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為了石油的建設】,作者:侯麗,譯者:張歡,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年6月
推薦理由:
大慶,一座有著光輝過去的石油之城。其名始於1959年油田的發現。
在去往大慶路上的乘客,在靠近這座城市的時候望向窗外,目之所及與其他城市並沒有多少不同。越來越高的樓,越來越密集的住宅,還有越來越多的車輛。直到看到草地、水塘,還有油井才忽然感受到:大慶是一座石油之城。石油的發現塑造了這片土地的歷史,也改變了其命運。本書作者侯麗在講述她個人旅途時也談了進入大慶的這種體驗。她接下來的這段描述能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作為石油城鎮的大慶:「它糅合了田園景觀和妍妍向榮的工業景象,是一個看上去既不完全城市也不怎麽鄉村的石油生產基地。沿著高速公路前行,一些簡單實用的低層工業建築逐漸出現。稍微離開快速交通走廊,就會看到許多油井矗立在廢棄的公共建築和由單層磚瓦、土坯房組成的村莊之中。」
從今天進入大慶的歷史,將穿越時間,也將穿越劇烈的經濟和社會之變。侯麗的【大慶:為了石油的建設】是一本大慶的城市史,它是關於一個地點如何被發現、被規劃並被定為模範的故事。這則故事起於能源的開采和運輸。大慶油田在發現4年後就貢獻了中國原油產量的一半,在此後二十余年裏一直是中國「最賺錢」的企業,是中國石油工業自主發展的關鍵參與者、見證者。
侯麗本人成長在位於山東的勝利油田,後來讀書、工作,從事城市規劃和城市史等方向的研究。功能性的住宿、「生產-生活」的結合,是其個人早年生活經歷。她在這本書中對大慶的講述主要部份是這裏的空間規劃。作為城市的整體性規劃是缺位的,大慶的規劃由石油生產決定。采油廠、註水站、鉆井對等生產單位,以及圍繞它們而建立的「中心村」居民點,是這瑞奇本的規劃。大慶的歷史也受國家政治、國際關系的諸多影響,這在書中也有具體的呈現。在這段宏大歷史背後,穿插著一位女性阿華在大慶的故事。21歲的她梳著長辮子,在那一年從南京來到油田,並在這裏工作、結婚,與丈夫阿松生活。她見證了油田的光輝,也經歷著個人的人生,有過榮譽,有過苦惱,既擔心孩子跟著受苦,又不忍與孩子分隔兩地。在艱難簡單的生活中也用心布置家居(還曾把房間讓給其他生育女性)。在「文革」期間,想起在南方的父母老人,她也曾後悔當初來油田。阿華本名查濱華,侯麗是從1966年【建築學報】的一篇報道知道了她,經她同意在書中講述了這則故事。每講完一個階段的油田,都附上同時期的阿華。這本書或許希望將宏大的和個體的兩條線結合起來,不過因為兩部份並沒有直接銜接在一起,沒有融為一體。把它們分成兩本書來讀似乎也沒問題。
這些年產生了許多關於東北的小說、非虛構和影視劇。研究性著作要少一些,城市史就更少了。【大慶:為了石油的建設】為讀者講述了大慶,它的規劃、奮鬥、光榮、挑戰。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城市化建設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1994)和城市商品房改革(1998),城市化此後一度取代工業化成為城市經濟最主要的「增長機器」。過去生產性建設是第一位的,工業化則曾視城市化為「阻礙」。這本書啟發了讀者對兩者張力關系的持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