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書評|吳若陽評王瑛【敘事學本土化研究】

2024-06-08文化

吳若陽評王瑛【敘事學本土化研究】

吳若陽

書 籍 簡 介

作者:王瑛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03

ISBN:9787301314753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受到現代語言學領域結構主義思潮、俄國形式主義等影響,敘事學作為一門研究文學敘事特征的學科在法國誕生。在隨後的幾十年間,敘事學快速完成了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的轉向。而當下敘事學的發展態勢正如龍迪勇在序言中所說:不僅文學敘事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敘事學研究的跨學科、跨媒體趨勢也日益明顯。從「歷史敘事」「心理敘事」「影像敘事」到「電影敘事」「網路敘事」,「敘事」幾乎成為一切人文社會學科共有的概念和關註的話題。

中國敘事傳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是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敘事成為研究物件則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敘事學被引入以來,這門新穎的理論為中國文學研究註入了新的動力,引發了研究者們的強烈興趣。西方敘事學著作的譯介、國內相關論著的問世、敘述學會議的召開等等都昭示著敘事理論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態勢。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國內相關研究在一定時間內采取的主要是一種轉譯、評述和運用的模式。雖說來自西方的敘事理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解釋能力,但是當面對在不同的文化氛圍和思維特性中誕生的中國敘事文本和敘事傳統時依舊會呈現出無力之感,唯有將這種西方的敘事理論進行本土化的內質轉換和創新後,才能夠有效應對豐厚的中國敘事傳統。此外,中國敘事傳統悠久且深厚,且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獨有的根基。在自身傳統中找到中國敘事思想的特性並以此作為中國敘事學建構的基礎與核心也是應對中國文論「失語癥」的重要方案。意識到此處的國內研究者們紛紛投入到基於自身敘事傳統的敘事理論探究中並著力於建構起有別於西方的「中國敘事學」。

王瑛的【敘事學本土化研究】是中國研究敘事學本土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考察了從1979到2015三十多年內西方敘事學進入中國之後在中國本土化的行程,是對研究的研究。

1 敘事學本土化的內涵及動力

在此部份中,作者討論了西方敘事學本土化的含義並從整體上觀照中國敘事學研究的理論特色。王瑛先是分析國內學界對「中國敘事學」的幾種觀點,然後對中國敘事學進行了廣義和狹義的區分:狹義的中國敘事學即基於中國傳統敘事理論與中國文學實踐上的、具有民族和區域特色的敘事學研究;廣義的中國敘事學指的是「在中國的敘事學」,包括中國學者提出的各種敘事學分支學科、敘事學研究方向、敘事學研究的方法論建構以及傳統中國的敘事理論研究等。狹義的中國敘事學是廣義的中國敘事學的組成部份。中國敘事學是一個復數性質的存在,是敘事學復數的組成部份,與西方敘事學相互參照、互為補充。

外部和內部的兩股動力成為敘事學本土化發展的推力。源自西方的理論是否適合中國的文學實踐?中國的文學實踐是否可以修正、補充西方理論的某些方面?中西比較的視野和敘事學本土化行程相伴相隨。而理論自覺意識也就是要求建構屬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敘事學呼聲尤其強烈。在作者看來這種強烈的使命意識,作為一種內在動力,直接推動了敘事學本土化的行程。

2 敘事詩學新方向與方法論創新

第二、三章聚焦於廣義的中國敘事學的發展,即在敘事學範疇下展開中國研究的成果,考察近四十年敘事學在中國提出的有別於西方的新的敘事學研究方向及其在敘事學本土化行程中的意義。作者在第二章指出:迄今為止,中國至少提出了六種敘事學的新方向,即敘事學和文體學相融合、審美文化敘事學、比較敘事學、空間敘事學、廣義敘述學、跨媒介敘事學。

作者對申丹的【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這本著作的上中下篇分別進行介紹,在此過程中對申丹提出的「敘事學和文體學互補」「結合文體學文體優勢的敘事學研究」等具有雙重視野的觀點進行解讀,認為這是敘事學研究的新路徑之一。審美文化敘事學強調在文化研究的語境下研究物件和方法上的審美特質,比較敘事學則強調敘事學研究的比較方法和中國氣質,二者都具有敘事學研究實踐性價值。王瑛認為譚君強敘事學研究的兩個方向對如何實作西方敘事學本土化,從哪個角度進入和構建中國敘事學的詩學品格具有建設性和指導性意義。

作者對龍迪勇的【空間敘事研究】中的重點理論進行有側重的展現,認為這本著作的論證和辨析極為細致詳盡,龍迪勇沒有著急構建空間敘事詩學的知識譜系,而是在對敘事文本和敘事行為的考究和整理過程中梳理出空間敘事詩學的結構框架。因此,解決了建構空間敘事學繞不開的兩個基本問題:時間空間化和空間時間化問題和空間敘事詩學框架構造問題。同時,王瑛強調,空間敘事作為一種新的學科方向,在文本的闡釋、古代理論的整理、國外理論的譯介、整體理論體系的建構等方面還需要補充完善。

廣義敘述學是作為與門類敘述學相對的概念提出的,突破了小說敘事模式的閾限,是涵括各學科敘事的一種廣義理論的敘事學。王瑛介紹了趙毅衡對「敘述」的重新定義,並對【廣義敘述學】所構築的較完整的學科框架的四大支柱(敘述的分類、敘述的基本構築方式、敘述的時間和情節要素、敘述文本的主體沖突)分別進行介紹,認為廣義敘述學是試圖為一些敘事,真實的或者虛構的、不同媒介和不同時間軸的所有敘事提供的一個更為貼切的概念、一個有用的方法論、一個高效的分析工具,廣義敘述學具有包容文化敘述永珍的魄力。另外作者還專門指出趙毅衡在【廣義敘述學】中將敘述學研究的中心從文本轉向了「人」。廣義敘述學不僅應對了當代的敘述轉向,而且推動著敘事學從偏執的形式研究走向人的研究,在敘事學學科中灌註了人的活潑的生命精神。

在談到跨媒介敘事時,王瑛先是從麥克盧漢、羅蘭·巴特、趙毅衡、楊繼紅、趙炎秋等國內外學者的觀點著手帶領讀者回顧了媒介的內涵,緊接著便順接著此方向從亨利·詹姆士對「跨媒介敘事」的概念進行探討,然後回顧中國跨媒介敘事研究的現場。作者主要從「各種媒介敘事的可能性和合法性研究」「文字敘事與其他媒介敘事的關系研究」「跨媒介敘事現象研究」這三個方面對中國跨媒介敘事的研究進行總結,進一步選取淩逾的【跨媒介敘事】和【跨媒介香港】為個案看後現代社會語境中跨媒介敘事現象的研究。而在本節的最後一個板塊中,作者匯總了當下跨媒介敘事研究發展路途中可能遇到的方法論的支撐性等問題,但仍表露出對這一敘事學新領域的期待和展望。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新的敘事學研究方向是在敘事學學科領域中提出的,是敘事學的分支學科,而不是中國敘事學學科,並非中國地域特色的分支學科。

方法論創新是一門學科向前發展態勢的基本保證,方法論的完善和拓展更是是中國敘事學本土化得以完成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在第三章中作者闡述中國敘事學本土化行程中提出的兩種獨特方法論:趙毅衡從文化的角度觀照形式研究,提出了文化形式批評方法;申丹著力於文學文本潛文本的挖掘,生發出了一種新的作品闡釋方法——整體細讀法。前者不止著陸於敘事學,後者也不僅限於中國敘事實踐,二者都可廣泛套用於具體的文本闡釋,具有方法論的普適性。

3 傳統與現代:中國敘事經驗探尋

在第四章中國傳統敘事理論鉤沈中,作者將關註點放置在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特色的狹義的「中國敘事學」上,討論敘事學本土化行程中中國敘事學構成的可能性。透過對中國學界關於敘事傳統生成和敘事行程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考察,指出敘事傳統生成的研究為中國敘事學確定了一個時間上的確切源頭,敘事行程影響因素是中國敘事傳統獨特風姿的外部動因。而中國傳統敘事思想的史學描述,意味著中西平等對話成為可能,建構狹義的中國敘事學有了傳統的根基。

王瑛認為,西方敘事理論本土化、中國古代敘事思想和現代漢語敘事經驗是建構中國敘事詩學的三駕馬車。現代漢語敘事詩學觀察與中國古典敘事思想共同構成中國經驗主體。因此,在第五章中,作者便圍繞著現代漢語敘事的實踐看其為敘事學註入了怎樣的新質,帶來了怎樣的經驗。中國現代小說敘事有兩個特征鮮明的時段:20世紀初以魯迅、茅盾為代表的現代漢語敘事初期,體現為「敘意識」的覺醒以及八十年代中期自先鋒小說肇始至今,體現為「敘意識」的自覺。中國現代小說敘事的敘事性具體表現可歸納為以下四條:從覺醒到自覺,「敘意識」從敘事的邊緣走向了中心;中國古典敘事精神與現代意識的融合;敘事技術探索與生命精神的灌註;敘事倫理的強化以及敘事性的弱化。先鋒小說作為敘意識最為強烈的一類以及敘述者作為敘意識在故事域最為集中的體現者而成為作者在第二節論述中主要的觀察物件。作者在本章末尾重申本章的目的即將「中國現代小說敘事實踐為其詩學建構提供了哪些具體經驗」作為一個問題提出,因此對先鋒小說和李洱【花腔】的敘事性分析並無法涵蓋百年來中國現代小說敘事史的輝煌成就,而是透過展示部份鮮明的案例以期更多的來者思考形而上的現代漢語敘事詩學、中國敘事學的建構之途。

4 中國敘事學的初步構想

在文化風貌的中國敘事學學科之思這一節中,作者對楊義的【中國敘事學】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楊義以中國人的思維特點為邏輯起點,以整體的眼光觀照中國敘事特征,提出了中國敘事學的初步形態和不同於西方敘事學而獨居本土特色的五個板塊(結構篇、時間篇、意象篇、視角篇、評點家篇)。作者針對楊義對結構、意象和評點的研究分別展開解讀。在大贊其體現了中國敘事學的獨特風貌,具有拓荒之功的同時也指出對敘事主體層次不分、忽略空間敘事、視角理論上存在錯誤這三點缺憾。

西方思維邏輯的嚴密性使西方敘事特別重視實踐的線性邏輯,但是這是否也適合中國敘事的文本實踐,中國的傳統思維習慣是以什麽為第一要素?作者在提出上述問題後,透過分析中國傳統文學作品、文論和其他藝術樣態並結合楊義、傅修延、龍迪勇等人的觀點總結出中國傳統思維特性和敘事表征。而統觀張世君、高小康、韓曉等學者的研究後,作者發現中國小說空間之維度對於中國敘事學建構的價值。它意味著中國敘事傳統異質於西方敘事傳統的關鍵因素已經找到,空間邏輯是建構中國敘事學的一個重要基點,中國敘事學建構的完成有著可期待性和可實作性。

5 總結

【敘事學本土化研究】這本著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邏輯極其清晰。無論是在緒論、正文六章還是結語,這種清晰得到了從頭至尾的貫穿。

緒論分為兩節。在第一節「三十多年來敘事學本土化行程的學術版圖」中,王瑛對敘事學在中國的研究進行歸納性的概括:看似各自經營,自成一片風景;合則連成一體,成就滿園春色。緊接著,從譯介、理論介紹、範疇辨析、方法論建構、本土化路徑、套用西方敘事學理論對中國古典文學合現當代文學研究等多個角度、理論和實踐兩大方面進行介紹,逐步繪制出國內敘事學研究的版圖。將整個國內敘事學現狀大致勾勒出來,讓閱讀者在心中對國內敘事學研究發展有個大致的把握和考量。在第二節中,作者按照四個研究目的、四種研究方法、六章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結論這樣的順序一一展開。從現象的剖露、問題的生發、主題的確定、實踐研究方法到過程和結論,王瑛把對「敘事學本土化研究」的始和終都以概括性的語言逐步展現出來。這就使得緒論成為了這本著作的閱讀指南,對後面章節的閱讀和掌握有很好的指引性作用。

在正文中,作者對章與章、節與節之間的承接也處理得極為順滑,絲毫沒有割裂之感。中國敘事學本土化研究的面貌按照內涵、動力、廣義、狹義、傳統、現代等板塊順序逐漸鋪露,作者最後抓住兩大重點進行整體性收尾。在章開頭,作者往往會對對上章內容精簡回顧、對本章目的進行強調。在章結尾,作者往往對本章內容進行收束,然後對後續內容進行引入。但是這種回顧和引入並非生硬地提及或者忽然扭轉內容,而似乎是有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鎖鏈深埋在作者的研究過程中。好像解決完敘事詩學新方向的問題,隨之而來就應該是方法論這種解剖刀的提及;廣義上中國敘事學的新方向和方法論討論過後自然而然就該聚焦於敘事學本土化的狹義航道上去。此外,作者常常在行文中丟擲一連串具有相關性質的問題,但是在後續的論述中皆可找到相應的答案或與之呼應的內容。在問題丟擲的同時往往引人思索,而看到回答的時候又給人回味。

王瑛在結語中以四個問題為中心對中國敘事學的建構上又進行了一次總體上的回顧和強調。在「什麽是中國敘事學」「如何抵達中國傳統敘事詩學」「建構中國敘事學至少還需解決什麽問題」「如何抵達中國敘事學」等問題的包圍下,從敘事學的中國與西方關系問題、克服西方敘事學的先在性影響、中國敘事學的傳統與當下的關系、敘事學中國學派的研究整合等角度逐一進行回答,強調中國不同於西方敘事學的新的研究方向已經提出,方法論正逐步成熟,中國敘事理論傳統異質於西方敘事理論傳統的邏輯起點和文化生成已經找到,中國敘事學的形態框架已經可觸可感。

在論及學者們的研究時,王瑛以平視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做到了述與評的結合,不僅贊其開拓之功或優秀之處,同時以當下的眼光指出前人研究中能夠繼續補足的地方。無論是對幫助剛踏入敘事學大門的青年學者一覽國內敘述學研究全貌來說,還是就促進功力精深的研究者們互相對話和交流而言,【敘事學本土化研究】作為一部優秀的學術史、專題史的研究,起到了相當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本文原載於【符號學論壇】

編輯︱杜寶源

視覺 | 歐陽言多

如果這篇書評給你帶來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