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二十四節氣丨夏至,又見荷蓮

2024-06-21文化
夏至
每年6月21~22日,太陽位於黃經90°時是夏至節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為何最早?公元前7世紀,先人用土圭測日影,據【恪遵憲度】:「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一天,白天之長,日影之短,都達到了一年中的極限,所以叫做「夏至」。
夏至這天,正午的陽光幾乎直射地球的北回歸線,平常是立竿見影,但這個時候立竿不見影。這一天,北半球的白晝最長,且越往北白晝越長。在這天,與家人、朋友相聚一處,品嘗一碗好面,清香,酣暢,滿足,恰如悠長的夏日,予人無限的回味。在嗦面的快樂中,互道一聲夏安:願時光慢些走,願有歲月可流長。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屬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
二候蟬始鳴
仲夏三伏蟬,蟬鳴半夏,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
夏至習俗
古時,夏至日被尊為「夏節」或「夏至節」。餐桌上除了桃李瓜藕和涼粉外,還有掛面,吃面長壽,長長的面條或許還暗示了夏至長長的白天。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災消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脂粉」,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
夏至吃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所謂「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南方多見陽春面、三鮮面,北方則以打鹵面和炸醬面為主。恰逢夏至新麥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之意。
吃餛飩夏至這天,江蘇常州、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詩詞
夏至到,盛夏至。夏至,是一首激昂向上的交響樂,如夏雨般狂放,如夏花般絢爛,如夏夜般浪漫,景至,情至,如詩如畫……
【詠二十四氣詩·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普都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子夜吳歌·夏歌】
唐·李白
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宋·楊萬裏
清酣暑雨不緣求,猶似梅黃麥欲秋。
去歲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禱汗交流。
此生未用慍三已,一飽便應哦四休。
花外綠畦深沒鶴,來看莫惜下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