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國發展的光輝歲月(下)

2024-09-28文化

李文忠

陳楊國生

丁茹芬

郭祖德

近日,在山東港口日照港貨櫃碼頭,外貿貨櫃整齊碼放,輪船在停泊作業。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本文配圖除姓名標示外均由受訪者提供)潘旭濤制圖

掃碼觀看視訊

編者的話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75載崢嶸歲月,一代代華僑華人艱苦創業,情系桑梓,為祖(籍)國和家鄉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在【與共和國同齡的海外僑胞深情講述——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國發展的光輝歲月】下篇,多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華僑華人回顧了在海外創業奮鬥的故事,講述了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為祖(籍)國獻上真摯的祝福。

阿根辛布宜諾斯伊利斯醫科大學客座教授李文忠——

岐黃薪火 脈連民心

本報記者 林子涵

百部、苦參,這是李文忠推動寫入阿根廷植物藥名錄的中藥材。

在阿根廷奮鬥30余載,李文忠用中醫藥研制出治療兒童疾病常用藥,推動中醫藥品走進阿根廷醫院,把中醫藥文化帶到阿根廷大學課堂,讓更多阿根廷人了解中醫藥的文化寶藏。

李文忠,1949年生於北京市東城區,13歲起拜師學醫,與杏林結緣。曾入職廣安門醫院,後創業開辦民營醫院。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東風潮湧。李文忠了解到,中醫藥在阿根廷有發展前景,黃芪、當歸等已在當地獲得套用。帶著一身中醫本領,他遠赴阿根廷創業。

在布宜諾斯伊利斯,他辦藥企、開診所,用中醫望聞問切、草藥膳食、針灸推拿等療法,針對患者的腦血管疾病、皮膚病、脊柱疾病等病癥一一施治。漸漸地,他的醫術在當地出了名,登門問診的阿根廷人絡繹不絕。

彼時,在阿根廷,頭虱病在兒童群體流行甚廣,是困擾當地民眾多年的痼疾。由於傳染性強,當地規定,凡被感染的兒童不得進校學習。那時,當地的常用藥作用時間短且副作用大。不少阿根廷患者來找李文忠,希望他想想辦法。

李文忠知道,百部等幾味中藥材有殺蟲滅虱功效,或可用於治療這些患兒的病癥。他一頭紮進工作室,決心研制出相關中藥制劑。

一連數月,他累了就睡在實驗室,醒了就繼續研制。經過反復嘗試,他發現,頭虱不耐酒精,可以使用酒精提取法,提煉更多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在提煉的中藥制劑中,他還專門加入中藥冰片,用於緩解頭虱病癢痛。

一段時間後,李文忠研制的中藥滅虱劑上市。純天然、療效好的中藥制劑,很快贏得阿根廷患者信任,成為當地兒童頭虱病的常用藥。

為讓更多孩子用上藥,也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功效,李文忠每年向阿根廷學校及貧困社群免費捐贈大量中藥滅虱劑。上世紀90年代,李文忠被阿根辛布宜諾斯伊利斯醫科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每月為該校醫學生講授中醫文化課。

推動中醫藥文化交流,李文忠也不遺余力。2012至2015年,透過李文忠牽線搭橋,阿根廷衛生部多次派團存取中國,商討阿中中醫藥合作事宜。

「我的事業與祖國的開放發展密切相連。這些年,很榮幸能與中醫藥‘走出去’的步伐同行。」李文忠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上迎來75歲生日,衷心祝願祖國繁榮昌盛,闊步前行。」他說,「希望繼續投身中醫藥對外交流事業,助力中醫藥在更多地方開花結果。」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終身榮譽學者陳楊國生——

服務社會 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楊 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那一天,陳楊國生來到了這個世界。國慶日對她來說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有一份特殊的記憶和情感。

「我正好是開國大典當天出生的。」陳楊國生笑著說。小時候,父親會在行事曆上標記這一天,慶祝國家的生日同時也慶祝她的生日。「那時候北京會放禮花,晚上,家人會把我扛在肩膀上去天安門廣場看煙花。人山人海中,萬花齊放、萬眾歡騰,那種氛圍讓我至今難忘。」

10歲那年,陳楊國生隨家人遷至江蘇省南京市。在那裏,她開始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國慶慶祝活動。「戴著紅領巾敲隊鼓、打隊旗……集體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就是在這些活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她回憶道。這些活動不僅讓她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還厚植下她對祖國的感情。

1984年,江蘇省教育廳選派陳楊國生到澳洲維多利亞州教育部工作。彼時,周圍的人對中國知之甚少。「我在舉辦生日派對時,常和澳洲朋友談起我名字‘國生’的由來,一些朋友由此開始了解我們的國家、新中國的歷史。」

在澳洲工作的那些年裏,陳楊國生致力於推動中澳教育合作計畫,把澳洲的大學生送到中國學習,也透過接收中國來培訓的大學教師或者政府官員,來加強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而教育正是連線現在與未來的紐帶。」她說。

如今已退休並被授予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終身榮譽學者稱號的陳楊國生,仍然活躍於公共事務中。她說:「我現在無償為大學和社會服務,活多久,我就貢獻多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陳楊國生多次受邀回國舉辦講座,她經常強調,所謂民族自信,就是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土地,尊重自己的文化。「當我看到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教育、高科技完全是今非昔比了,我感到非常自豪。」她說道。

挪威華人華僑婦女兒童聯合總會副會長丁茹芬——

傳承文化 留住根脈

本報記者 李嘉寶

2017年5月,一場「杭幫菜」宴會在挪威奧斯陸舉辦。腐皮魚卷中加入了鮭魚;「獅子頭」改用鱈魚制作;「東坡肉」則選用更符合當地人口味的牛肉為食材……中西合璧的獨特創意,令中外賓客贊不絕口。挪威僑胞馬列、丁茹芬夫婦,參與了這場活動的牽線與籌備工作。

「在海外講好杭州故事、中國故事,讓更多外國朋友喜愛中華文化,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丁茹芬說。

丁茹芬出生於1949年3月,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出國之前,我在家鄉杭州長大。記得小時候,家裏生活比較艱苦。改革開放後,我和祖國都步入而立之年,一切都在變,一切都充滿希望。」丁茹芬回憶說。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馬列與丁茹芬走出國門,遠赴挪威創業。他們在奧斯陸開起一家中餐館,把地道的「杭幫菜」帶到這個北歐國家。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海外引發越來越多關註和討論。」丁茹芬說,「在挪威,許多人不僅對中國菜感興趣,也希望了解美食背後的文化故事。」

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在浙江杭州舉行。馬列和丁茹芬十分振奮。馬列特意精心策劃制作了一本中英文雙語小冊子,每一頁包含四句詩、一段話和一張圖,用150多個故事將杭州的人文地理和美食文化娓娓道來。

離家越久,思鄉越切。從挪威奧斯陸到中國杭州,這條跨越大半個地球的返鄉路,丁茹芬每年都會跑上兩三趟。「‘常回家看看’,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家鄉之變、中國之變。」她說,「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湖邊上的小城市,到今天沿錢塘江不斷拓展的國際化大都市,杭州的發展日新月異。這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9年,丁茹芬迎來了自己的70歲生日。「那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年。」她說,「恰逢新中國70周年華誕,當年的挪威奧斯陸多元文化節有許多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節目,引發現場觀眾的叫好。看到中華文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鑒中綻放獨特光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驕傲。」

現在,丁茹芬的返鄉之旅有了「新搭檔」——在挪威出生長大的兩個小孫子。「無論走得多遠,我們的根始終在中國。希望更多年輕一代接過接力棒,成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友好的使者。」她說。

巴西春江樂團團長、巴西華人協會名譽會長郭祖德——

笛聲悠揚 情牽中外

本報記者 徐令緣

2024年的中秋節,跨越重洋的笛音在遙遠的南美洲響起。巴西春江樂團團長、巴西華人協會名譽會長郭祖德手持竹笛,指尖輕躍,悠揚的中國傳統音樂飄揚在巴西聖保羅市街頭。多年來,郭祖德和巴西春江樂團在巴西演奏中國傳統音樂,用音樂搭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橋。

郭祖德1949年出生,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83年,郭祖德來到巴西打拼。初到異國,一桿竹笛成為了他的「好夥伴」,這把樂器寄托了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在家庭教育熏陶下,郭祖德從小喜愛音樂,一開始是京胡,後來又學習笛子、二胡等多種中國民族樂器。從小到大,他對傳統音樂的熱愛不曾減退,音樂陪他渡過了在異國他鄉奮鬥的歲月。

出於熱愛,郭祖德在巴西組建了春江樂團。樂團由生活在南美洲地區的中國傳統音樂愛好者組成。每逢中國傳統節日,樂團成員就從不同城市聚集到一起,表演中國傳統音樂。他們的表演反響熱烈,逐漸成為當地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郭祖德發現,不僅華僑華人喜歡他們的節目,中國傳統音樂表演也能吸引許多巴西當地民眾駐足觀賞。在一次演出中,樂團將中國曲目【高山青】與巴西倫巴音樂巧妙結合,受到巴西當地觀眾的喜愛。「我想,這個節目不僅見證了中巴友誼,也讓中國傳統音樂形式在巴西找到了新的傳播方法。」郭祖德說。

談及中國的發展變化,郭祖德感慨萬千。他說,記得自己剛到巴西時,許多巴西人不了解中國,甚至對中國有誤解。隨著中國發展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巴兩國交流合作持續擴大,巴西人對中國的看法已發生轉變。郭祖德說:「越來越多巴西人透過網路看到了真實的中國。不少巴西朋友和我談起,中國真是個好地方。這些年,巴西馬路上的中國車變多了,中國商店更熱鬧了。這些都讓我們華僑華人感到自豪。」

「每次回國,我都能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下飛機,就看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繁華街道車水馬龍。不僅如此,中國人的心態也更加開放和自信了。」郭祖德感慨道。他希望,透過他們的努力,讓中國傳統音樂被越來越多巴西民眾了解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