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何在古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典當出銀子來?網友道出原由

2024-07-15文化

今日話題:在古時候,典當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金融機構。大家可能好奇,為什麽一件破舊的棉襖或者皮袍,都能在典當行換得銀子呢?

圖文|流浪狗說故事

編輯|流浪狗說故事

在那個物資並不充裕的年代,每一件物品都被賦予了額外的意義。破棉襖雖破,卻能保暖;舊皮袍雖舊,依舊擋風。典當行正是看中了這些物品在特定情境下的實用價值,透過典當這一方式,實作了物資的迴圈利用和價值再生。對於典當者來說,這不只是換取銀兩的權宜之計,更是對家中物品的一種重新利用和尊重。

古代的典當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交易場所,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掌櫃們往往對顧客的情況了如指掌,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會適當放寬條件,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懷。這種以信用為本、註重人情味的經營方式,讓典當行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避風港」。

網友們也開始炸鍋了

還說民國呢,小時候,大概九幾年,鄰居冬天把棉褲、毛褲啥的一起洗了,因為沒有換洗的,就只能在被窩裏躺著······

一家人一條褲子,原來相聲裏的不是假話

因為布匹棉衣被子是真真實實過冬的必需品,沒有的話就會凍死。買新的很貴,所以舊的也是有價值的,舊社會很多貧苦人有種操作就是開春暖和之後把棉衣典當換點現錢花,等到快過冬了再贖回來。

我最不喜歡現在古裝片的一個點,就是衣服太漂亮了,玄幻主題的還好,現實主題的簡直就是胡鬧,平民衣服太不符合實際了

古代生產力不行衣服很貴的。就算是現在的生產力,政府部門的很多制服全套也得四千人民幣(按古代米價換算也有五六萬斤米)。啥都往這上扯。

一天紡10公尺不至於,我之前自己紡過毛線,一天一卷兒很快就搞定了。但我都織毛衣了,一件衣服還要用好多線。布衣真的要紡到累死。

物資太缺乏了,真的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別把人口大霹靂時期的滿清代表東亞大陸所有王朝[捂臉]

因為現代的化纖在舒適性和外觀上的確吊打純棉啊

我奶奶說她年輕的時候做了新的的確良衣服,穿了沒兩天跟爺爺打架的時候弄破了,有點惋惜。但是打贏了又開心。

到唐宋時期生活水平其實可以了,清明上河圖裏汴梁有多繁華又不是沒看過,明朝中期百姓生活水平其實也還可以。最拉胯的是清,不讓漢族平民上私塾,推行奴化,導致最後兩百年漢人百姓幾乎都不識字,體格孱弱,真的應了那句到了最危險的亡國滅種的時候。

小時候的易開罐飲料,十個空罐換一罐滿的

全產業鏈轉型 ,解放出大量勞動力 [思考]

以前讀過的小說【狼與香辛料】裏也寫到過,中世紀的歐洲也是類似的情況,只有貴族才穿新做的衣服,貴族家裏的仆人穿二手,普通市民穿三手,城市貧民穿四手,最後已經破的不成樣的五手衣服還會繼續流轉到農夫、牧羊人、梳毛工這些更窮苦的人手裏。最後作者總結道你處在哪個階級基本決定了你穿幾手衣服。

別說大清,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小時候都穿不起衣服,都是破爛

陪嫁暖被,在之前是奢侈品。不過現在也有陪嫁暖被的的[捂臉],

以前收破爛的,基本上什麽破爛都收,爛鞋的鞋底都要,假如現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沒了,能源又沒有突破的話,現在隨手丟掉的垃圾都要淘一淘。舉個簡單的例子,真穿越回古代,帶幾個塑膠大水壺或者空飲料瓶就成,保證能換回第一桶金。

回望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破棉襖、舊皮袍,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是物質上的交換媒介,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今天,當我們再次提及這些故事時,不僅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為了傳承那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

對此,大家還有什麽要補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感謝各位看官的閱讀,祝看到這裏的你天天開心, 別忘了點贊關註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