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豆瓣9.7分,這本大哲學家寫的哲學史,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2024-03-29文化

說起哲學史,許多人首先會想到它的開山之作,那就是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而小北則要向你推薦另一位德國天才哲學家謝林的【近代哲學史】,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

741位豆瓣網友共同給出了9.7的高分

只要對哲學史略微了解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謝林既清晰又流暢、既分析又思辨的哲學的魅力,北大楊立華教授曾盛贊此書「每次讀來都覺得興奮得有點頭皮發麻」。

楊立華教授分享【近代哲學史】閱讀感受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謝林當做黑格爾的陪襯,事實上,在圖賓根大學求學時期,謝林就被同窗的黑格爾崇拜,二人還共同為法國大革命而歡呼。

謝林和黑格爾

謝林在年輕時就展現出非凡的哲學才華,23歲時即因歌德舉薦成為耶拿大學的教授,他的哲學思想獨到深刻並且影響深遠。

這份「天才」在這部哲學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它不像我們尋常看到的哲學史那般照本宣科,而總是一針見血地從哲學家的核心思想和關鍵命題出發,揭示出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和演進過程,整個閱讀過程不算十分輕松,但卻如同庖丁解牛一般暢快。

哲學初學者更不容錯過

娓娓道來

哲學愛好者往往從康德開始就看不太懂,繼而對哲學失去信心和興趣。不過,作為「德古四大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另一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高,因為在謝林看來,對於糾正哲學初學者的謬誤,哲學史正是最好的最溫和的方式。

在這裏,謝林從笛卡爾說起,一開始就質疑了「我思故我在」。不過,不是像許多人質疑「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肉身存在)」那樣,因為這種說法本身是對笛卡爾的誤解。笛卡爾的意思不過是,我思考所以我以某種方式存在著。

謝林針鋒相對,提出按照笛卡爾的思路,是不是也能夠說,「事物被思故事物在」,因為如果事物絕對不存在,也就無法被我思。進而,謝林道出了笛卡爾的想法,其實笛卡爾並不關心「我思」的那些東西是不是獨立於「我思」。

也因此,笛卡爾本來可能走向徹底的唯心主義,即事物僅僅在我們之內而非客觀存在,但是他退縮了,並且為了保障關於外物的表象是真的, 他只能把上帝拉過來幫忙

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的思想實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笛卡爾的懷疑,它挑戰了我們對現實的基本假設。

也正是在這裏,謝林指出了近代哲學上至關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謝林指出,笛卡爾的錯誤就在於,他從「如果上帝存在著,那麽他是一種必然的存在」直接推匯出「上帝存在著」。

他從「我思故我在」走向了精神和身體的絕對對立,為了解釋現實中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又只能借助上帝—— 上帝制造了對應的運動 。謝林認為,他過於強調對「我」而言第一位的東西,於是忽視了背後的本原,忽視了對那個「必然的存在」的探求。

後來的斯賓諾莎正是從這個「必然的存在」出發,把它當做存在的普遍主體,思維和廣延就是這個實體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笛卡爾認為思維在上帝之外,而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本身就是無限思維、無限廣延,每一個物都表現出了上帝的直接本質。

斯賓諾莎認為,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它有無限多的內容,但人類只能認識其中的兩個:思想和廣延,個別事物都是實體內容的特定表現方式。

在笛卡爾那裏,思維和廣延(精神和物質)的契合需要上帝做中介,而斯賓諾莎這裏,因為思維和廣延(精神和物質)都是「上帝」的內容,所以根源上就是統一的。謝林對斯賓諾莎的不足有深刻的把握,他看見斯賓諾莎設定思維和廣延這兩個內容,只是訴諸經驗而已。

圖為斯賓諾莎雕刻和斯賓諾莎在海牙時的住處。雕刻中的拉丁文為「一個猶太人,一個無神論者」,同時代人常稱斯賓諾莎為「無神論者」,盡管斯賓諾莎從未在自己作品中懷疑上帝的存在。

那麽,斯賓諾莎有什麽獨到之處,以致於黑格爾都說「要開始研究哲學,要必須首先做一個斯賓諾莎主義者」。謝林有條不紊地剖析到,斯賓諾莎的這個體系具有著諸多發展可能,比如實體如何衍生出事物,比如思維和廣延的對立統一等等。

而這正是後來哲學發展的突破口,對於近代哲學史的環環相扣,謝林正是這樣用哲學和歷史的慧眼,帶領我們看見哲學家面臨的困境、還有他們的理論進路,以及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的不足。

還沒有看過這麽「過癮」的哲學史

一針見血

在【近代哲學史】中,謝林以其深邃的見解和敏銳的批判精神,探索哲學家思想的起源、發展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和沖突,他不僅善於清晰呈現哲學思想的演變脈絡,還不時地提出針對理論的透徹見解。

例如康德主張在人們想要認識什麽東西之前,必須對我們的認識能力進行審查,即對人類理性進行批判,而謝林則指出,批判理性的依然是理性,「對於認識的認識仍然也是一種認識」,這就仿佛自己抓著頭發上天。

康德和初版的【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批判」是指對純粹理性進行考察。

他對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也是如此,康德認為人只能認識物呈現出來的表象,至於物本身(自在之物)我們無從認識,這聽起來不無道理。謝林則指出「自在之物」太過於正確,以至於不可能堅持下去,何況 沒有主體又何來物,從來都是主體把客體當成物 ,那麽去掉這個「自在之物」也無妨——於是後來的費希特直截了當地宣稱:每一個人的自我,是唯一的實體。

此外,謝林不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穿透表象,還用簡潔、深刻、鋒利的語言加以表達,而這在北大哲學系先剛教授的轉譯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使得這場思想盛宴的內容和形式得以有機結合。

例如,謝林對貝克雷主觀唯心主義的批判極富創意,他將貝克雷的理論比作外科醫生采取截肢的極端方法來解決患者的肢體疼痛,直觀而生動地揭示了貝克雷理論的極端性和逃避的態度。

每當主觀唯心論與科學發生矛盾時,貝克雷就搬出上帝。

對於黑格爾,謝林幾乎不掩其批判的鋒芒,直言黑格爾喜歡以模糊的方式進行表述,將平淡無奇的東西包裝成非同尋常,這樣的直接而尖銳的批評,不僅顯現了謝林對哲學解析度的追求,也展示了他堅持真理的態度。

在討論萊布尼茲時,他認為單子論不過是思想遊戲,他用著自信和篤定的語氣說道,「他(萊布尼茲)絞盡腦汁想出這個東西,也許只是為了勉為其難與斯賓諾莎主義相抗衡,仿佛這樣就可以消除世人對斯賓諾莎主義的擔憂」。

又如,他在討論康德思想時「語出驚人」,「如果只是為了反駁休謨的懷疑,康德用得著祭出【純粹理性批判】這個大殺器嗎」,並直言「休謨的那個懷疑本身就能夠透過單純的經驗而被反駁」。

諸如此類都不是尋常哲學史所常見,這樣的寫作既反映了哲學的深邃,又體現了文學的魅力,既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藝術的美感,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穿越哲學歷史的精彩旅程。

哲學裏從來不缺乏人生智慧

發人深省

正如康德盡管在藝術修養上不甚豐富,但卻能夠憑借思辨的力量,構建出一套深邃的美學體系。謝林在【近代哲學史】的中,雖然主要是在講述哲學的歷史和征程,卻不時吐露出深刻的人生智慧。

這不僅展現了謝林作為一位大哲學家對於哲學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敘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夠透過對前人思想的解讀和批判,洞察到人生與存在的更廣闊意義。

這樣的金句在書中舉目可見,例如他對歷史的局限有著深刻的洞察,對於哲學無法超越時代的局限,他指出「在這個時代裏,人們看起來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用一個新的、更大的誤解來糾正之前的誤解」。

他對於斯賓諾莎主義的推崇,可以視為對「月亮和六便士」之問的回答,即「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之中,至少應當有那麽一段時間曾經陷入到斯賓諾莎主義的深淵裏面,否則的話,他是沒有希望在哲學裏面達到真相和完滿的」。

他對於哲學的命運和人性的怠惰,有著清晰而不遊移的認知,「廣大民眾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同時又不必拘泥於這個立場,僅僅透過一些合理的言論或討論來解釋哲學的那些偉大物件」。

當他把對哲學概念的批判轉向社會,註意到隨處可見的自相矛盾,「一個鼓吹所謂獨立思考的時代開始了,然而‘獨立思考’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個重復啰嗦的說法,因為不言而喻,每一個思考者都必須獨立思考,沒有誰能夠代替別人去思考,正如沒有誰能夠代替別人去睡覺或消化食物一樣」。

透過謝林的文字,歷史上的哲學思想不再遙遠和抽象,而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不無關聯,對我們的思考方式、價值觀念乃至生活選擇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

那些超越純粹學術討論的深刻見解,使得這本書成為了一本能夠啟迪心智、豐富靈魂的讀物,為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人生意義的讀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關於西方近代哲學你了解多少?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暢銷經典

近代哲學史

【德】謝林 著,先剛 譯

京東5折活動進行中,¥39即可擁有


-End-

觀點資料參考:【近代哲學史】

轉載及合作請發信件:[email protected]


讓大哲學家給你講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