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個「藝術與科技」的展覽能告訴我們什麽

2024-10-14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美術報 偲琪

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大背景下,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從東方智慧和東方美學出發,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創造性地進行當代轉換和再現,創作出了一批批具有東方美學趣味和思想的優秀作品。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深圳美術館主辦,遊江和朱小鈞聯合策展的「再造靈境——當代藝術展」近日在深圳美術館(新館)展出,該展是從「藝術與科技」主題出發組織和策劃的專題展覽,旨在展現當代藝術家利用新技術所進行的一系列藝術實踐與成果。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藝術處四級調研員張爽致辭

開幕式現場

此次展覽不是傳統書畫的展覽,但卻是依托傳統藝術和文化,透過科技手段所營造的富有東方美學精神的聯覺藝術空間。展覽邀請了陳抱陽、鄧悅君、高世強、李舜、王之綱、鄭達六位國內具有創新精神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立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透過新技術、新觀念和新語言,對傳統的文化和技術創造性地進行當代轉換,讓科技和藝術結合,讓傳統的思想和美學理念創造性地進行展現,用藝術的方式讓傳統藝術在現代文明中進行延展。

開幕式嘉賓合影

該展名字中的「靈境」一詞來自於中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1990年,錢學森給時任「863計劃」智慧電腦專家組組長同時也是自己的弟子的汪成為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將「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一詞轉譯成「靈境」。三十年後,錢學森的這封手稿被重新發現並在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讓人們驚嘆的不僅在於錢老對於科學技術的前瞻性判斷,還在於他所提出的「靈境」一詞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仿佛瞬間賦予冰冷的科技以靈魂,並嫁接了中國古人對於空靈、理想之境的種種想象和虛實相生的哲學觀念。也正是以此為契機開啟了此次展覽對於包含VR在內的新媒體技術背後的文化內容和審美取向的思考和探討。而「再造靈境」一方面是在新媒體技術的背景下對傳統美學的回望與重塑,以多媒體影像、虛擬現實、互動設計等新的技術連結、啟用傳統;另一方面則將新媒體藝術納入歷史文化脈絡,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探尋具有「中國味」的認知框架和精神錨點。

陳抱陽介紹自己的作品【未被證偽】

王之綱介紹自己的作品【骷髏幻戲圖】

李舜介紹自己的作品【林泉高致二】【格物致知·自敘帖】【格物致知·剩山圖】

不同於一般「藝術+科技」的展覽,此次展覽,從題目到立意,展覽在體現科技和藝術結合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美學理念創造性地進行展現,藝術家用各種新的技術和語言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多感官的藝術呈現,展覽中既有「山水畫」、「花鳥畫」,也有「人物畫」,還有可聽的蟲鳴、流水與風聲,既有現實可感知的作品,也有增強現實的作品,展覽的中的作品早已超越了傳統架上繪畫欣賞的審美經驗,而是藝術家使用綜合性的技術手段來呈現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透過展覽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數位美學使得藝術創作變得更加多樣化、自由化和開放化。

鄭達為大家介紹作品【未知時空的光澤】

鄧悅君介紹自己的作品【囈語2015】

展廳現場 高世強作品【山水:一份宣言】

可以說,此次參展的六位藝術家都是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者,他們利用科技手段展現出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如王之綱的作品【骷髏幻戲圖】以南宋李嵩的絹本設色團扇畫【骷髏幻戲圖】為文化素材,透過互動裝置感應的互動設定,對傳統扇面繪畫進行了數位再現,作品透過互動技術讓觀眾在與畫面的互動中,進一步將宋畫中的寓意進行拓展和延伸。鄧悅君透過技術手段再造了一個可聆聽蟲鳴且可感受「呼吸」的五彩斑斕的「桃花源」。鄭達則用自主研發的控制系統以及多種技術手段,創造出了一個藝術家與人工智慧互相「協作」的「花開」與「花落」,實作了從「現代折紙」到「數據化的實體互動」再到「智慧化的創作系統」的藝術轉換。高世強的【山水:一份宣言】則展現了藝術家出於對中國山水畫背後「山水精神」地探尋和追問,透過一系列的「山水行動」,他將這種行動的記錄與感悟凝結在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山水影像作品之中。李舜【林泉高致二】【格物致知·自敘帖】【格物致知·剩山圖】等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對於傳統文化「筆墨當隨時代」的當代思考和視覺轉換,他在作品中用影像的方法造字,其目的不在於數位化的模仿傳統筆墨,而是借助攝影去激發一種對書畫傳統的重新理解與審視。陳抱陽的增強現實裝置【未被證偽】系列作品,透過多維度、空間化以及沈浸式的藝術營造,在給觀眾帶來豐富感知體驗的同時,也透過作品展開了由科技所帶來的對宇宙、生命、文明以及個體的認知,並反思人工智慧不斷叠代給人類的啟示和意義。

策展人朱小鈞介紹展覽

策展人朱小鈞認為:34年過去,我們選擇「再造靈境」作為展覽主題。目光所及,就「藝術與科技」這一領域,哪一類作品能夠闡釋東方的「靈境」概念?我們把目光投向科技藝術的傳統復歸。我們理解的「靈境」呈現,不僅僅是時間維度、線性意義上的技術進步,而是一定要體現文明和人性的方向,呈現傳統復歸在技術加持下的新景觀:它依賴於藝術生態、精神價值的多樣性,需要以傳統文化的多元、繁雜和矛盾為土壤。

策展人遊江導覽

策展人遊江指出: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大背景下,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從東方智慧和東方美學出發,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創造性地進行當代轉換和再現,創作出了一批批具有東方美學趣味和思想的優秀作品。此次展覽讓藝術和科技相遇,藝術家們從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現實出發,利用新技術對傳統的文化進行創造性地轉換,讓新科技為藝術賦予了新的可能性,也讓藝術作品具有了新的呈現形式與感知方式。這次展覽並不是簡單地呈現藝術家利用新技術基於傳統文化元素的當代轉換,而是對傳統影像和思想的一種全新的演繹和重現,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藝術家面對新技術的思考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再認和闡釋。

展覽互動現場

藝術面對面活動現場

文化滋養科學精神,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再造靈境——當代藝術展」在當代藝術與科技主題展中向我們提供了傳統文化、經典影像當代藝術轉換的一個特殊的樣本,是一個不流於技術視覺沖擊力而富有深刻思辨性和思想性的學術展覽。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24日。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技術與文化帶來的破壁融合,將歷史與當下進行連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也由於科學技術的加持而獲得的新的表現形式和知覺體驗,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再造的「靈境」之中吧。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