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山西這處古廟裏的元代壁畫,都是名場面!

2024-10-09文化

作者:樂小觀

▲ 龍王祈雨圖

山西趙城縣霍山南麓廣勝寺內有一座水神廟,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當地人在此處祭祀泉神。據廟內【重修明應王廟碑】和【重修明應王殿之碑】記載,水神廟現存廟貌為經歷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災後,於大德九年重新動工興建,至延佑六年基本重建完成,明清兩代屢有修補,但至今仍保存元代面貌。

▲ 水神廟行雨圖局部 / 圖源:樂觀人文

這座承擔著風俗祭祀功能的廟宇,也記錄了元代社會生活的樣貌。水神廟由山門、儀門、明應王殿等元明清三代建築組成。山門兼具戲台之功能,前墻下方有一個券拱式門洞,人們透過門洞進入戲場。明應王殿為正殿,廣深各五間,重檐九脊項,上檐鬥栱出重昂,下檐為單昂,殿前有月台,四周有廊廡。1961年,廣勝寺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水神廟明應王殿 / 圖源:搜狐網

當地民眾依霍渠而生,有水神信仰。明應王殿內供奉主像為水神明應王,神像高4公尺。殿內繪有近200平方米的元代壁畫,南壁東面的戲劇壁畫是目前國內唯一且最大的元代戲劇壁畫。門板東西兩側上部壁畫影像分別有題記「北霍渠彩繪東壁記」和「南霍渠彩繪西壁記」,即以明應王像為中線,東半壁由北霍渠民眾布施繪制,西半壁由南霍渠民眾布施繪制。畫面壁體用素土搨坯壘砌,墻壁壁面用素泥黃土抹制而成,至今殿內壁畫大部份仍保存完好。

四周壁畫可分為十三幅,內容均與水神信仰和祈雨風俗相關,畫面顏色鮮艷,各具特色。

▲ 西壁記

雖然十三幅圖並非如連環畫般有連續的故事情節或明確的歷史指令碼,但是它們透過景色串連的方式達到了形式的統一,透過穿插呼應的方式達到了內容的統一。

從南壁到西壁、北壁、東壁一一看來,這十三幅圖並非完全獨立,而是以祈雨、行雨、酬神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虔誠的祈雨故事,這也是水神廟的功能所指。此外,在這些壁畫中,我們還能看到許多生動有趣的元代社會生活細節。

▲ 水神廟壁畫示意圖

高畫質全景圖

(請橫螢幕觀看)

▲ (展示順序為進門左起,順時鐘方向展示)

1

玉淵亭圖

位置:南壁西鋪

玉淵亭是宋、元時期的古亭榭,位於霍山腳下、霍泉北側。畫中的玉淵亭是一個紅色的小亭子,四角有尖翼,檐下有一牌匾,上書「玉淵亭」三字。亭中有一位文人和一位僧人在閑坐交談,階梯上有一位仆人端著茶水侍奉。對岸有一位釣魚翁,正在專心釣魚。霍泉風景秀美,亭榭精致,賞玩垂釣皆有意趣,堪為一幅風景圖。而在祈雨故事中,玉淵亭承載了人間願望,泉源亭台既是現實中可見之景,亦暗示了雨水之源。

2

唐太宗千裏行徑圖

位置:南壁西鋪

相傳霍山廷曾引唐太宗攻打霍邑。畫面中橋上拄著拐杖的老者就是喬裝打扮的唐太宗,其後有身穿官袍、手持笏板的文官和身披鎧甲、雙手作揖的武官,二人與他拜別。官員後面還跟著兩個鬼卒與一條黑色大犬。青松翠柏,清泉碧波,畫面與玉淵亭圖相接,景色連貫。這幅圖畫表達了當地人民對唐太宗在霍山一帶立下戰功的敬仰。

3

敕建興唐寺圖

位置:西壁南側

據【趙成縣誌】和【霍山誌】記載,唐太宗曾在霍山敕建興唐寺。畫面中央是唐朝軍馬隊伍,帝王在文武官員的陪同下前行,上空中浮現龍的影子,象征著真龍出征。位於隊伍前方的一匹駿馬馱著佛塔,佛光四射,引出西方三聖。敕建興唐寺與千裏行徑圖相互呼應,都是歷史傳說的描繪,表明了霍山、霍泉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唐太宗的懷念。跳出歷史故事的框架,兩幅圖畫亦可理解為老者(帝王)求問水神並踏上求雨之路,是從人間到神界的過渡。

4

龍王祈雨圖

位置:西壁中間

觀者目光沿著西壁而上,自然會落在壁畫中央的水神身上。霍泉水神明應王端坐於寶座之上,頭戴皇冠,身穿紅袍,腰系玉帶,威震群臣。兩側站滿了文武大臣和神兵鬼卒。水神上方有西方三聖,下方石階跪著一名官吏,手展長卷稟訴民間旱情,祈求水神降雨。這幅圖是殿內主體壁畫之一,展現了百姓對天神的崇拜和對水神的迷信,突出整幅壁畫的主旨。

5

打球圖

位置:西壁北側

捶丸,是宋代出現的一項類似高爾夫的競技運動,由唐代的馬球演變而來,西壁壁畫中的這幅圖印證了宋元時期捶丸活動的盛行。此圖入選中國體育博物館,是中華民族體育歷史行程的實物佐證。

畫中有四位人物,其中兩位身著紅袍,各執短柄球桿,一人俯身擊球,一人半蹲觀察,旁邊兩位或是為他們服務的侍從。空地處有球穴,擊球進穴而得分,右邊三人都看向左側男子,似乎馬上就是激動人心的擊球一刻。畫面是俗世生活的記錄,同時也與祈雨相關——打球,「球」與「求」同音,象征著求雨。

6

下棋圖

位置:西壁北側

西壁壁畫中有二人對弈、幾人圍觀的下棋圖,與打球圖相類似,皆是取諧音以寓意,「棋」與「祈」同音,暗示了對雨水的祈求。兩位下棋者聚精會神;四位觀棋者安靜地環繞在一側,有的持扇,有的捧杯,應為侍者。四周的樹石合圍成一個獨立的弈棋空間,既與壁畫其它部份相連,又自成一幅完整的故事圖。棋盤類似象棋,中間有邊界,而棋子又類似圍棋,為中國古代棋類遊戲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7

王宮尚寶圖

位置:北壁西鋪

明應王殿北側中央供奉的是明應王神像,在神像兩側對稱分布著兩幅與王宮相關的圖畫。西側是【王宮尚寶圖】,此圖描繪了王宮後宮一隅,侍者共七人。片幅正面是兩侍女,一女抱琴,一女執荷。正中是四方朱色木桌,桌上放置有寶瓶、靈芝、玉盞、銅鼎。下方一侍女抱著花盆正向前走,身後是一位手托仙桃、背向觀者的男性侍從,再旁邊則是一位手持蓬瓶的侍女。畫面右側還有兩位侍女,綠裙仕女左手捧玉盤,上面放置杯盞,回眸顧盼,紅裙仕女雙手攏袖,目視畫面之外。畫面上部黃色團花帷幔系於兩邊,帷幔之後露出朱色隔扇。

8

王宮尚食圖

位置:北壁東鋪

神像東側是【王宮尚食圖】,此圖描繪的是禦膳房一角,共有侍女九人。畫面中間是一張長形桌,桌上放有美酒佳肴,侍女身穿典雅的衣裙圍繞在旁,或抱盒,或捧盤,或傳遞物品,各司其職,眉目低順。桌前三人手捧托盤,盤中裝有食物。左側一男侍持羽扇而立。桌後三人也捧著食物,其中穿著綠衣服的小侍女正要從朱色隔扇離開畫面。右下角有兩個侍女在燒水,火爐上的壺已經燒開,其中左邊侍女正彎腰用鐵鉤捅灰,右邊站著的侍女怕爐灰臟了頭發,急忙用右手衣袖遮住了頭,還不忘記用左手扶著水壺。隨著【王宮尚食圖】和【王宮尚寶圖】生動的畫面,觀眾也來到了明應王的宮殿。

9

庭院梳妝圖

位置:東壁北側

東壁北起第一幅是【庭院梳妝圖】,描繪的是五名仕女立於明應王的王宮花園一處。前方正對觀者的一位仕女體態豐腴,穿朱衣白裙,雙手上舉一前一後,像是整理松動的發髻或是在整理頭上戴的發飾。其右側一仕女正雙手抱盒急於拿起,畫面最右邊是手拿黃瓶的仕女。畫面後排畫有兩位,左邊是一位雙手抱包袱、急匆匆奔跑而來的小侍女,右邊是一位立於桌案之後雙眼微瞇目光下垂的仕女。在古人看來,旱災是陽盛陰衰的一種表現。壁畫中頻繁出現的女性身影既是對世俗生活的描繪,也是祈雨中的一環,女性梳妝象征著陰陽關系的整理,以此喻示陰陽調和,生成甘霖。

10

售魚圖

位置:東壁北側

東壁壁畫中有一幅漁民售魚圖,「售魚」諧音「授雨」,有天授雨水之意。圖中賣魚老翁身穿黃色上衣和白色褲子,頭裹軟巾,腰帶中系一把長柄彎鉤,面容幹瘦,右手提著兩條鮮魚,躬身而立。前來買魚的是一位官員,這位官員身體前傾,右手執秤桿,秤鉤上掛著三條鮮魚,左手撥動秤砣,同時特別用手指提拽秤砣,有占便宜之嫌,而「秤」和「魚」又喻示著「稱心得雨」。二人身後立有兩人,著綠袍者正手捧桌上果盤,側身回頭與身後著朱色衣袍者一起目不轉睛地註視著買魚官員手上秤砣的位置。

11

龍王行雨圖

位置:東壁中間

東壁正中再次出現了龍王,與西壁相呼應,是一幅【龍王行雨圖】。從人間到天上,從祈雨到授雨,兩幅龍王圖承擔了突出主旨的功能。明應王依然端坐中央,諸仙及文武官吏及玉女分侍兩旁。青面紅發的麗仕鬼卒也在佇列之中橫眉怒目,這些官吏實則是龍王行雨中的水府諸君。

畫面頂部有天兵神將、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神仙,一道銀色的電閃光束橫切天空,瓢潑大雨從一個類似虎皮袋的器物中傾瀉而出。畫面下方,兩只仙鶴也為天降甘露而歡呼,站立在宮殿上,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

12

古廣勝寺上寺圖

位置:東壁中間

東壁一端描繪了古廣勝寺上寺的圖景,與【玉淵亭圖】可歸為一組,都是壁畫中的風景畫,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廣勝寺一帶的山水勝景。從壁畫上可以看出,古寺院有山門、塔院以及佛光四射高聳入雲的寶塔及眾多的殿堂建築,頗具規模。畫面最前沿置山門一座,門內矗立著筆直的紅色幡旗一面。向後是門樓一座,門內寶塔高聳,這是一座八角十三層的磚塔,或為今天琉璃塔的前身。塔後有三層閣樓,今已無存。再後面是三座殿宇,有走廊相連,兩旁有配殿,與現在的建築格局基本相似。

13

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圖

位置:南壁東鋪

殿門東側是一幅雜劇圖,這幅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壁畫描繪了一個散樂班登台獻藝的情景。舞台上方懸掛著一個墨書橫批:「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上共有演員十一人,七男四女,分前後兩排。前排五人為演員,分出生旦凈末醜等行當。後排五人為樂師、樂隊,和演員同台獻藝。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後探頭觀望,前排東起第二個人物是一個醜角,正在表演。前排居中的演員,女扮男裝,據墨書題記可知名叫忠都秀。這幅圖畫所表現的內容是酬神演戲之前的一種戲班亮相形式。天降大雨,祈求有應,人們透過戲劇表演來酬贈神明,祈雨故事落回了人間,至此結束。此圖與【打球圖】一起於1988年被選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隱藏的彩蛋

水神廟壁畫作為寺廟壁畫,獨特之處在於它不以佛道宗教為主題,而是充滿了世俗性,由此可窺元代社會生活之一斑。除了感受祈雨故事之外,畫面中的諸多生活細節也值得玩味欣賞。

【王宮尚寶圖】中的男子身穿綠色袍服,頭上戴著黑色襆頭,襆頭兩腳呈立體的「八」字形狀,屬於硬腳襆頭。早期的襆頭也多以布帛等細軟材質制作用於包裹在頭上,入唐之後,由於襆頭不斷地演變,出現了用木料制成的襆頭骨架,最終演變為硬裹襆頭。遼金元三代襆頭的樣式基本承襲宋代的風貌,宋代【聽琴圖】、元代【人騎圖】等繪畫中均可看見同樣的頭飾,河南焦作金墓壁畫中的持扇持從也是頭戴硬腳襆頭。

▲ 【王宮尚寶圖】中的八字襆頭

【王宮尚食圖】中持羽扇的侍從頭戴黑色局腳朝天鳳翅襆頭,兩鬢處裝飾以翠藍色羽毛。宋代史料中尚未發現關於鳳翅襆頭的明確記載。元代時期,鳳翅襆頭的形象出現較為頻繁,尤其是在影像資料中,如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沙子山一號墓出土的元代壁畫【奉茶圖】。

▲ 【王宮尚寶圖】中的鳳翅襆頭

【王宮尚寶圖】中手端茶具的侍女頭頂所戴的冠飾,似為花瓣翠飾層層包裹而成,形成盛開的花朵狀。女子戴花冠的風潮流行是在宋代開始,且花冠樣式居多。女子花冠未形成前,以簪鮮花盛行,無論男女,會用鮮花直接插在發髻上。後來,人們逐漸演變成用金銀珠翠為材質仿制為花形代替鮮花裝飾在頭冠上。

▲ 【王宮尚寶圖】中的花冠

看過了衣,再來看看食。【王宮尚寶圖】的朱色方桌下面有一淺赭色木鬥,裏面放滿了瓜果,其中有一大塊白色東西——冰塊,這是在中國壁畫中出現最早的「土冰箱」。

▲ 【王宮尚寶圖】中的土冰箱

同樣的冰箱還出現在【售魚圖】中,畫面左側的木桌下有一木箱,內盛鮮桃、石榴等新鮮水果還有冰塊。壁畫中兩次出現說明「土冰箱」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

▲ 【售魚圖】中的土冰箱

【王宮尚食圖】中兩名侍女在燒火,從爐子的形態質地來看應該燒的是煤炭。這與山西臨汾一代是產煤重地有一定的關聯,也可以體現出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洪洞、趙城一代就已經開始有用鑄鐵爐子燒煤做飯取暖了,這又是中國煤炭史上又一重大的發現和歷史佐證。

▲ 【王宮尚食圖】中的爐子

在住方面,壁畫為我們展現了宮苑室內裝潢。【王宮尚食圖】和【王宮尚寶圖】兩幅壁畫的人物的後面都擺放著黃色帷幕,帷幕上繡有團花,素淡雅致,而又不失皇宮貴氣。帷幕的兩邊以畫面中線為對稱,左右卷起,帷幕的後側可以看到紅色的窗欞隔扇。

▲ 王宮中的黃幔朱窗

戲劇藝術

在水神廟壁畫中,最具特色的是【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圖】。此圖以戲劇藝術為主題,是寺廟壁畫中少見的戲劇壁畫。「大行」,與「行院」有關,也就是戲班子,所謂大者,是表明戲班子或頭牌演員水平很高。大行散樂,是水平很高的良家戲班。「忠都秀」是指壁畫中間穿紅袍秉笏者,畫中人物耳朵上有耳洞,圓臉小嘴,是女扮男裝的戲班班主。唐開元八年曾以蒲州為中都,元代多以演員的出生地,加之以「秀」字而成為藝名。

▲ 班主忠都秀

洪洞縣曾屬臨汾管轄,臨汾古稱平陽,為著名的戲曲藝術之鄉,元曲四家中的關漢卿、鄭光祖都是晉南人。壁畫上方舞台額帳上有題記,其中有「堯都見愛」四字,指忠都秀在堯都(今臨汾)地區備受歡迎。

▲ 題首「堯都見愛」四字

畫中人物有的開口唱戲,有的手持樂器,有的拿著道具,互相配合,而目光都聚向班主忠都秀。戲台地板鋪著方磚,後方幕布上有兩幅圖,一為持劍壯士,一為蛟龍。有一位沒有上場的演員掀起幕布一角探看,可知戲台背後還有空間,加深了畫面縱深感。

▲ 幕布上的圖畫

水神廟壁畫是當地民風習俗的反映。廣勝寺中有古戲台,可以想見百姓曾在此觀看戲曲演出,一次次為精妙的表演鼓掌,為喜歡的明星歡呼。戲曲既為酬神,屬於寺廟祭祀活動,同時也為娛人,是人們所喜愛的日常娛樂計畫。壁畫中的戲台與廣勝寺的戲台遙相呼應,觀者見此畫即入此景,虛實難分。

▲ 廣勝寺古戲台

【參考資料】

1、焦媛媛:【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壁畫欣賞】,【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年第1期。

2、陳紫旭:【山西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3、姚舒然、李甍:【山西洪洞水神廟元代〈尚食圖〉〈尚寶圖〉中人物頭冠研究】,【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年第11期。

4、王誌峰、林涵:【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忠都秀作場壁畫研究綜述】,【戲曲藝術】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