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小暑在尾,七月大水;小暑在中,伏裏大風;今年小暑在頭,啥預兆

2024-07-02文化

每年公歷的7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時,便是小暑。從字面意義上來說,「暑」即「熱」,這表明小暑期間的氣候十分炎熱。歷書中記載:「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也就是說,盡管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很熱,但還未達到最熱,因此被稱作「小暑」。

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個時段:「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在小暑時節,大地上已經沒有涼風,所有的風都夾雜著熱浪;由於天氣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躲到庭院的墻角避暑;老鷹則因為地面溫度太高,則活動在清涼的高空中。進入小暑,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即將結束,隨之而來的是盛夏的高溫和伏旱期。而在華北和東北地區,則開始多雨季節,熱帶氣旋頻繁活動,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數量增多。小暑節瓦斯現出了天氣炎熱,降雨增多的總體氣候特點。

小暑在尾,七月大水

農諺說:「 芒種後逢丙入梅,小暑後逢未出梅 。」 我們可以透過未日的時間來做出判斷:如果小暑日期接近未日,那就是早小暑;如果小暑日期遠離未日,那就是晚小暑。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未日離小暑較遠,意味著出梅時間會推遲,雨水會持續更長時間,所以即便是七月依舊會有持續的降雨。相反,如果小暑接近未日,出梅時間較早,炎熱天氣也會提前到來。

小暑在中,伏裏有風

顧名思義,古人認為如果小暑當天正值農歷月中,則預示著三伏天裏會有秋風送爽不會太過炎熱,正如唐朝詩人李頻所寫的那般「四時無夏氣,三伏有秋風」。

小暑在頭,熱死水牛

今年的小暑在農歷六月初一,從幹支歷中可以看到,這是甲辰年辛未月辛未日,這正是早小暑的典型例子。

俗語很形象地體現了「小暑在頭」的氣候特征,由於今年出梅時間較早,接下來三伏天也會提前,我們將很快迎來炎熱的天氣。因此,需要提前采取防暑措施,以防止中暑的發生。

小暑一過,就是「三伏天」的頭伏熱浪。北方人有在小暑這天喝粥的傳統,主要是為了清熱防暑和調理腸胃,而他們的首選小菜就是炒綠豆芽。小暑時節愈發炎熱,許多地方有吃藕的習俗,因為藕有開胃的功效,是夏季理想的食物。冰鎮西瓜幾乎是酷暑中的唯一解藥,詩人蘇東坡將西瓜稱為「冰漿仙液」,吃下後就能讓人感到心神清涼,透徹心扉。

過去,民間在小暑時有「食新」的習俗。人們將剛收獲的米、麥磨成粉,制作成各種面餅和面條,與鄰居和鄉親們一起分享,以表達對豐收的期盼和祝福。此外,這些新收的糧食還會用來祭祀祖先,以祈求保佑風調雨順。

盡管小暑還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隨其後的大暑便是真正的酷暑。民間有句形象的俗語:「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天氣將變得愈發悶熱潮濕,灼熱感無處不在,讓人避無可避。從小暑開始,人們便開始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酷暑做好準備。

尤其是中國南方大部份地區,這段時間將成為雷暴最頻發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強烈的天氣現象,常伴隨著大風、暴雨,有時甚至夾雜著冰雹,極易引發災害。在小暑之後,華南東部由於常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天氣持續晴朗高溫,逐漸進入伏旱期。俗語雖然並不準確,但卻能提醒人們相應節氣的到來應當有相應準備。#圖文夏日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