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生動實踐——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專家學者

2024-05-21文化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行表重要講話,對如何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作出了重要指示。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全力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努力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貢獻。本報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歷史理論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楊艷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夏春濤,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偉、鄔文玲,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時龍,世界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健八位專家學者,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結合相關研究領域成果,共話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實踐。
加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新征程新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為什麽要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李國強:「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出的偉大號令,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思之久遠的重大課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無限珍惜、對中華文化的禮敬傳承、對創造中華文明新輝煌的使命擔當。它表明,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之後,又致力於開創新的偉大的歷史奇跡,這就是文明繁榮昌盛的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註入強大動能。
陳時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嶄新概念,既強調民族性,也強調現代化。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由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發展,也是現代世界文明的一部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發展的、開放的,既包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現代化,也包括不斷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求我們在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文化強國時,重視傳統文化而不守舊,堅持開放而不媚外,守正創新,開放包容,重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和一體推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定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構建中彰顯出真理力量。如何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者之間的關系?
夏春濤: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黨領導文化及文明建設偉大實踐和光輝歷程的科學總結,是新時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保持誌不改、道不變的從容和堅定,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努力從哲理學理道理的高度把習近平文化思想學深悟透,把握好這一創新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使黨的創新理論落地生根,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劉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因此,從這一層次而言,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是中國發展到今天的歷史需要,更是中國確立大國地位的時代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任務。這是立足於現實需要,也是植根於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既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搭建起深厚的理論框架和支撐,更指明了實踐方向與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論斷。應如何透過「第二個結合」,深化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
楊艷秋:習近平總書記以「魂」喻馬克思主義,以「根」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揭示了二者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關系和地位。「第二個結合」在於魂脈與根脈的中西交融、古今通融。一方面,挖掘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寶庫,用馬克思主義啟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註入了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貫通起來,融合為新的理論優勢。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啟用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作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李新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20世紀70年代後,重大考古發現不斷重新整理對中國史前社會發展程度的認識。「中國文化起源、中華民族的形成、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中國考古學最重大的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解決這一重大問題,探討中華文明特性的形成,應該是中國考古學解放思想、落實「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國考古學界已經開始重要的研究工作。例如,在文明的定義方面,學界提出要把握「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經典文明認定標準的實質,探索符合中國考古資料實際的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分工形成、階級產生和王權確立的物質表現,完善文明形成標準的「中國方案」。在「第二個結合」方面,中國考古學還面臨很多重大理論問題,需要繼續深入探索,逐步搭建起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深刻闡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
邢廣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由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所決定的。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創新精神。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需要突出的統一性來支撐。統一的政治空間、統一的精神空間和統一的地理空間決定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決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給中華文明其他特性提供了黏合劑,新時代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世界文明繼續敞開兼收並蓄的胸懷。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的崛起具有和平性質,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不斷追求全球發展、安全和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古代中國」「現實中國」和「未來中國」的時間軸,古人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五千多年文明,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將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陳時龍: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正是透過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守正創新、返本開新,中華文明才能永葆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不斷繼承發展。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已經形成,從龍山文化到夏、商、周,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秦漢時代為維護國家統一、增加國家文化的凝聚力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裏,中華文明傳承有序,中華民族作為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主人也一直沒有改變。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面臨巨大危機,但是歷盡奮爭與堅守,時至今日,我們提倡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沒有遺失,反而更加充滿生機。
拓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創新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時指出:「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團結凝聚全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為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落到實處,我們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工作進展?
李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極大信任、莫大關懷。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和鞭策使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為新起點,中國歷史研究院以飽滿的熱情踏上再出發、再創業的新征程。
一年來,我們在統籌全國史學工作上發力,在提高科研水平上用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三大體系」結出累累果實。比如【(新編)中國通史】(【中華民族史】)纂修工程高品質推進,在完成上千萬字書稿的同時,出版了【(新編)中國通史綱要】【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兩部重要階段性成果。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展開研究闡釋,發表了【堅持「兩個結合」,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講好中國歷史,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指路明燈】等優秀理論文章。先後組織召開了「全國史學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第三屆新時代史學理論論壇」「第四屆全國史學高層論壇暨第十六屆歷史學前沿論壇」「中非文明和諧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非文明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高水平學術會議。在大力推動有組織的科研工作中,面向全國史學界組織實施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在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共同體史、國家統一史、國家治理史等多個學術領域和重大史學理論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楊艷秋:一年來,歷史理論研究所不斷整合研究力量,進行跨學科、有組織的科研,形成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及其中國化研究」「歷史全視角下的國家治理研究」「中西方歷史理論·史學理論研究」「中外文明比較研究與海外中國學研究」「歷史思潮與歷史理論前沿研究」等歷史理論研究的六大創新領域。聚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以「中國歷史敘事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和「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若幹理論問題研究」兩個「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創新計畫」為抓手,陸續推出階段性研究成果。提出「‘兩個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大原創性理論貢獻」,加強理論闡釋,陸續推出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十余篇文章,產生了良好反響。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年度標誌性成果之一,您參與編撰【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報告】的經驗和感受是什麽?
陳時龍:【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報告:走向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深化了對若幹文化問題的認識,從學理上進一步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思想。該報告是我院有組織科研的重要探索,充分體現多學科合作科研攻關,為以計畫為抓手推動學科融合提供了生動案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親自擬定報告題目,親自撰寫報告提綱,親自部署編撰工作,從計畫設立到團隊組建、從政治把關到學術指導,全程給予指導。撰寫過程匯聚骨幹專家學者,打破學科思維限制,組織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3.5萬名城鄉普通民眾、3000名城鄉文化從業者開展問卷調查,直觀展現中國廣大居民的文化參與度、獲得感、認同感和滿意度,全景式、通俗化呈現新時代黨和國家在文化發展方面的偉大成就。
以文化遺產為例,該報告深入闡釋了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文明的墨點。今天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我們與古人對話的通道;每一處遺跡,都是我們理解過往時代及古人智慧精神的場域。完整的中華文明史,需要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體系化的保護、研究與闡發,更需要透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來繼承、延續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圍繞「推進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大課題,我們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果?
邢廣程: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我作為六位代表之一,以「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題向習近平總書記作匯報。每次回想這一幕都倍受鼓舞與振奮。會後,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題,我到多家高校和學術機構進行宣講交流,更加深刻感受到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重任在肩。中國邊疆研究所多次召開相關會議,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釋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成果【清代國家統一史】,即將出版【中華文明統一性研究】文集,召開「邊疆視域下的中華文明‘統一性’」「四海一家:歷史與考古視域下的中國古代邊疆學術研討會」等,努力推進邊疆歷史與考古研究融合發展。
夏春濤: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行程中,中國近代史研究可以提供有益啟示和鏡鑒。近年來,我們努力打破學科壁壘,深化相關理論思考,進行有組織的集體科研攻關,推出了一些較有影響的重大科研成果,如十卷本【中國近代通史(修訂版)】、八卷本【中國近代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國抗日戰爭史】等。正本清源、守正創新,我們首先要把歷史規律和邏輯搞清楚,深刻認識黨領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深刻認識其歷史必然性。譬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什麽首先必須進行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作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什麽所謂的西方文明,絕無可能使近代中國擺脫積弱積貧困境、真正地走上現代化之路?為什麽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開發中國?正確回答此類問題,追根溯源,都離不開中國近代史研究,都要結合中國近代史研究來解讀和闡釋。
劉健:推進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是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世界歷史研究領域的知識支持。我們設立「世界文明史」「大國關系史」「一帶一路」三個重點建設學科,兼顧基礎理論研究與套用對策研究。關註世界文明發展行程的特點和重要轉折,聚焦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確立和大國關系的變遷,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的變化和進展,研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世界意義。二是自覺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責任。圍繞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重大核心命題多次召開研討會、座談會,發表多篇理論研究闡釋成果,在科教融合中註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世界歷史的講述中;同時,還借助學科優勢,在對外交流與對外活動中向國際學界和學者積極宣傳、推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確保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絕學」、冷門學科代有傳承?
陳時龍:「絕學」與冷門學科的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在資料,最重要的保障在人才。扶持「絕學」與冷門學科,迫切需要加強資料建設,包括對已有資料的整理研究,以及對相關資料的進一步搜集。人才是「絕學」與冷門學科發展的重要保證。一是引進成熟人才,二是透過培養的方式加強人才建設,鼓勵在碩博招生方向中向「絕學」和冷門學科傾斜,確保後繼有人。
鄔文玲: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形成永續發展的學術梯隊,才能確保「絕學」與冷門學科「有人做、有傳承」。一方面,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確保「絕學」與冷門學科的高水平、高品質發展。另一方面,加大適配研究崗位和普及轉化崗位的編制,確保「絕學」與冷門學科人才有安身立命之所。同時,應加大宣傳普及工作,改變「絕學」與冷門學科的「高冷」生態,走向公眾。
著力推動「三大體系」建設加速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報】: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著力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如何推動「三大體系」建設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相結合?
楊艷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既是建構中國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的顯著特色。無論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還是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還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都是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的重要內容。透過加強「三大體系」建設,可以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的發展和創新。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中,應有全域意識和學科融合意識,加強跨學科研究,特別是歷史學、哲學、考古學、文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相關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合,共同探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領域、新問題。話語體系建設中,應註重加強話語創新,提煉和概括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重要論斷,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話語體系,準確表達和傳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獨特價值和內涵,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陳時龍:做好「三大體系」建設,要對各個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進行梳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建立,既有西方學術的影響,也有傳統學術的根柢,更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建立起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要從學科實踐中生成出獨立自主的標識性概念,發展出學科獨特的思維方法,更進而上升為理論概括。在這一過程中,理論思維與理論家最為重要。「三大體系」建設,要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目標,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學科發展現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專業人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打牢基礎、積蓄勢能,應如何加強文化文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
李國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持續深化、不斷創新文化文明研究的關鍵所在。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對此有清醒認識,以持續深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理論研究闡釋為主題主線,以造就更多政治素質高、科研能力強、跨學科視野寬的高素質文化文明研究人才為立足點,從政策、制度、平台、課題、陣地等多個方面加強頂層設計,采取多項舉措,大力營造促進人才成長成才的良好氛圍。比如組建「學者工作室」,實施「蘭台青年學者計劃」;制定新入院科研人員赴考古工地實習鍛煉制度;開辦滿語等「冷門」語言講習班,倡導和鼓勵科研人員投身於具有重大文化傳承價值的科研領域等。積極探索和推進「科研創新試驗區」建設,透過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科研組織方式創新,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推動文化史文明史研究產生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劉健:在人才培養路徑中,世界歷史研究所鼓勵青年學者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的小語種培訓計畫出國交流,學習古代和現代語言文字。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教學平台,為本科生開設了世界通史、區域國別史、古代文明專題課程,還開設了古希臘語、古拉丁語課程,夯實學生基礎研究能力,拓展人才培養面向。在世界歷史各個專業持續招收研究生,註重在古代語言文字、古今世界文明等各個研究領域培養後備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報】:加強研究闡釋,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您下一步有哪些計劃和安排?
李新偉: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深深根植於悠久的文明傳統之中。這些特性的基因,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形成時期已經開始孕育,與中華文明獨特的多元一體式形成過程密切相關。未來,我們將努力探索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形成,夯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基礎與理論邏輯。多元文化區透過密切互動,共享很多重要的文化精粹,形成文化共同體,奠定了歷史時期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史前基礎,也孕育出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基因。加強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孕育和形成過程的研究,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夏春濤:圍繞新使命新要求繼續推進「三大體系」建設,我們要牢固樹立「三項共識」。立足近代史研究所的實際,努力保持晚清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華民國史、近代思想史等傳統學科優勢,延續台灣史、抗日戰爭史等新興學科的發展勢頭,改變香港史研究後繼乏人現象。加強人才培養,加強理論學習,堅決抵禦歷史虛無主義,確保近代史研究所在全國有權威、在世界有影響的學術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著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
邢廣程:新時代的中國需要結合新的條件、環境、任務和使命來傳承、繼承、發展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處理好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中華文明必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行程中煥發新的活力,展現新時代特有的風采。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我們需要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宣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發展總行程具有巨大貢獻。
中國發展至今,完全可以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逐步實作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當今世界正在急劇變化,各種矛盾和沖突正在積累,從文明視野看,只有處理好不同文明間的關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人類文明才能共同繁榮。
劉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在我看來,不斷深入發掘總結中國古代史學傳統,進而擴充套件至文化傳統、確定中華文化的核心話語體系最為重要。中華文化話語體系的闡釋需要與國際通行的話語體系有效對接,其中比較有效的途徑就是將中華文化的話語體系融入世界歷史的研究中。積極開展比較研究十分必要。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推動了世界古代史學者積極思考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特征,進而開展比較研究。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開展他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比較研究成為近年來國際學界關註的研究熱點。國內學者可以依托這一研究熱潮與趨勢,積極開展學術交流,促進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