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對中醫產生重要影響的著作—【道德經】

2024-06-18文化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內容,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對中醫學也產生了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經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源於【易經】,【道德經】進一步發展了陰陽學說,提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觀點。「沖」是使陰陽二氣交融的意思。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組織機構,如人體的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它用來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如功能為陽,物質為陰,功能與物質的關系就是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它用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就是治病因子作用於人體,打破了陰陽的動態平衡,導致陰陽偏盛或偏衰,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它用於疾病的診斷,如八綱辨證中,以陰陽為總綱,其他表裏、寒熱、虛實皆是陰陽的不同表現。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也源於【易經】,在【道德經】中有了進一步發展,老人認為,應遵從天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在此基礎上,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同氣、同構、同律,進而構建了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觀。

中醫

天人合一思想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人與自然同氣,認為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消亡都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結果;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氣還是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人與自然同構,是指人體結構與天地自然結構有著相同或相似性,如【黃帝內經.靈柩.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人與自然同律,是指二者皆遵循陰陽消長和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有著相同的陰陽變動節律。

人類生活於自然界中,人與自然如果能夠和諧相處,就會保持健康、少生疾病,反之則會引發疾病。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6種天氣變化,當天氣發生異常,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或人體的正氣不足,不能適應天氣變化時,便為「六淫」,導致疾病產生。如果人體順應自然變化節律進行養生,就會身體安康,少生疾病。

清靜無為

清靜無為是老子的重要觀點,提倡人應當效仿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服從自然變化,而決不能違背自然。它對中醫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養生層面。【道德經】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誌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黃帝內經】參照了【道德經】的部份文字,認為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精神樂觀、意念純正、清凈寡欲、無爭無貪、順其自然。這樣,就能培養正氣、保養精氣,達到防老抗衰的目的,以盡享天年。

張景嶽

後世醫學家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如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說:「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此養心之道也。」張景嶽認為,人心當如鏡,鏡中本無物,而物皆可容於鏡,一旦物去,鏡仍空空;人心也能容萬物,如果能使心如鏡一般,事去而不留於心,便是養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