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李旭宇//懷念何培金先生

2024-01-16文化

李旭宇//懷念何培金先生

原創 李旭宇 巴陵老街故事 2024-01-15 03:42 發表於中國香港

懷念何培金先生

圖文/李旭宇

2023年12月20日,我從東雄哥的微信朋友圈驚悉,何培金先生去世了,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幾次眼淚都快要下來了。我自己平時除了奉命之作,最不喜歡寫對子。當天下午,琢磨了兩三個小時,終於為先生寫了一副挽聯 「香火能傳雙博士;文章不朽老先生。」 又把回憶何培金先生的幾個文字片段,發在微信朋友圈。朋友圈中微信名字「水的管家」的嚴小平先生,兩次囑我寫一個文章,紀念何培金先生。

2024年1月10日淩晨2點多醒來,忽然想念何培金先生。至淩晨7點多,花了五個小時,寫了一個毛稿子。

何培金(1938.2.13-2023.12.20),臨湘市聶市鎮國慶村人,1959年嶽陽師範畢業。先後供職於臨湘報社、中共臨湘縣委辦公室,曾任中共嶽陽地(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嶽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編纂辦公室主任。

他早年應該任職過鄉村教師,因為,我印象中很深刻,聽聶市鎮的老人說過何培金先生是他的老師。

先生曾在中共中央書記處主辦的【調查和研究】,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農村問題論壇】【紅旗】雜誌的【內部文稿】【經濟調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主辦的【中國農村經濟】等全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3篇受到黨和國家的最高決策機關的重視。供職於嶽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編纂辦公室時,在【中國地方誌】發表論文6篇,其中2篇獲中國地方誌協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最高級地方誌論文成果獎)。

先生主編的著作有【嶽陽市情要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國龍舟文化】(三環出版社,1992年)、【嶽陽樓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愛我嶽陽】(特約編審,湖南人民出版社)。個人編註有【歷代嶽陽樓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中國抗戰楹聯大觀】(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嶽陽樓楹聯薈萃】(嶽麓書社,1995)、【吳獬集】(特約編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先生是當代【嶽陽市誌】的副總纂,曾參與清代【湖廣通誌】點校,是中國名鎮誌【聶市鎮誌】(已送北京稽核)的作者。

第一次見到何培金先生,是1997年的某個工作日的上午,先生到了聶市鎮黨政辦公室,坐在角落裏的沙發上,當時,我在聶市鎮幹黨委秘書、辦公室副主任,早就知道先生的大名,卻不知道他是聶市鎮人,留他吃了一頓飯,過了幾天,偶爾和鎮長說起此事,鎮長說,正確的,應該留老領導吃飯。

2007年,我調到史誌辦。2008年何培金先生來臨湘市史誌辦查閱資料、收集吳獬的文章,我把檔案拿出來給他看,他找到了一份由陸亞雄在忠防鎮沙坪村楊家隊收錄的吳獬的一篇文章,如獲至寶,認認真真地抄寫在一個厚厚的大日記本子上。我當時想,他抄的這個東西有什麽價值呢?過了年把,【吳獬集】出版,我在書中看到了何培金先生2008年在臨湘市史誌辦收集的是吳獬的文章「妹像贊」,吳獬在這篇很短很短的文章中說「……我則文章、政事,一無所酬,宜乎一執筆而不自知淚泗之橫籍也」,這篇文章應該吳獬1889年中進士之後寫的,因為中進士做官後,才有「政事」,吳獬生於1841年,我們可以推知,吳獬的這個妹妹享年47歲左右。吳獬的這個胞妹嫁在忠防鎮沙坪村楊家隊。收集吳獬這篇文章到臨湘市史誌辦檔案室的原始人是陸亞雄,陸亞雄是沙坪村書記、省勞模、省人大代表陸響保的長子,大學畢業後分在史誌辦,後任臨湘市水利局副局長,與我是一個村的人。

2008年的這天,記得已經是初秋了,天氣不冷不熱,收錄完吳獬的文章,已近中午下班,我作為副科級辦事員留何培金先生吃中飯,他接受了邀請,當時,辦公室也只有我和他,我和他在市委門口的嶽哥餐館胡亂吃了一頓飯。飯錢幾十塊錢,當年年底單位報銷了。單位主任與1997年聶市鎮鎮長恰好是同一個人,他與何培金先生也同是聶市鎮國慶村人。 那天,看得出來,先生心情愉悅,他還喝了一丁點兒酒,吃飯後,先生還到我辦公室坐了一個多小時,談論了很多,我覺得先生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也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這次談話中,先生講到,他年輕的時候,若脾氣溫順一些,彎彎腰,應該是到了師職幹部。對人事腐敗的跡象,先生是深惡痛絕的。何先生還說了一個事,有一個領導在位時有點排斥他,後來不在位了,病中,需要寫一個文章,何先生不大樂意,不肯寫,後來領導的夫人上門給何先生說好話,何先生還是給領導寫了稿子。 現在回憶起來,何培金先生那天那麽開心,是因為他收錄到了吳獬的文章。將心比心,我2023年12月偶然從李氏族譜上收錄到臨湘進士李新佑(1772-1817)目前唯一傳世的文章,也是欣喜若狂。

何培金先生幾次要求、指導我去賀畈調查吳獬所題匾「緒慶千秋」。我私人打的去賀畈,找到這個農戶,老人家把這個匾做了大門,刷了漆,於是不了了之。2016年3月,在去找這個「緒慶千秋」匾的路上,在跳石港問路時,我真的在賀畈跳石港收得一塊吳獬所題匾,但損毀非常嚴重。文物部門鑒定,沒有價值了。我和何培金先生不甘心,何培金先生現場察看後,回家後又查了一兩個星期的【辭海】【辭源】,經書法家王文平、何爹、我三個人,近個把月的努力,最後確認是「敦懞食啖」四個字。苦於無錢修復,請李先正出一萬塊錢修復的。我本來就與李先正關系非常好,即然先正肯出資修復這個匾,也就把這個匾贈送給李先正了。「敦懞食啖」匾現懸掛於李先正桃林街上的家中。此匾,左右兩側原有一副對聯,但已失傳。「食啖」,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吳獬題寫「敦懞食啖」,當時的情境,是緬懷前妻李氏之意。 這個跳石港隊,就是吳獬前妻李氏的娘家。吳獬來前妻李氏娘家隊裏的一個大戶人家做客,遲到,已經開席,飯後,主人請吳獬題詞。因為這塊匾,我們又了解到,吳獬與李氏的獨子叫吳昱,吳昱是永州擴運局局長、廣西省政府參議。後據我在族譜中查證∶吳昱的長子的長子的長子是抗日遠征軍團長,該團長的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博士、兩個碩士研究生、一個醫學麻醉師。若無何培金先生的指導、指教,吳獬的這個「敦懞食啖」匾,肯定無法重見天日。

何培金先生,還告訴我們,白羊田某某廟,裏面供奉的菩薩身後有吳獬的文章,可惜難以爬上去抄錄。再者,桃林鎮金盆胥家胥鄜泉(吳獬的老師)的墓誌銘是吳獬寫的,但雜草叢生,他當時沒有錄到。先生希望我們努力收錄到吳獬的這兩篇文章。

另外,先生對聶市老街的恢復,做出了貢獻,先是以曾經同一個辦公室上班的朋友關系找省建設廳長立項,到後來把自己歷年收藏的文物全部奉獻給聶市博物館。其中,一個巨大楓木的老式榨油機,多年前就有人出35萬元收購,何先生堅決不肯出讓,現在存放在聶市博物館。 先生自奉儉樸,非常樸素,不熟悉的人,一定會以為他是一個老農。 先生曾經親口對我說過,嶽陽縣的張谷英村,是他下鄉搞調研報告時發現的,再向相關部門反映,後來才慢慢發展成旅遊景區的。

有一次,在先生國慶村老家書屋,我曾看到清代臨湘人的詩集,其中,有我沙坪村秀才彭子蘭與老師吳獬酬唱的詩。 這天,在先生簡陋的鄉村住所閑聊時,先生還說到了,他要求外國留學的孫輩都必須回國服務。

先生2022年夏,拿了明代隆慶【嶽州府誌】、清代康熙【臨湘縣誌】和同治【臨湘縣誌】上的原文依據,到臨湘市委黨史研究室(臨湘市地方誌編纂室),現場教學,指導臨湘人澄清臨湘人「好訴訟」的說法。 那天,先生還講了,他在任嶽陽市地方誌編纂室主任時,去江浙那個地方某市,費盡周折,影印孤本明代【嶽州府誌】,當時嶽陽市市長還為此特批了一筆經費(在今天看來是小數位,以當時的購買力是大款子)。 可惜這天沒有留先生吃中飯,後來,我對黨史聯絡組組長梅爹說,這是我們禮節上的失誤與遺憾。

何培金先生,夫人為中學教師。一子一女。子為嶽陽市政府網路工程師,孫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法學院雙學位,博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孫女婿為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女為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女婿(我在平江縣時豐坪讀嶽陽第二師範時四班的書法老師,1988年在教室裏曾手把手教我如何正確握毛筆,並告訴我:我的毛筆字,用筆可以,但字的架子不行)為湖南師範大學畢業、現為嶽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外甥為清華大學畢業、博士。

先生臨終前兩天,還在打電話給臨湘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詢問中國名鎮誌【聶市鎮誌】的出版時間。先生說,真希望看到該書的出版。

2023年,先生一生寫的最後一篇文章,是關於聶市布鞋,是為了推介家鄉產業,但是,我卻看到了先生對他母親半夜三更還在辛勞制作布鞋的深切緬懷。

2023年12月21日,去嶽陽市殯儀館吊唁先生,磕頭時,先生家陪拜的是三個年輕人,分別是先生的孫女、孫女婿、外甥,我們三磕頭畢,起身,看見三個年輕人還在盡禮陪拜,我們忙去扶年輕人起身。從這個細節,我看到了年輕人對先生虔誠的孝心,年輕人的教養與素質令人佩服。

記得有一年,臨湘市吳獬文化研究會開年會,何培金先生也到會了,臨湘市時任政協主席李靜美先生開玩笑說,我們今天在這裏研究吳獬,以後大家就要研究何培金了。言猶在耳,何培金先生離世已經快一個月了。何培金先生留給我們的是他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情。

作者簡介∶李旭宇, 男,臨湘人,1972年生。臨湘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二級主任科員。所編【臨湘年鑒(2008)】獲省二等獎。編審【臨湘市誌(1978~2005)】26篇中的「交通•電力、郵政•電信、群眾團體、政法、軍事、經濟綜合管理、農業、人物」等8篇。編纂【湖南省鄉鎮簡誌臨湘市卷】。撰寫【華容縣誌】【君山區誌】【中國共產黨雲溪區歷史】【湘鄂贛蘇區史】【嶽陽市政協誌(1984-2023)】臨湘市評審意見稿。參與編修、執筆【申報湘鄂贛蘇區縣臨湘市考證材料】【臨湘市革命遺址普查書】。發現並整理中共早期黨員臨湘籍方釋之革命詩集【縲紲與新生】。「責任審校」淡泊160萬字的【兩黨演義】。「從【資治通鑒】觀察柳宗元」一文,獲「中國柳宗元研究學會」征文三等獎。

巴陵老街故事 本公眾號目的:挖掘整理巴陵老街故事,傳承再現巴陵文化,擴大文學藝術交流,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 本公眾號以此為交流平台,聚集巴陵各路精英人士,為實作上述目的而努力。1021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編審:蔣正亞 公眾號管理:嚴小平

老街故事 428

老街故事 · 目錄

上一篇 胡衛平//照片背後的故事

人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