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叔本華:在人的欲望中,戒除性欲是關鍵

2024-02-21文化

主題:強權就是正義嗎?

節選自【西方哲學史講義】

無欲是人生的最後目的

在個體身上,意誌是作為欲望存在的,因此真正放棄生命意誌的唯一方式是戒除欲望,借此從塵世得到解脫。無欲是人生的最後目的,是一切美德和神聖性的最內在本質。這表現為自願的禁欲、苦行、散盡財產,用故意造成的貧困來壓制意誌。作為有生命的肉體,作為具體的意誌現象,欲求的根子仍在,為了讓它枯萎,就強制自己不去做所欲求的事,偏去做相反的事,目的只是用以抑制意誌。

與此同時,一個人既然自己已否定顯現在自己身上的意誌,那麽,當別人有否定他的意誌的行為時,當然不會反對。別人對他行不義,損害他,侮辱他,折磨他,他都欣然接受。他以無限的耐心和柔順來承受這些痛苦,把它們當作考驗和證實自己不再肯定意誌的機會。

事實上,我們看到,在不同宗教中,關於禁欲的訓誡是相似的,聖者們禁欲的行跡也是相似的。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印度教和佛教,都主張布施和散財,都要求遠離和戒除俗世的物質享受。

佛教的戒律尤其嚴格,禁止僧人有私人住所和任何財物,甚至禁止經常在同一棵樹下棲息,以免對這棵樹產生親近之感。時代和民族如此不同,卻有如此高度的一致之處,這必定表明了人類天性中某個本質的、由於其卓越所以不常見的方面。

不同宗教在理論上的教條是大不相同的,而在實踐上的信念卻如此相似,對此只能有一個解釋,便是理論的教條是依據抽象認識制定的,而實踐的信念則出自一種內在的、直接的直觀認識。

這又一次證明了直觀認識和抽象認識之間的巨大區別。一切聖者和禁欲主義者都用行動顯示了他們的內在認識的一致性,卻各按他們的理性所接受的教條說著極不相同的語言,各有一套理由來解釋他們的行為。但是,這並不影響事情本身的性質。一個聖者可以有滿腦子最荒唐的迷信,或者相反,也可以是一個哲學家,兩者的效果完全一樣,唯有他的行動才顯示他是聖者。

無欲是人生的最後目的,因此,達到無欲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世界上所能出現的最偉大、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現象不是征服世界的人而是超脫世界的人。」叔本華想象一個這樣的人,經過艱苦的鬥爭,終於把捆綁於人世間的欲求的千百條繩索通通都割斷,再沒有什麽能使他激動了。他的意誌已經永遠平靜,甚至已經寂滅,只剩下最後一點閃爍的微光維持著這軀殼並且將和這軀殼同歸於盡。他只成了反映這世界的一面鏡子,微笑著靜觀這世間的幻影。叔本華嘆道,這個人是多麽幸福啊!我不得不說,叔本華的這個想象是根據他的體系推匯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是他的抽象認識,而不是他內在的直觀認識,因此在他的生平行為中是找不到印證的。

戒除性欲是關鍵

在人的欲望中,性欲是尤其要戒除的。性沖動的強烈,生殖行為導致的生命在個體死亡之後的延續,都告訴我們,性欲是生命意誌的最堅決的肯定。因此,要否定生命意誌,戒淫是關鍵的一步。

人有兩極,即生殖器和大腦。生殖器是盲目的欲望沖動,比身體任何別的器官更加只服從意誌而完全不服從認識,因此可以說是意誌的聚焦點。大腦是純粹的認識主體,是作為表象的世界的聚焦點。與人的這兩極相對應,太陽有兩個功能:一方面是熱的源泉,而熱是較高級別的意誌現象即生命的條件;另一方面是光的源泉,而光是最完美的直觀認識即審美的條件。因此,熱之於生命意誌,就相當於光之於認識。在人身上,生殖器是熱,使生命成為可能;大腦是光,使認識成為可能。

很巧妙的說法。但是,我同意尼采的觀點,性是審美的重要源泉,而叔本華由於把審美定義為無欲望的純粹認識,就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人只有大腦,沒有生殖器,那麽會怎麽樣呢?沒有生殖器的希臘人還會為了絕世美女海倫打仗,還會誕生流傳千古的荷馬史詩嗎?沒有旺盛的情欲,還會有拉斐爾的畫和歌德的詩嗎?總之,姑且假定人類能無性繁殖,倘若那樣,人類還會有藝術乃至文化嗎?在人類的文化創造中,性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貢獻絕不亞於大腦。

帶領萬物解脫

在叔本華看來,自願戒除性欲意義重大。如果這個戒律得到普及,人類就會滅絕,而我們可以假定,隨同最高的意誌現象即人類消滅,較低階的意誌現象包括動物界也會消滅,如同較暗的光線會隨同充分的光線消逝而消逝一樣。這就是人類帶領萬物解脫。我不認為有理由做這樣的假定,因為即使人類全體因為自願戒除性欲而滅絕了,動物絕不會聰明到或者愚蠢到這個地步,也都仿效人類自我滅絕。

對於人類帶領萬物解脫,叔本華還有一個比較哲學的解釋。世界的本質是意誌,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意誌的客體化,它們是作為表象對認識的主體呈現的。由於人類對意誌的自願否定和放棄,世界上沒有人類了,亦即不存在認識的主體了,那麽客體也就不存在了。隨著主體和客體的不存在,意誌的整個現象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於是,沒有意誌,沒有表象,沒有世界,剩下的只是一個無。這個無,我們只要還是生命意誌,就不能認識它,用佛經裏的話說,它是「一切知的彼岸」。如果這個無就是人類帶領萬物解脫所達到的境界,那麽所謂萬物解脫就只是指萬物不再進入人的認識,不再是意誌的現象,而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類不存在了。

叔本華所設計的徹底解脫之道,即人類全體自願戒除性欲,是一個絕不可能也不應該實行的反面烏托邦。他的體系的根本矛盾在於:以意誌為世界的本質,卻要否定意誌;以欲望為人的本質,卻要否定欲望。那些以理性為人的本質的哲學家,反倒是對欲望持寬容的立場,只要求用理性支配欲望,絕不要求戒除欲望。欲望就是人性,要消滅欲望,唯一的辦法是消滅人類。叔本華的論述實際上遵循的是這個簡單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