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清明時節,踏青養身,愉悅生活

2024-03-29文化

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清明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踏青節。踏青這種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傳承至今,我們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所以踏青習俗由來已久。

所以,今天我們就聊聊【踏青】,在我的認知中,踏青就是春遊,而古代叫探春、尋春。

傳說遠在先秦時就有春遊的習慣,也有資料表明它始於魏晉時期。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量明池潔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在宋代已經很流行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描繪了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佳節清明機孝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也正是人們出戶郊遊勝日尋芳的好時節。

那我們為什麽要春遊呢? 個人覺得春暖花開,多出去走走挺好的。又能改善血液迴圈,還能增強肌肉和筋健的活力,三五好友相約而至,烤烤肉串喝點啤酒,聊聊長家裏短,噴噴當下囧境,不舒服麽?

其次,多呼吸自熱空氣,讓身體融入大自然中,春和夏明,大地續遍,空氣新群,陽光充足,這可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不舒服麽?

但是,踏青也要註意幾點,比如:時刻關註著天氣預報,當發現雨水較強,大風預警,沙塵預警的天氣,就別出門了。

還要註意,量力而行,春遊路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遊,舟車之累,身心疲憊,既不利於健康也減少了興趣。

第三,出門要穿戴適當,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帶好口罩,以防各種病毒的侵襲,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調防滑和調彈性的運動鞋。

然後就是,不要忽略小蟲子們,要防止昆蟲叮咬,並做好防曬和保濕工作。

拓展小話題,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最初是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要說起源,就得追溯到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您肯定耳熟能詳,所以清明節也是農民伯伯播撒的節日。

清明節晉公子的傳說,您聽過嗎?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即位後,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內建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面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聽了故事,再說習俗,清明的習俗簡單說就是:豐富有趣!

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等,還有一系列的風俗體育活動,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

掃墓不多說了,就是溫馨提示您盡量綠色出行,或者安排好出行時間,盡量錯峰,要不堵車就能讓您心情「愉悅」了!

踏青上面我們說過了,不多贅述,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衍生機勃勃的景象,何去何從,您自己考慮!

蹴鞠,一定要多說一下,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也可以說是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我們的唐代,在西方列國應該是他們的中世紀時期 ,這個時候,英國還處於七國時代,還在為統一各種奔波;

我們的唐代, 美國當時還是處於印第安人為主的北美新大陸,美國是1776年7月4日建國,所以我們的唐朝時期,美國還沒成立;

我們的唐代時期,那時候印度叫天竺,日本叫扶桑,北韓叫高麗,阿拉伯帝國叫大食。

說了這麽多,就想表明一個意思:足球是不是起源於我們?輝煌與我們,為什麽就不能傳承呢?

最後說一下清明節的意義吧,寫完蹴鞠內容,心情有些不穩定,請見諒,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它既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節氣,也是傳統祭祖的節日。

網上說:清明踏青是中華民族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活動,其核心是古人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祭奠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清明祭祖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親敬祖、崇宗隆嗣的傳統觀念,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的忠孝文化。

其實清明祭祖具有 傳承意義 ,其內涵是孝文化。

而我本人(僅我自己),會在拜祭祖先之後,在墓地待上一炷香的時間,反思自己,反思、反省自己過往錯誤,其實這也是向善的開始,自利利人,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清明也是國家乃至家族文化香火傳承的最佳節日,一年之計在於春,也是你創業拼搏的好開端。

大國文化傳承,靠國民;家族血脈傳承,靠家人。清明的墓碑,寫著民族文化;清明的青塚,記著華夏傳統;清明的細雨,淌著親人思念;清明的雨露,送來四季春風。

關於清明的詩句鑒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普都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