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原始藝術】 :跨文化背景下探討了非西方藝術的走向

2024-01-08文化

【原始藝術】

作者: 萊昂哈德·亞當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譯者: 李修建 / 莊振富 / 向芳
出版年: 2022-3

【原始藝術】最初是企鵝圖書「鵜鶘叢書」的約稿,小開本,售價低廉,面向大眾讀者,意在普及學術。亞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對世界藝術做出了概覽;同時,書中不乏其具有學術高度的洞見。諸如針對當時流行的一些原始藝術觀,亞當做了辨析;用較大篇幅闡述了原始藝術與宗教之間的關聯;在跨文化背景下探討了非西方藝術的走向等。其中不少觀點,甚至對今天的民族藝術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萊昂哈德•亞當(Leonhard Adam, 1891-1960)於1891年出生於柏林,猶太人,1940年被押送到澳洲塔圖拉拘留營,1942年獲釋,並被墨爾本大學聘為工作人員,1957年退休,1960年,在前往德國波昂參加世界人類學大會時突發心臟病辭世。亞當的研究集中於法學和原始文化,除了【原始藝術】這本代表作,他還以德語出版了【佛像:佛像的起源與形式】(1925)等著作。

  1. 圖騰不是個別動物,而是整個物種。它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比人類優越,但又不是神靈。對於部落行為而言,圖騰最普遍的特征是禁止被當作食物,並盡可能地以自然形態得到尊敬。
  2. 將觀察到的現實與虛構的原因相聯系,這種心理過程與科學研究將其與真實原因相聯系的方法相同。類似的原則也適用於原始藝術。
  3. 當英雄和傳奇人物不再被實質性地崇拜,而只是時不時的出現在歷史慶典中時,其宗教意義可能會完全喪失。
  4. 盡管象征主義對於原始藝術十分重要,但對夢的原始解讀並不是象征性的;實際上,由於原始人將夢境視為現實,所以我們並不能解讀出確切的意思。
  5. 當談論到屬於歷史研究範圍內的欠發達文明時,我們可以研究他們的宗教形式,從而相當準確地重建起其長達數千年的宗教發展史。很明顯,神靈信仰並沒能取代巫術;相反,巫術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所有地區,甚至在我們的文明世界也是如此。
  6. 原始社會的道德規範不同於我們約定俗成的法則,但是,這些準則通常是非常嚴苛的。相較於文明國家,原始民族的性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得更為緊密。
  7. 宗教的最早形式是巫術,這種巫術基於一種信仰,即人們相信超自然力量,能夠介入其生活,並能夠完全或部份地掌握他們的命運。
  8. 原始人的生活和古代社會生活更像是一個整體,其組成部份之間的聯系比現代文明社會更加緊密。在原始部落較為簡單的社會結構中,「實用」一詞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對他們而言,「為藝術而藝術」與藝術為實用目的的服務並沒有明顯區別。
  9. 即使在原始時期,人類文明也是不斷運動的:新的觀念、信仰和儀式,除了一部份是從自身文化內部前進演化而來的,更多的是受到其他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藝術風格受到原始社會結構以及高度發展的宗教持續變遷的影響,宗教信仰和儀式逐漸世俗化,藝術失去神聖性或圖騰意義並逐漸呈現出一種純粹的裝飾特征。
  10. 無論藝術家的感想、理論和技術手段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環境影響,他的創作行為始終是個人的。但是,藝術作品一經面世,就只有社會才能為公眾提供使用機會。大部份原始藝術品是為社會生活的實際套用而制作的。它為大量的集體性活動(宗教儀式、戰爭、政治、勞作和體育活動)提供形式上的布置和設計。
  11. 在紛繁多樣的原始藝術種類中,古代作品常常是簡單而自然的,而風格怪誕的造型,則體現了後期發展的風格。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歐洲人眼中復雜甚至怪誕的圖案,或者說造型安排,有可能是具有不同的文化標準和精神面貌的藝術家自發創造出來的。
  12. 直至19世紀中期,一些歐洲藝術家透過復制作為民族誌樣本的原始藝術品,講述了偉大發現者的故事。
  13. 藝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現象。它不斷在變化,它在部落之間,甚至在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間相互影響,這是幾個世紀以來的事實。因此,歐洲對原始藝術的影響只是歷史長鏈中最晚進的發展。
  14. 藝術家高更的作品,完全不同於歐洲藝術史的發展路線。高梗與浪漫派不盡相符,後者滿足於學院知識,只是試圖豐富其色調,或發現新的圖式。高更則以渾然質樸的謙遜態度走進西印度群島和南太平洋的奇特氛圍。
  15. 只要藝術能表達思想,它的審美愉悅就是由智力與情感的互動引起的。毋庸贅言,離我們自己的文化歷史背景越疏遠,這種互動就越有必要。
  16. 原始藝術家對待表現物件的態度可能是我們理解其作品的關鍵,他們對某個細節如此感興趣,以至於把所有註意力都集中在這些特點上,最終被他們吸引其結果是他們把這些特點表現出來,排除了所表現物件的其他部份。這意味著與歐洲人所理解的光學現實有相當大的偏差。
  17. 自史前考古學伊始,出土文物的真實性就一直被懷疑論者質疑,這種情況在歐洲西南部舊石器時代的巖畫中,尤其如此。
  18. 土著藝術是深奧難懂的;各種象征圖案屬於不同的圖騰組織,但實際用於儀式目的的圖案,是圖層組織內部少許男性個體的特權;而且,制作這些圖案的權利屬於幾位年長者甚至一個人。顯而易見的是,隨著原始信仰和儀式的逐漸消失,未來將沒有儀式物品的空間。
  19. 大約從17世紀起,有關異域的細節出現了,盡管只是偶發的出現在靜物畫和風俗畫中。在18世紀、19世紀,雖然歐洲的殖民擴張在藝術領域得到某種程度上的反應,但藝術家對異域形式的興趣偏重於東方,而不是「野蠻的」內容。
  20. 一幅張大眼睛和嘴巴的面具,會給我們一種印象,即它可能是恐懼人格化之後的結果......可能只是在表達一個完全不同的態度,這提示我們盡量不要從歐洲(通常是偽心理學的)角度過早地做出美學闡釋。
  21. 為了充分欣賞一件藝術品,應該盡可能地將它放置到其所產生的環境中,加以理解。原始藝術由於有著奇特的特征和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更應該如此。
  22. 要想真正理解原始藝術,就必須熟悉它的意義和功能,尤其是它的宗教與社會含義。很多情況下,原始藝術家都不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所以他所努力而得到的美學效果可能是偶然的。而且,原始人隱秀情感的方式完全不同於我們,這種差異可能會在表現藝術中反映出來。
  23. 原始藝術家所使用的手段,既取決於他的文化水平,也受制於其所處的環境。在一個非洲的神龕或神廟中掛一幅油畫,顯然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能引起審美愉悅。
  24. 科學的講,原始藝術的各個分支沒有一個共同的元素,但為了滿足藝術批評的需要,我們能根據它們在形式和內容中的外來性,而在頭腦中將它們聯系起來,然而這種聯系與作品本身是毫無關聯的。它取決於我們,以及我們對它們的態度。
  25. 「原始藝術」僅僅是一個籠統的術語,涵蓋著林林總總的歷史現象,是不同的種族、心態、性情、歷史事件和環境影響的產物。每個民族,無論有多原始,都會因為偏愛某種物品或圖式,或偏愛某種線條和空間的布局,而發展出一種特定的風格。
  26. 藝術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是文化的一部份,一頭連線文化史,一頭連線民族史。因此,要理解每個民族的藝術,就需要儲備足夠的歷史知識,而且要在藝術的研究中得出重要的歷史結論。
  27. 在原始人和文明人之間劃一條清晰的界限,是很難甚至不可能的,即使我們以自身的文明為標準,將我們文明的某特征或某方面作為決定因素,也是問題重重。
  28. 如果在一個人能夠正確的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之前,需要進行一些入門性的學習,那麽要欣賞這種特殊型別的藝術,就沒有直接的方法,而只有間接的方法。其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打算研究原始藝術的一般文化背景。
  29. 在世界範圍內,工業化瓦解了原始社群的社會和經濟結構。搬離家鄉的土著,不再關註傳統的藝術和工藝,他們也不願這樣做。為了普及現代教育,廣播、電影院等皆以詆毀他們的習俗和信仰為能事,而這些習俗和信仰是其藝術賴以生存的根基。
  30. 藝術是藝術家心靈的表達,且離不開他的整個人生、環境和歷史。文明之人不可能拋棄他已學習到的一切,或使自己遠離這個科技發達和知識昌明的世紀,因為這些東西已經內化為他本性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