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難怪悟空寧願被念咒,也要打死白骨精,你看他用火眼金睛看到了啥

2023-12-23文化

【西遊記】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故事,西天取經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關山迢遞,不可謂不艱難。

師徒四人一路上除了面對各種妖魔鬼怪的侵襲,還要互相磨合互相信任,達成一致才好前行。

師徒四人,唯有唐僧一人是沒有法術傍身的凡人,所以辨別不清妖怪的事情時有發生。也有妖怪借此機會離間師徒,以達到吃唐僧肉的目的。

其中三打白骨精的劇情就將這種信任危機體現得淋漓盡致。孫悟空術法高超,聰慧且悟性極高,只要他在,沒人能傷唐僧一根汗毛,也必定有其他辦法躲過責難。

三打白骨精

那麽他為什麽非要犯唐僧禁忌,在唐僧面前多次「殺生」,寧願被誤會念緊箍咒,也要打死白骨精呢?

話說師徒四人行至一處荒山,久不見有人家,無法化緣,於是便遣悟空騰雲去尋。悟空擔心自己不在,兩個師弟保護師傅不夠安全。

於是使了金箍棒畫了一個金色圓圈,言明萬萬不可出圈,便騰雲駕霧而起,去往遠處摘果子去了。事實證明,悟空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

此地荒山野嶺的,竟有一個貌美村婦路過。正是白骨精所化,她欲接近圈內的師徒三人,卻被金圈所傷,敗退下來。

一計不成,只好軟下身段,佯裝來給他們送些吃食,豬八戒是第一個動了凡心的,一聽有吃食,便不管不顧起來。好在有沙僧及時勸阻。

她也不氣餒,又尋了個理由:「家中父母都是吃齋信佛的,若是得知今日怠慢師傅,是要被父母責罰的,不如去往我家,必定好生招待。」

這個理由冠冕堂皇,唐僧也不好說什麽,一口答應下來。眼看就要走出悟空所畫金圈,白骨精也蓄勢待發,等著和尚走出來就將他拿下,好吃那唐僧肉。

好在悟空及時歸來,火眼金睛之中,只看到貌美村婦的皮囊下不過是一副白骨,原是妖怪。一經確實,悟空哪肯和她虛以委蛇,直接掄起金箍棒就要打死。

白骨精不敵而走,只留下早已死去的那副村婦皮囊。那皮囊因是確有其人,而非幻化。即便死去,也是真實的屍體。這反倒像是真殺了人一般。

唐僧怨他野性不改,又造殺孽,不應久留。悟空蒙了冤屈,也不餒。只插科打諢:「若是師傅不能將我這頭上的緊箍解去,就還帶我去西天走走吧。」唐僧無法,只好隨他。

一招不成,白骨精又化作一個老婦人,來尋找久出不歸的「女兒」。故意接近師徒四人,以待時機。見「女兒」已死,便哭著要向唐僧索命。

孫悟空當然不會讓她輕易接近師傅,三兩下就將白骨精打出老婦軀體,空留一副軀體。悟空再追,終是被白骨精逃了去。

白骨精這次雖未得手,但是卻發現了他們師徒之間的內部矛盾。於是又化作一個在家中等待妻子女兒歸家的老翁。知道出家人不打誑語,見了唐僧眾人便開口詢問。

得知真相句句誅心,就是要激孫悟空殺他,離間師徒。悟空果然被她三言兩語惹怒,實在對妖怪忍無可忍,出手擊之。

白骨精見計謀已成,舍棄凡身而去,那老翁便變成一具白骨。只是這次漏洞百出,連沙僧都可以看出這是妖怪所變,但唐僧經過先前兩次,師徒之間已有嫌隙。

此時白骨精虛化出來的一封黃書從天而降,上書逆徒不除,難上西天。唐僧這下無論如何也不信了,只道果然是佛祖降下旨意,悟空是強留不得了。

三言兩語與他斷了情誼,獨行而去。後頭三個徒弟窮追不舍,也難以改變他的心意。悟空萬般不情願,但也無法,只好拜別唐僧,回花果山去了。

至於悟空走後唐僧被抓,才看破一切,又由豬八戒去花果山尋回悟空,悟空除怪之後師徒又互訴衷情和好如初,都是後話了。

三除貪嗔癡

孫悟空自從被忽悠戴上緊箍咒後,時時受限,早已經嘗過苦頭。那麽他為什麽寧願冒著被念緊箍咒的風險,也要將白骨精打死呢?或者說,作者為什麽要這麽安排呢?

其實三打白骨精,對應的是師徒四人三除貪嗔癡。要想取得真經,不但需要行萬裏路,歷經重重磨難,更重要的是要攻克內心的難關。

所謂眾生相者,非眾生相也,是名眾生相,見眾生相非眾生相,即見如來。誠如金剛經所言,唯有真正感悟,才可堪取經重任。

佛教中的三除貪嗔癡,實際上就是道教所說的除三屍。人有三屍,乃鬼怪之屬,時刻監視其言行,隔三差五便要上天向神明言明宿主罪行,不曾美言。

它們都貪圖享樂,盼望宿主早死,由此卸去責任脫離此體遨遊天地間逍遙快活。是以三屍是人體「惡」的象征,不除不可以得道。

苦修之人欲成仙,先斬斷三屍,需得恬淡自守,無私無欲。古人常說三屍五鬼,三屍為三惡,五鬼則為五瘟,各有名姓。傳說知其姓名,鬼不敢來擾,三呼其名,其鬼自滅。

鬼神之事本玄之又玄,但在西遊記的世界裏倒是常見,三打白骨精作為八十一難其中一難,也正是孫悟空除三屍,斬斷貪嗔癡的過程。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磨難而已,否則悟空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裏,不出一日便可取經歸來。何必勞神費力,要一行人或騎馬或徒步而行。

白骨精化作村婦前來送吃食時,豬八戒就動了貪念,一心只想將那食物取來吃了,全然不顧那人是否是妖怪所化,是否會危及唐僧,此為貪。

唐僧身為取經團隊領導性的人物卻肉體凡胎,看不清白骨精的諸般變化,深受佛學熏陶的他,或許姑且算是個得道高僧,卻一意孤行。

只相信自己親眼所見,而不相信一路上保護他的悟空不會濫殺無辜。只記得悟空最初犯過的戒,也抱怨他不曾改過,對他時有嗔怪,這是嗔。

沙僧雖然相對於唐僧八戒較為冷靜,卻也欣然接受悟空被唐僧誤會一事。明明心中有所想法,卻始終保持中立,沒有極力去闡述心中所想,去爭取,這大抵也算一種癡吧。

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節,將整個取經團隊的問題展露無疑。但出現問題,也並非一種壞事。唯有發現它,才能解決它。而解決它,就是大徹大悟的第一步。

此事一過,非但沒有在師徒之間留下嫌隙,反而使得這支隊伍更加團隊,每個人都有所感悟,唐僧對悟空不再輕易念緊箍咒。

悟空此後捉妖打怪也不再只顧當下,而是尊重優先,充分溝通。這也側面這件事情確實對悟空影響深遠。

取經團隊之間的內部矛盾

白骨精並不是西遊記中武力值最高的,但卻是最懂得玩弄人心的。她知道孫悟空武藝高強,單靠打鬥是行不通的,必須讓這支隊伍從內部開始破裂。

她從化作村婦時就大致摸清了豬八戒和沙僧的心性,又在第二次化作老婦人時發現了唐僧和孫悟空這對師徒的細微矛盾。

細致觀察過後心中有數,謀定而後動。根據每個人的性格制定計劃,在第三次化身老翁時就開始實施。

取經隊伍有孫悟空這樣強大的存在,另外兩個徒弟雖不及悟空,也是在天上當過神仙的,能夠對付些許妖怪,保護一個凡人豈不是綽綽有余?

但這支取經隊伍看似堅固,其實只是冰底流水,內裏正波濤洶湧。只要適時推波助瀾,就能讓它破碎,其中唐僧和孫悟空的矛盾尤為明顯。

白骨精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故意三番兩次激怒悟空,讓他在唐僧面前多次造下殺孽,又輔以佛祖的詔信,徹底將爭端引起,將矛盾引爆。

她這樣謀劃布局,也確實成功了,孫悟空借唐僧之手被逼走,她也終於能夠毫無顧慮的將唐僧抓去,只待吃下腹中,就能成全長生不老夢。

但最後還是被孫悟空趕來救下,成為了師徒四人取經路上的經驗包。但這個情節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三次幻化,三次都有所指代,都被悟空一一擊之。

是暗示取經並非一蹴而就,修佛則更甚之。需得洗滌心靈,相互信任,不懷惡意。當然這些並不能僅僅靠白骨精這一次教訓就能直接養成。

凡事都有過程,取經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三打白骨精只是其中之一,並且是前面的磨難,取經隊伍有所磨合才是正常的。

三打白骨精,初現極端矛盾,這也是唐僧第一次逼走悟空,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此後他們還要經歷許多次質疑與被質疑,分離又聚合。

眾人經歷此事後雖都有所改觀,但終究不能治本。取經路上,道阻且長,此後還有許多磨難等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