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風物二十四節氣|夏至:水邊賞荷,入山靜居

2024-06-21文化

今日是夏至,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民間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習俗。此外,夏至後,可以賞荷、食瓜,更可入山靜居避暑。

夏至之時,荷花正盛,從宋代至今,畫家筆下的荷花皆一片清韻。宋代【出水芙蓉圖】設色端莊大氣,宋人寫真微妙處,讓人慨嘆;明代文人從簡幅畫荷雅淡之極,題詩「水面聞香」。

歷代名跡中的荷花

宋 出水芙蓉圖 頁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出水芙蓉圖】中,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占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布局、設色端莊大氣,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

蓮瓣的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不見勾勒之跡,渲染出花瓣既輕盈又腴潤的質感。畫家的寫實功力極為紮實,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至於瓣上紅絲、蕊端膩粉,也一一仔細料理,微妙之處,使人嘆為神工!舊題吳炳繪,無據。存【名筆集勝】冊中。【虛齋名畫錄】著錄。

(傳)宋 黃居寀 白蓮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名繪冊」

(傳)宋 黃居寀 白蓮(局部)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名繪冊」
宋 緙絲 荷花軸

宋 緙絲 荷花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荷花水鳥圖】軸(元趙孟頫)繪一枝荷花自左向右斜上而出立於水上,一雙鹡鸰立於蓮荷枝幹,荷花雙鉤填色,以工帶寫;荷葉葉脈清新,似有微風輕拂;枝幹富有彈性,仿佛只要鳥飛走,就會回復直伸之狀,形態生動。全幅工而不艷,細而不拘,既無南宋花鳥畫的濃艷之弊,又無北宋以來士夫畫逸筆墨戲之陋,在強調文人作畫重神情的同時,又擯棄文人落筆忽視形象的遊戲態度。

(傳)【荷花水鳥圖】軸 元 趙孟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沈周【寫生冊】選自沈周六十八歲所作「寫生」冊中的第四幅,用意精而筆墨不羈。以大筆揮寫荷葉,水墨淋漓交融,蘆葉用筆勁利,待放荷花則用淡墨勾畫,並稍加暈染,雖淡白猶勝艷紅。葉心上正蹲踞的水蛙,更為此作憑添了無限生趣。

明 沈周 寫生冊 荷花與蹲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消夏避伏,入山避暑

夏至日,古時婦女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傳)宋 黃居寀 白蓮(局部) 本幅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名繪冊」
宋 緙絲 荷花軸

度夏必定離不開扇子。一般人習慣用蒲扇,文人用折扇。書畫之扇,既可以扇風,又能欣賞,真正是實用藝術兩面光,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之時,清風徐來,面頰生風,汗液揮發,難得愜意。

明 林良 畫荷花 成扇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歷史上著名的消夏圖有,有宋人【槐蔭消夏圖】,元 劉貫道【消夏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槐蔭消夏圖】,寫槐樹之下,一位世隱高士,養神仰以藤笪臥榻之上,所見案幾手卷、香爐、蠟扡外亦有屏風幅裝雪景山水,自然涼爽。

宋人繪【槐蔭消夏圖】

夏至宜食瓜。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金農,面對酷暑,他畫兩片紅壤黑籽的綠皮西瓜,題曰:「行人午熱,何物能消渴。想著青門門外路,涼亭側,瓜新切,一錢便買得。」

金農筆下的西瓜

也有入山避暑,敦煌壁畫中繪有不少在山中靜居的畫面。唐人似乎更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禪意,從而對山,對水,對此間風景多了幾分親近與好感。

【坐席觀山】莫高窟第431窟,初唐

繪於莫高窟第431窟的【十六觀】中,韋提希夫人皈依佛法,她靜心觀山,以期達到理想境界。丘陵、山脈、草木只是簡單勾勒,清淡設色,她應該能在這樸素中覓得真心。

【山中修行】, 莫高窟第112窟,中唐

在莫高窟第112窟【報恩經變】中,壁畫中部佛陀說法,上部繪有山巒石洞,花木流泉,盤山古道,寶塔雲霞,水墨暈染,色彩清新。鹿女故事穿插其中,少女禪坐窟內,一只雌鹿俯首吃草,各得其樂。

【林間寫經】,榆林窟第25窟,中唐

夏至閑居,抄經不失為一大樂事。榆林窟第25窟有【林間寫經】,華爾納當年在榆林窟瘋狂拍照,並誇贊它有「驚人的美」。這一窟壁畫所繪的色彩,已由開元、天寶時代的富麗堂皇轉為質樸純正。色以青綠、土紅為主,薄施淡彩,似有若無,含蓄內斂。

「林間寫經」的局部,定格了一位佛教徒在樹下執筆寫經的狀態,他將自己置身枝葉交錯的茂林當中,高中低不同的樹種姿態,豐富了畫面的層次,為寫經的人提供了一方「林中凈土」。

南宋張即之【佛教遺經】跋即註明抄於「乙卯夏至」,張即之一生抄經頗多,而且都是長篇大論,不是寫經生,勝似寫經生。讀此書法,一種清涼之氣自然生發。

南宋張即之【佛教遺經】即註明抄於「乙卯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