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豆瓣9.6分,這本被多少人翻爛的書迎來新版!

2024-09-15文化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選擇一本書時,評分和再版數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豆瓣開分9.6分的【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九版)正是一部因其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而廣受認可的經典之作。

第五版

第七版

第九版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各版本豆瓣9.0+,每一次再版都精益求精,反復打磨的語言更加簡明易懂,貼近當下的文化現象更加切實可感。

它善於在三言兩語之間,讓初學者也能吃透復雜的文化理論,並活學活用地將其套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分析。

透過分析電影、小說和廣告等,它發掘並串聯起了法蘭克福學派、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理論……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

精神分析

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內在機制和潛意識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影響。

佛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家

拉康

精神分析學家

齊澤克

作家、理論家

西方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艱深復雜的體系,不僅僅是一套革命理論。

阿多諾

社會學家

艾爾都塞

哲學家

葛蘭西

思想家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主張透過分析文化和社會現象的底層結構來理解其意義和功能,後結構主義強調意義的不穩定性、文本的開放性以及讀者在解讀過程中的主動作用。

索緒爾

語言學家

斯特勞斯

人類學家

羅蘭·巴爾特

批評家

德裏達

解構主義大師

福柯

思想家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質疑絕對真理和宏大敘事,突出文本的解構和多重解讀。

利奧塔

哲學家

鮑德裏亞

哲學家

詹明信

批評家

左右滑動檢視部份理論框架

不妨這麽說,它開具了最基本的、必須了解的重要人物及理論清單,每章後貼心提供的拓展閱讀文獻更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藏,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幾乎沒有一步是冤枉路。

讀者關於最新版的第一手評價

即使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實際的套用價值。因為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影響著我們。

一邊沈迷,一邊厭倦

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大眾文化塑造

當你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學習,是不是感到身心俱疲,只想刷視訊、打遊戲來打發時間。大眾文化讓我們又愛又恨,一方面,它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快感,是疲憊生活中為數不多的低成本止痛劑,哪怕你知道它們是流水線生產的、膚淺的麻痹性的商品,卻依然樂此不疲,不過它的副作用也一直遭受批評。

那麽,大眾文化究竟透過哪些套路俘獲了我們,我們真的能抵制這些「甜美的誘惑」嗎?我們究竟該如何與之相處呢?

針對這些問題,從利維斯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從拉康到齊澤克,從德裏達到福柯,世界上最嚴肅最深刻的大腦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討論。

有讀者動情地評論道,「一直以來對世界的很多不解在書裏找到了解答,以至於讀書途中淚眼朦朧了好幾次」。這本書告訴我們,大眾文化不僅是娛樂性的,或許還是欺騙性的,縫合著性別、消費主義、權力等操控性力量。

學者們以各式各樣的理論視角,為我們理解這個紛繁的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文化研究者指出,大眾文化與受眾是相互選擇、相互塑造的關系。

一方面,一種文化之所以流行,必然因為契合了某種時代的潛意識與集體的心理需求,比如讓人瘋狂上頭的爽文爽劇,用佛洛伊德的理論來說,它讓觀眾實作了 替代性滿足

佛洛伊德(1856-1939),被譽為精神分析學的奠基人,他認為社會文明的發展壓抑了人的本能,以犧牲人的幸福為代價,這種張力是人類心理復雜性的一個核心因素。

佛洛伊德認為,面對人生無法排解的痛苦,藝術讓現實中被壓抑的情緒欲望可以被肆意宣泄,讓不能實作的理想透過文本影像得以達成,來緩釋現實生活中的創傷。另一方面,這些我們輕松消遣的文化產品,在不知不覺當中構造了我們的情感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甚至構造了我們的恐懼與向往。

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了極其重要的 文化工業 概念,洛文塔爾說,「文化工業讓大多數人只考慮眼前,不關心將來」,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描述,「這些文化產品,向人們灌輸著某種虛假意識,操縱著人們的思想,這已經成了一種好的生活方式」。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的哲學家,他批判現代社會透過技術和消費主義制造虛假需求,壓制批判性思維,使人們喪失反抗和改變社會的能力。

還是拿爽文化來說,我們雖然獲得了一時的快樂,但在大呼過癮之後,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和探索能力,已經消耗殆盡了,按照馬爾庫塞的說法,單向度的人也是 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 的人,被娛樂產品所創造的虛假的需求和意識所束縛。

這本書時刻提醒我們,沒有什麽是自然而然的,不要相信你看到的,而要去想象你看不見的,這也是艾爾都塞提出的癥候解讀。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透過現象看本質,讀懂理論發展脈絡

如何去看見原先看不見的,這離不開那些理論家的理論洞見。斯道雷對各種術語和概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卻步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掌握。

舉一個例子,只停留在自己看見或願意看見的東西,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語言不是對世界的簡單眼映,而是一張 意義溢位 概念地圖 ,為我們的觀察和體驗設定了規範。

在這方面,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早已指出,意義從來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差異中體現出來的,比如「女性」相對於「男性」、「好」相對於「壞」……

也就是說,你以為自己在說話,但是可能是「話在說你」,這就是索緒爾眼中 「語言」 「言語」 的差別。表現可以千差萬別,但我們都被背後的結構束縛。

列維-斯特勞斯就透過深挖神話和經典西部片,指出了它們因為內在的「二元對立」結構 讓世界變得易於理解 ,所以才能夠長盛不衰。

內部社會

外部社會

好的

壞的

強大的

羸弱的

文明

野性

經典西部片的二元對立結構,好人壞人一望而知

而在羅蘭·巴爾特看來,「神話」其實還不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演,「戀物癖」戀的正是物上附著的符號和「神話」,「神話」的力量在於它們被認為是自然而然的。

以可口可樂廣告為例,它透過符號、影像和語言的組合,不僅僅推銷飲料本身,還傳達了一種「可欲」的生活方式。

我們必須破除對意義的迷信,把意義看成變動不居的、反復無常的,而當我們這麽做的時候,也就自然會超越結構主義,這就是「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者德裏達就提醒我們,二元對立看起來是結構關系,其實本質上還是 權力關系 ,一方始終要依靠另一方的缺席來獲得意義,這引導著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更本質的思考。

那麽,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究竟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其實它們都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啟發。結構主義給了我們一種理解框架,而後結構主義則幫助我們看到這些框架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索緒爾和德裏達

不激不隨,保持清醒

看清大眾文化,保衛日常生活

在談論大眾文化時,有人將其視為「洗腦降智」的工具,而另一些人則將其看作「意義生產」的源泉。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斯道雷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投入文化,而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他在一次采訪中指出,即使是著名如莎士比亞,他在世時並不廣為人知,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在生產「高雅文化」。一直到19世紀,莎士比亞的作品先是逐漸「消失」然後又重新「出現」,某種程度上是 人們選擇、接受和創造了莎士比亞 ,是人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在言說他。

大眾文化是 歷史性的、情境性的 存在,為此需要我們有著充分的 主體自覺 ,為此,斯道雷在揭示大眾文化中隱藏的權力關系的同時,不斷剖析大眾文化如何作為社會意義生產的場域,這是他眼中大眾文化研究的 雙重使命

這種平衡的視角,既避免了精英主義的傲慢,也超越了反理智主義的淺薄,引導著我們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大眾文化環境中保持清醒。

向上滑動檢視新版變化

本書修訂、更新和添加了許多內容,其中最明顯的是增加了第四章空想社會主義的部份、第八章交叉性的部份、第九章黑命貴的部份,修訂了第三章理察·霍加特的部份、第十章後現代主義的部份,並把大眾文化中的階級議題單獨作為一個章節(第七章 階級與階級鬥爭)。

為了給這些新增內容騰出空間,該書刪除了關於流行音樂、電視以及聚合文化的內容。這些修訂、更新與添加的內容不僅反映出斯道雷對現實問題的關註與思考,也凝結了他近年來的思想結晶。

此外,本書的譯者也對書中的一些概念和術語做了修訂與校正。除了內容的修訂外,該書的封面和排版也從重新進行了調整,觀感更加舒適。

你還記得你最早接觸到的文化理論嗎

曾給你帶來深刻啟發的文化理論有哪些

有哪些書友看過斯道雷這本書嗎

都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暢銷經典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

[英] 約翰斯道雷 著,常江、田浩譯

要建立理論體系,

就翻爛這本書 👇 🏻

-End-

觀點資料參考: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

轉載及合作請發信件:[email protected]

▼點選名片 ⭐標關註我們▼

還好被你刷到了這本書

本文來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