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花城文學課」名家開講:陳曉明教授談「漫長的90年代」與當代文……

2024-01-23文化

日前,「花城文學課」第1講在廣州越秀公園花城文學院開講。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就「漫長的90年代與當代文學的晚期風格」主題進行分享,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主持講座,百余名觀眾現場參與,線上觀看超1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2024年,花城出版社、【花城】雜誌、花城文學院聯合重磅推出「花城文學課」——將邀請一系列名家學者展開講座、對談、分享等系列精彩活動,活動將在【花城】雜誌官方視訊號「花城文學課」進行直播。

「晚期風格」意味著有所放棄、有所堅持

陳曉明以莫言、余華等作家近作的風格與所呈現的文學史視野切入,透過對莫言【晚熟的人】、余華【文城】等作品的分析,引出「漫長的90年代」這一話題。

在陳曉明看來,雖然前有布羅代爾的【漫長的16世紀】,有喬萬尼·阿裏吉【漫長的20世紀——金錢、權力與我們時代的起源】等理論的啟發,但「漫長的90年代」這一話題更多是基於他對中國走過的歷程、人們的精神、心靈、文化、文學、社會的一種思考。

他認為,21世紀初的很多文學作品是在90年代準備、郁積和形成的,或者說是在延續和展開90年代的經驗。

正因為這種深遠的郁積力量,使得成長在90年代的那批作家、孕育在90年代的那批作品過早地擁有了與現代文學、80年代先鋒文學的「青春寫作」截然不同的「晚期風格」。陳曉明介紹,「晚期風格」源自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對貝多芬音樂【莊嚴彌撒】的談論,以及文學理論家薩義德的解讀。

在阿多諾的意義上,「只有在藝術沒有為了現實而放棄自身權利的情況下出現的東西才屬於晚期風格」。陳曉明將「晚期風格」理解為一種「放棄」,「放棄很多東西,為了一種非常片面的東西任性地走下去,這也可以說是放棄和堅持、放棄和執著」。

分享會現場

堅守虛構是對90年代文學精神的致敬

陳曉明以余華的作品【兄弟】與【文城】為例分析其晚期風格。

他認為,【文城】所呈現出的「不真實感」與【兄弟】文本內部的割裂所帶來的爭議,都恰恰是因為余華的「放棄」:「只有晚期風格能解釋,他非常偏執地追求一種高尚的精神。」

而【兄弟】充滿著一種自身的反諷,「90年代有它的浮誇、浮躁、混亂,李光頭和宋鋼恰恰演繹了90年代的這種本質,宋鋼和李紅的愛情也折射出90年代的盛世浮華,這也是王家衛在【繁花】中呈現出的繁花開遍又繁花落盡的景象。」陳曉明認為,余華對虛構的堅守,是對90年代文學精神的一種致敬、回憶。

與觀眾互動

謝有順認為,陳曉明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具影響力、一直身處文學現場的文學評論家,他對作家、後起的評論家有很大啟發,對讀者了解80年代以來,尤其是先鋒文學以來文學的變革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考路徑。

「其實文學評論有時可能要跳脫價值倫理、價值美學的視角,不是簡單判斷一部作品好不好,而是要正視這部作品的存在。它的存在本身所帶出來的問題可能比判斷它好或不好更為重要。」 謝有順說。

文|記者 陳曉楠 孫磊 通訊員 王夢迪 楊淳子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