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裏】:濃縮的四十年,讓我陷入心靈困局

2024-05-05文化

這兩天一直刷到胡先煦在【穿過月亮的旅行】電影路演時關於「年輕人不愛聽建議」的言論片段,不禁在想為什麽他這段話會受到這麽多人的贊同,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聽建議呢?

就如余華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裏】提到: 「文革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好比是歐洲的中世紀和歐洲的現在。一個歐洲人活四百多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應該是 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現在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 。」

而這濃縮的四十年帶給我們的是什麽呢?是更加便利的科技條件,是更加發達的資訊網路,更是逐漸拉開的現實與心理的差距,更是內心的焦慮與難以破殼的繭網。

建議:不再是引路燈,反而成了負擔

經濟、科技、社會的極速發展,讓我們能更多的接觸到自身社會圈層之外的資訊,有更多關於自我成長提升的書籍文章,這些繁雜的資訊讓我們看到更多曾經無法想象的世界;然而原有的社會差距,資源差距並沒有因為經濟的發展消失,反而更加明顯,如同鯤壑,難以企及。看似發達的資訊網路,只是在心中形成一道海市蜃樓罷了

而於此同時,極速的發展也讓我們不得不加快腳步去跟上時代的變化,時間顯得格外緊迫。為了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不被淘汰,即便做了明確的任務清單,工作計劃,也常常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不得不放棄原有計劃,常常因為外界的催促不得不放棄那些本應該要做的事情。

一段時間之後,又陷入自我反思與厭棄之中。苦苦掙紮在自我的困惑與過重的負擔之下,將自己圍困在自己修建的,橫亙在心靈上的圍墻之中。

久而久之,就不願再聽別人提及那些當為而不為,不應為而為之的事情,更別說有一個人以過來者的姿態,無法感同身受地提出的建議,這只能是在自己本身就苦苦掙紮的枷鎖上再加上一把大鎖而已。

現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

就如【故事思維】中的〈復雜世界,故事為王〉一章提到:人們已經習慣了冷漠,就個人來講,許多人已經不在乎是否要去做正確的事情,而是預設去做那些看起來最簡單的 ,或者在他們看來是正確的事情。一旦自認為已經明確如何顧及自身利益,一般人就心滿意足,鮮少跨出英勇的一步,去了解他們在「大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極劇的社會焦慮和壓力之下,即便內心清晰明白「當為和不應為」,當面對社會的資源傾斜,面對老板、資本的壓榨,用盡全身力氣,花光所有精力也只能勉強保證自己的利益時,又怎麽敢要求再去想什麽是正確的呢。

就好像,古時被分到貧瘠土地的農夫,每年收成連自己的吃食都不夠,每餐只能吃三分飽的情況下,如何要求他為了國家強盛、為了邊防戰士捐糧呢。沒有因為缺糧去打砸搶燒就已經是他所能做到最正確的事了。這個時候又如何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讓他為「大局」著想分出三分之一的糧食呢。

與其指責年輕人的「叛逆」與「自私」,不如思考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心靈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