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快來挑戰!福州這些方言謎語,你會嗎?

2024-03-15文化

專欄作者:陳增良

閩侯縣廣播電視局退休幹部,閩侯縣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學會顧問。

△ 配音真鳥囝 |陳增良

(小提示:點選文中 藍色圖示 ,可跳轉福州話字詞釋義及讀音)

甲辰龍年正月,由閩侯縣甘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閩侯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閩侯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聯合主辦,閩侯縣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學會和甘蔗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承辦的閩侯縣首屆福州方言謎語有獎猜射活動在閩侯縣文藝家之家舉行。

在活動現場展示的福州方言謎語都采擷於福州十邑的城鄉巷陌,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與侯官文化密不可分。其謎底涵蓋了農業生產輔助工具、勞動生產工序、閩侯地名、自然現象、人體部位、常見動植物等幾大類。

久違的方言謎語有獎猜射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現場人頭攢動、熱鬧異常。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都手揣著好幾份獎品,臉上笑開了花。可喜的是,現場也有很多年輕人用「普化」的福州方言打電話向長輩求助,踴躍參與猜射,傳統文化傳承的活力可見一斑。

在猜射活動過程中,有不少方言謎語的謎面設計十分巧妙,其對謎面擬人、擬物化的創作,既令人信服又充滿樂趣。以下列舉幾條,以饗讀者。

比如舊時的揚谷機,福州方言稱之為「風㭠」。其謎面為「遠看一頭馬,近看無馬頭,風颱若一起,珍珠嘩嘩流」。以前「風㭠」與土礱、石磨、石碓等器具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產生活用具,曬幹的稻谷先用土礱去皮,然後再用「風㭠」扇走谷殼,接著送到石碓裏舂壓,最後用細篩子篩去米糠,由谷變米的過程十分艱辛。謎面將「風㭠」比喻成一匹沒有頭的馬,將風扇搖晃起來比作「刮台風」;經過「風㭠」的米粒就會落入籮筐中,對於老百姓而言,這些顆粒飽滿、尚未舂壓的稻米,不就是一顆顆珍珠嗎?隨著科技的進步,像「風㭠」這樣的老物件業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我們現在只能在民俗博物館中窺其「真容」了。

還有一個物品是以前「箍桶」匠人使用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長七八寸許,兩頭稍大、中間稍細,由硬木制作,匠人謂之曰「桶彈」。其謎面為「山上一株柴,砍下拃一拃,這仔行險路,行竹不行柴」。謎面將它的使用場景進行了擬人化。在塑膠制品尚未普及的年代,家裏小到水桶、洗臉盆、大到米楻、豬料楻都是用木頭制作的,木桶、木盆、木楻在制作完成時,一般都要用竹篾制成的「篾箍」箍紮。而在「箍紮」這些木制品的時候,少不了用上「桶彈」。如果舊的木桶散架了,主人有時也會自己動手破篾、圈花箍,然後用這個「桶彈」將篾箍慢慢地「彈」進去。「桶彈」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截硬木,它從山上砍回來,用手「 一拃」以測量長度。一「拃」大概就是五指張開從大拇指末端到食指或中指末端的距離,約為「七寸」。

關於「桶彈」,福州十邑的口音不盡相同。原閩縣七裏地區的尚幹、青口等地說成「桶彈」 (為「彈性」的彈之音),而閩侯縣竹岐、鴻尾、大湖、廷坪等鄉鎮則說成「桶彈」 (為「炮彈」的彈之音)。

還有一條方言謎語也十分巧妙。謎面是這樣的:「古怪一物十九 ,八頭九面蜀栿花,蔔想準出只件 ,快去厝裏查一查。」謎底為「八仙桌」。這個謎底揭曉後,許多人直呼想不通。十九只腳、八個頭、九張臉,這不是一個怪物嗎?怎能與家家戶戶都有的「八仙桌」接上關系呢?原來,十九只腳指的是桌子原本有的四條腿加上呂洞賓等八仙十六條腿,但因鐵拐李只有一條腿,所以成了「十九 」,而「八頭」指的是八個仙人的頭,「九面」指的是八個仙人八張臉加上「桌面」,湊成了「九面」。

這些福州方言謎語中提到的老物件,你還記得的有多少呢?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由福州市作協會員、閩侯縣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學會會長張慶標等人出版發行的【福州經典方言謎語】一書,它一定會讓你回憶滿滿、受益良多。

轉發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