚年才開始成名。她以低調的風格講述了平淡無奇的加拿大小鎮上看似普通的人們的故事,獲得了大量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人們普遍認為,孟洛的作品是平凡人物和非凡主題的完美結合。她描寫的往往是安大略省西南部農村的小鎮居民,他們所面臨的情況讓人覺得夢幻般的事情不過是家常便飯。她筆下的一些人物歷經幾代人,跨越幾大洲,形象豐滿,讀者對他們產生的親切感通常只有長篇小說才能達到。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稱她為「當代英文小說的主要作家之一」。薩爾曼·拉什迪稱贊她是「形式大師」,而強納生·弗蘭岑則曾寫道:「當我說小說是我的信仰時,我想到的作家屈指可數。有一些仍在世,大多數已經去世,孟洛正是其中之一。」
愛爾蘭小說家艾德娜·奧布萊恩將孟洛與威廉·福克納和詹姆士·喬伊斯列為影響過她作品的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說,孟洛的短篇小說「具有其他作家的長篇小說的道德和情感密度,有時還有歷史意義。」小說家理察·福特曾經明確表示,質疑孟洛對短篇小說的駕馭能力就像懷疑鉆石的硬度或成熟桃子的香味一樣。
艾麗絲·孟洛 視覺中國資料圖
1931年,艾麗絲·孟洛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溫厄姆郊外的一個狐貍和家禽養殖戶家庭,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掙紮求生。1951年,孟洛獲得獎學金進入大學學習了兩年,之後與第一任丈夫詹姆士·孟洛搬到了溫哥華。在此期間,孟洛形容自己是一個「B-級家庭主婦」——她不得不向丈夫要錢來買日用品。每當女兒們睡著時,她就開始寫作,篇幅很短,因為長時間集中精力太難了。她在2005年對【觀察家報】說:「我很喜歡打盹。」
孟洛起初在【塔馬拉克評論】、【蒙特婁人】和【加拿大論壇】等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並逐漸匯集為一部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在1968年出版。【紐約時報】稱贊這部小說集證明了「短篇小說在加拿大妍妍向榮」,並「與居住在那裏的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也誇贊了孟洛令人耳目一新的、「提供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的寫作策略。
而後,孟洛開始集中精力寫長篇小說,但她發現這很吃力。正如她後來承認的那樣,「我的長篇小說沒有生命力和沖擊力,很松散」。1971年,【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出版,描繪了一個年輕女藝術家的生活。敘述者德爾在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長大並開始寫作。這部作品幾乎成為孟洛自己創作的宣言:德爾放棄了她一直在創作的哥特式小說,轉而在【禧年】中描寫她身邊「沈悶、簡單、令人驚嘆、深不可測」的生活,描述「每一件事,每一層語言和思想,樹皮或墻壁上的一抹光,每一種氣味、坑洞、疼痛、裂縫、妄想,都靜止不動,凝聚在一起。光芒四射,生生不息」。
20世紀70年代是孟洛蛻變的十年。1973年第一段婚姻破裂後,她搬回了溫厄姆;1976年再婚;1977年在【紐約客】發表了首部短篇小說【皇家式毆打】,故事取材於她小時候父親對她的懲罰。之後,她還在【巴黎評論】和【大西洋月刊】等雜誌上發表了作品。
盡管一再嘗試,但她的長篇小說始終沒有問世。她說:「每次一本書寫到中間的時候,我都會想,‘好了,現在是時候寫點嚴肅的東西了’......但這行不通。」
她對真實性的追求使她成為性政治、墜入愛河、欺騙和欲望的無與倫比的記錄者。在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看來,「很少有作家能比孟洛更徹底、更無情地探索這種過程:手、椅子、眼神——都是錯綜復雜的內心地圖的一部份,上面布滿了鐵絲網和誘殺裝置,還有穿過灌木叢的秘密路徑」。
中文版書封
孟洛的聲譽與日俱增,她的故事也越來越廣泛和復雜。1980年,她的【你以為你是誰】入圍布克獎短名單。隨後她又兩次獲得吉勒獎,一次是1998年的【好女人的愛情】,另一次是2004年的【逃離】。2009年,她獲得了國際布克獎。
2013年,當孟洛82歲時,瑞典學院在授予她諾貝爾獎時,參照了她的14部小說集,並稱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稱贊她有能力「在短短幾頁紙中容納小說整個史詩般的復雜性」。
當瑞典學院打電話告訴她獲獎訊息時,孟洛並不在家,當時她正在維多利亞探望女兒,女兒聽到這個訊息後於淩晨4點叫醒了她的母親。孟洛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采訪時仍然昏昏沈沈,承認她忘記了當天要頒發該獎項,稱其為「美妙的事情即將發生,」她補充道,「超出了我所能說的。」
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思自己的成功以及這對文學可能意味著什麽。「我的故事在短篇小說中廣為流傳。我真的希望這能讓人們將短篇小說視為一門重要的藝術,而不是在寫出長篇小說之前可以玩玩的東西。」
孟洛因其優雅奔放的文筆和低調謙遜的個人風格而聞名,但她拒絕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獎,說自己身體太虛弱了。她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錄制了一段很長的訪談,以代替獲獎者傳統上的正式演講。當被問及寫作是否完全耗盡了她的精力時,她回答說是的,然後補充說:「但你知道,我總是為我的孩子們準備午餐。」
2001年,孟洛接受了心臟手術。此後她對自身死亡的感知不斷增強,她的寫作也越來越緊密地圍繞著疾病和記憶展開。2008年,她在【紐約客】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被診斷出患有癌癥的人物的故事【遊離基】,一年後,她承認自己也患有癌癥。她在2012年出版的最後一本小說集【親愛的生活】中收錄了4篇自傳體作品,稱這些作品是「我對自己的生活要說的第一件和最後一件事,也是最接近的一件事」。
2013年,孟洛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說,她「一生都在寫個人的故事」。
她說:「我希望它們是好故事,我希望它們能打動人心。當我喜歡一個故事時,那是因為它做了一些事情。是對胸口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