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菜市場裏的藝術展 為什麽能吸引年輕人

2023-12-06文化

11月29日,一場藝術展悄悄地擠進了成都的兩家菜市場。

這場主題為「身邊的自然——去逛菜市場吧」的展覽,在成都益民菜市的長順街店和群康路店分頭開啟,由藝術家、建築師梁琛擔任策展人,聯合曹羊、何利平、劉慶元、劉釗、謝帆、張曉6位藝術家呈現。

菜場裏懸掛的木牌出自藝術家之手

據梁琛介紹:這場展覽強調「微介入」的方式,秉持「最小幹預」的原則,既不去擠占攤販的空間,也不去影響他們營業的時間和方式。因此,你在現場看不到體量很大的作品,甚至幾乎感覺不到有場藝術展在進行,最直觀的感受是: 這家菜市場,有點兒不一樣。

其實,在菜市場裏搞藝術這件事,並非新鮮之舉,近年來尤其流行。雖然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日常購物都發生在外賣APP和超市小程式上,但另一方面,人們對菜市場的偏愛卻從未消失。這三個字本身承載的煙火氣和幸福感,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交易場所,菜市場連線著田間地頭與人們的飯桌,也讓各行各業、四面八方的人匯聚一堂。五花八門的時令菜品、充滿在地風格的叫賣聲,無不展露著生活最真實的質感。可以說,菜市場是為數不多能把人的五感全部調動起來的城市空間之一。

因此,在很多旅行者的攻略清單上,逛逛當地的菜市場都是不可或缺安排之一。它會讓一個外來者在最短的時間裏體驗到「融入當地」的感受。

人類學家項飆也曾說過: 在菜市場,蔬菜水果的顏色、形狀和氣味,和環境本身的嘈雜,讓人感受到一種質地感 。這種質地感讓人與周圍和世界產生了真切的聯系,是互聯網時代讓人感到心安的「附近」。

「其實仔細想想,很多古老的城市,最初也是從一兩個市集漸漸發展起來的。」這場展覽的策展人梁琛說,「市集意味著有貿易,貿易意味著人群的聚集,當他們從聚集到定居下來,城鎮的雛形也就產生了。」

在埃及的紅海沿岸,有許多港口都是重要的貿易點,它們因此而慢慢發展為小型的城市,繼而連線起羅馬帝國與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個古代文明地區的商業交通。

今年4月底,在埃及位於紅海沿岸的港口城市貝雷尼克,考古學家們從一座古代寺院發掘出土了一尊羅馬時代的佛像,引發了考古界的小小轟動。

我們也永遠都不應該小看一家菜市場。它就像城市裏的一張張小飯桌,點綴在居民密集的角落。

每位參展藝術家在準備作品的時候,都重新又去逛了菜市場。劉慶元註意到:當他走到菜市場裏面時,所有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話都是「你要啥子?」 這個樸素的問題,讓他感覺格外溫暖——有人在關心著你想吃什麽 ,並隨時準備盡其所能提供給你。

他還發現,每家商鋪都很重視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於是,他幹脆以【你要啥子】為作品起名,結合「鄉鎮美學基調」,做了30多個木刻版畫招牌,懸掛在菜市場裏。

在菜市場,每個人都要做出選擇——選擇你的午飯或晚飯打算吃什麽,就選擇買什麽食材。在長順街益民菜市,坐扶梯剛來到二樓,就會看到藝術家張曉做的一個小雕塑,看起來像個土地爺的小神像身邊是台電子秤,雕塑底座上赫然三個大字「吃什麽」。

這個問題在中國人心目中,堪稱「宇宙終極問題」,並且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終極問題。

但其實這件雕塑的作品名叫做【各有所愛】。細看小神像雙手,一手拿蘿蔔、一手拿白菜——你立刻就會想起那句話「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老家在山東煙台的張曉,還搞了一個小「攤位」,以老家特產大蘋果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紅彤彤的文創類小東西,也配了一件騎電瓶車的人物雕塑。

再走幾步,你還能在一個賣調料的攤位上看到另一件他做的雕塑。這個腦袋長得像是小龍蝦一樣的雕塑形象,腳下連作品介紹都找不到,只見老板的付款碼。

參展藝術家謝帆同時也是該展覽的發起人之一。創作之外,他還是一家餐廳的經營者。展覽開幕當天,謝帆在菜市場一個提前準備好的空攤位上,用菜市場中剛采購的新鮮食材,由三位廚師現場合作了一席「九大碗」,作為高度適配這個展覽環境的行為藝術計畫。

謝帆的另一件作品【食材文獻展】,則透過過對菜市場中的一些常見蔬果如辣椒、馬鈴薯、番茄、檸檬、金桔進行分類和歷史溯源,將這些平凡食材的「植物學家譜」與實物共同展示,輔以簡潔明快的背景,令人耳目一新。梁琛說,這件作品頗具親子功能,多半能吸引小朋友的興趣。

【食材文獻展】

藝術家何利平為菜市場裏的一些小攤位拍攝了一組「看起來很大牌」的廣告。這個名叫【生活廣場】的影像作品,與菜市場本來就有的衛生宣傳視訊輪流播放,視覺效果毫無違和感。

藝術家曹羊錄下了很多菜市場的聲音,將其做成互動聲音裝置;設計師劉釗則將「今天吃什麽」這五個字,透過各種變形和對文字的拆分重組,做出一系列抽象的圖案,在這一「影像詩」中融匯了一日三餐和四川原生的經典菜品。

這一朵朵開在菜市場的藝術之花,讓人想起袁枚的那首詩「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它們不顯山不露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梁琛說, 這些作品與菜市場共生,可以像催化劑一樣,激發人們對菜市場的興趣。

【食材文獻展】

這種幽默低調的展陳方式,也使得菜市場及其經營人員,可以輕松自在地接納這些作品和他們共處,本次展覽的展期一直持續到明年3月底,有空就去逛逛吧。

整整10年前,在一家更有名的、堪稱國內「初代網紅菜市場」的所在,就舉辦過一場規模更大的藝術展:「吃了嗎?菜市場藝術雙日展」,2013年10月在北京的新源裏菜市場舉辦。

新源裏菜市場的藝術展現場

這場展覽深受大眾喜愛,還獲評為「北京國際設計周最受大眾歡迎計畫」。2015年,新源裏又舉辦了第二屆菜市場藝術展。與成都的益民菜市的藝術展相比,三源裏這兩屆展覽現場明顯更加高調,對商戶的「幹預度」也更高,同時也毫無懸念地吸引到了更多的打卡人群。

新源裏菜市場的藝術展現場

2021年5月,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誌傑的書寫計劃「民以食為天」,也選在北京三源裏菜市場呈現,效果堪稱轟動。邱誌傑為此付出的心力和行動力也足夠驚人——他幾乎重新書寫了菜市場裏所有的印刷體文字。

比如說,分別用敦煌寫經、隸書和墓誌銘的風格,抄寫了三源裏菜市場的【衛生管理條例】【消防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防疫期間的【商家經營承諾書】,還有門口的【禁止車輛入內】【寵物莫入】【導盲犬準入】,入口桌子上的【進入市場、佩戴口罩、檢測體溫】、進入市場時的【本市場不無償提供塑膠購物袋】大橫幅等。

還有店家的商業招幌,甚至一些店家自己此前手寫的廣告宣傳語。「這些我都一一測量了原尺寸,只要店家們願意接受都進行了替換。」邱誌傑在采訪中回憶說,「實際上,這些店家他們沒有一個不願意的。」

一個免費擁有知名藝術家親筆墨寶的機會,誰會不願意呢?店家們趨之若鶩,顧客們紛至沓來,菜市場的管理者甚至很快因為巨大的流量和關註度而緊張起來,以至於拒絕了接下來的不少活動邀約。

在廣州越秀區,一家小小的扉美術館,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做了兩次連線藝術與菜市場的嘗試。

2017年底,知名藝術家宋冬在美術館搭建起作品「無界的墻」,由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窗戶組成,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燈,還有懷舊的生活用具。這堵藝術之墻緊挨著隔壁的美術館,形成一道特別的互動風景。

緊挨菜市場的「無界的墻」

2018年,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何誌森帶領學生,也在扉美術館隔壁的菜市場做了藝術計畫「手美術館」。他甚至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風景園林系開了一門課【營造的風景:菜市場裏的美術館】。

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菜市場

在國外, 不少菜市場本身則已經被打造為城市公共藝術般的存在 了。比如最出名的「網紅」菜市場——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大型拱廊市場,外觀呈馬蹄形,內墻有著巨大的花朵和水果圖案壁畫,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為此贏得了「食物界的西斯廷教堂」的美譽,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國遊客前來參觀體驗,成為鹿特丹當之無愧的「超級IP」之一。

Markthal菜市場拱廊上的壁畫

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擁有這樣既美麗又美味的藝術菜市場。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