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渭南方言話木偶戲

2024-03-05文化

作者:吳清西

木偶戲,渭南方言叫呼盧戲。渭南方言所說的掫(zhò)呼盧戲和線呼盧戲,其實就是杖頭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而杖頭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都叫木偶戲。

木偶戲,是由演員操縱木偶來表演故事的一種戲劇,因此,木偶戲中的演員是雙重的。木偶作為道具在木偶戲中是「演員」,仔著(擔任)戲劇中不同的人物角色。而操縱木偶的演員,在音樂配合下,操縱木偶,以舞蹈表演,自己以唱白敘事,與木偶「演員」關關(共同)演繹故事。

因此,木偶戲,是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木偶戲中的木偶,離開演員的操縱,就是一個純粹的木雕人物玩具,也可以算作木雕藝術品。所以,木偶戲中的木偶,本質上就是木頭人玩具,演員操縱木偶表演故事,本質上就是拿木頭人玩具戲耍。先有木頭人玩具,後有演員拿木頭人玩具戲耍,並加入戲曲元素,這樣就有了木偶戲。

木偶作為一種木雕人玩具,在中國起源很早。【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公元前947——公元928年)西巡狩回來的半路上,有個叫偃師的人獻上一夥木頭刻成的玩具人,「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俗人也,巧夫頷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應節。千變萬化,唯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看來,早在西周前期,雕刻的木頭人已是玩具,人們已經用來玩耍。【樂府雜錄】記載,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平城七天七夜,陳平讓手下人刻了不少木頭人,打扮的貌如天仙,花枝招展,在城頭上來回走動。冒頓之妻看見,心惢(suǒ,心想),城破得美人,單於肯定冷落自己。因此,軟纏硬磨,勸冒頓解除了平城之圍。城上的木偶肯定有人操縱表演,以迷惑冒頓之妻。西漢桓寬【鹽鐵論】說,漢昭帝(前87年——前74年)時期,「今民間雕琢不中之物,刻畫完好無用之器。玄黃雜青,五色繡衣,戲弄蒲人雜婦,百獸馬戲鬥虎,唐銻追人。」唐杜佑【通典】也說,漢末嘉會「作木偶以戲,善歌舞。」漢代後期,以木偶表演歌舞雜耍,已成為人們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怪不得人說木偶戲「源於漢」。

到隋代,木偶已從表演雜耍歌舞,發展到以歌舞表演故事片段。【大唐拾遺】記載:「隋煬帝以三月上巳會群臣於曲水以觀水飾,扮神龜負八卦出河援伏羲,呂望釣磻溪,劉備乘馬過檀溪,周處斬蛟,秋胡妻赴水,巨靈開山,總七十二勢,皆刻木為之。」唐代,木偶戲有了較大發展,能以歌舞表演完整的故事。據【封氏見聞記】說:「(唐)大歷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範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與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無異於生。」

到了宋代木偶戲的題材多樣,表演故事以戲劇唱白為核心內容,而且門類眾多。耐得翁在【都城記勝】一書中記載,當時木偶戲有杖頭木偶、懸絲木偶、藥發木偶、水木偶、肉木偶等形式,而且從城市到村鎮的街道都有木偶戲的演出,宋代木偶戲占據了戲劇的主流。明清時期,木偶戲雖然成為小戲,但在藝術上有了更大的發展,木偶戲走向了更廣闊的農村,並與地方戲曲結合,出現了為數眾多的木偶戲班子,走村串巷,促進了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在民間的大發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經久不衰,傳承至今。

渭南木偶戲主要有合陽的提線木偶戲,蒲城的杖頭木偶戲。渭南方言把杖頭木偶戲叫掫呼盧戲,把提線木偶叫線呼盧戲。掫呼盧戲、線呼盧戲都叫木偶戲。木偶戲,渭南方言叫呼盧戲。

渭南方言所說的「呼盧戲」是什麽戲呢?渭南方言為什麽把木偶戲叫「呼盧戲」呢?

呼盧戲也叫呼盧。呼盧本來叫樗蒲(chū pú),是繼六博之後盛行於漢末以後的一種古代棋類遊戲,也是一種賭輸贏的玩耍,所以又叫博戲。這博戲用來擲彩的投子如同色子,是用樗木做的,所以叫樗蒲。樗蒲即為樗博,樗博之戲的投子有五枚,所以又叫五木之戲,也叫五子戲。這五子戲的五子是用樗木斫成的,中間圓平兩頭尖,象壓扁的杏核(hù),每一子有兩面,一面塗黑,黑色古代又稱為盧,其中兩子刻上犢(牛);另一面塗上白色,其中二子刻上雉(雞)。兩個人對博時,先擲五子,根據黑白子組合數,以決定不同的彩,不同的彩決定棋前進的步數。後來,幹脆不要棋子,直接擲五子成彩以定輸贏,輸者送錢,贏者得錢,這才成了真正的五子戲,也真正成了賭博。賭博時擲出的五子都是黑色,叫作盧彩,為最高彩,擲出的五子為四黑一白,即為雉(雞)彩,次於盧。因此,來五子戲的人都想得盧彩,在丟擲五子後,就拼命地呼「盧」。助威者也呼「盧」。「呼盧」之聲伴隨著五子戲的始與終,久而久之,人們炫炫(漸漸)把五子戲就叫成「呼盧戲」。

【晉書·劉毅傳】記載,有一次,劉毅、劉裕等一夥人宴會後一起來呼盧戲。劉毅擲出五子,成四黑一白的雉彩,非常高興,大聲說:「我不是擲不出盧彩,而是不想而已。」劉裕聽了很不高興,拿起五子挼了很久,輕輕丟擲,其中四子落定是黑子,而另一子轉而不定,劉裕急了,連忙大呼:「盧!盧!」結果落定為黑,這樣劉裕擲出了五子全黑的盧彩,劉毅自然不高興了。

呼盧戲成了五子戲的代名詞,也成了賭博的代名詞。李白【少年行】:「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裏如咫尺。」北宋宴幾道詞雲:「戶外綠揚春系馬,床前紅燭夜呼盧,相逢不解有請無?」南宋劉克莊詞曰:「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呼盧就是呼盧戲,呼盧戲就是五子戲。五子戲的五子是用樗木斫成的木頭玩具,所以呼盧戲的「呼盧」就是五子,就是木雕玩具。五子戲是用五個木頭玩具戲耍,而呼盧戲也自然是用五個木頭玩具玩耍。因此渭南方言把呼盧引申為木頭玩具,把呼盧戲引申為用木頭玩具來戲耍。而木偶,也是木頭刻成的木人玩具,木偶戲就是用木人來戲耍。

從玩具的角度講,木偶和呼盧都是玩具,木偶戲和呼盧戲都是用木頭玩具戲耍。所以渭南方言把木偶戲叫呼盧戲,二名一實。隨著木偶戲演變成一種戲劇形式,方言以呼盧戲指代木偶戲,呼盧戲理所當然就成了用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劇,和賭博沒有半毛錢關系。而原先用來賭博的呼盧戲渭南方言叫耍錢,耍錢就是以前的呼盧戲。這樣,在渭南方言裏,呼盧戲就是木偶戲,耍錢就是賭博,呼盧戲與耍錢各不相幹。

總之,渭南方言說的呼盧戲,就是木偶戲,而不是耍錢。在民間,只要說起掫呼盧戲,線呼盧戲,人們都知道這說的是木偶戲。如果在民間說杖頭木偶、提線木偶,老百姓會象丈二和尚一樣摸不著頭腦。

渭南方言把杖頭木偶戲為啥叫掫呼盧戲呢?

木偶戲中的杖頭木偶戲也叫托棍木偶,有三根桿操縱,連線頭部的桿叫主桿,也叫命桿,連線左右兩手的桿叫側桿。演員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兩根側桿,操縱木偶表演時,左手一定要把命桿舉起,右手也要持著兩根側桿。手拿著,手舉著,渭南方言叫掫。掫,zhōu,【集韻】:「持也。」例如:手裏掫個饃,把旗桿掫高,這兩個「掫」都是持的意思。根據演員操縱杖頭木偶表演時不但要持著三根桿,還要舉起,所以渭南方言很形象地把杖頭木偶叫掫呼盧戲。

渭南方言把提線木偶為啥要叫線呼盧戲呢?

提線木偶也叫懸線木偶,提線木偶的頭、眼、嘴、臂、手指、腹、背、腿等部位都拴有一條線繩。演員操縱提線木偶,就是牽動提線木偶身上不同部位的線繩使提線木偶搖頭擺身,眨眼開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加上演員的唱白來表演故事。因為提線木偶是靠演員牽動木偶身上各部位的線來表演的,所以渭南方言把提線木偶叫線呼盧戲。

渭南方言還把杖頭木偶叫掫呼子,提線木偶叫線呼子。因為呼盧就是呼黑子,也叫呼子,所以就有掫呼子、線呼子的叫法。而掫呼戲、線呼戲的叫法,也是因為呼盧戲是呼著戲耍,而唱也是應節而呼,自然掫呼盧戲也叫掫呼戲,線呼盧戲也叫線呼戲。

總之,在渭南方言中,呼盧戲替代了木偶戲的稱呼,掫呼盧替代了杖頭木偶的稱呼,線呼盧替代了提線木偶稱呼。渭南人說起掫呼盧、線呼盧,總感到鄉音的親切,而且呼盧戲替代木偶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木偶戲,是木雕文化和戲曲文化的有機結合,而渭南方言所說的呼盧戲,不僅包含了木雕文化,戲曲文化,也包含了棋類文化,賭博文化及方言文化。把掫呼盧寫成「肘葫蘆」、「肘胡子」以及「線葫蘆」、「線胡子」,是因為不了解方言詞「呼盧戲」的豐富文化內涵。

五子戲演變為呼盧戲,不僅使渭南方言改變了對木偶戲的稱呼,而且還衍生了幾個方言詞語。

掫呼娃娃,這個方言詞,比喻自己沒有主見,受人操縱。例如:你跟掫呼娃娃一樣,啥事都要聽㛘(pǒ)娘說。

呼盧人,指以語言欺哄人,因為人丟擲五子後,是盧彩也呼盧,不是盧彩也呼盧,這就有一定的虛假性和欺騙性,所以方言叫「呼盧人」,也叫「呼盧」,而方言轉音成胡弄人、胡弄。例如:麥價沒漲,載不要聽他說是麥價漲了,他故意呼盧人哩。外訟把你呼盧了,薪資還沒發哩。

耍呼子,方言指玩具。呼之,指呼盧戲中的用木頭斫雕成的五個子,這五個子是用來玩耍的玩具。所以,方言把玩具叫耍呼子。例如:在攤子上給孫子買了三個耍呼子花了100元

鉆淹呼盧,是從水面上潛入水中來戲水,方言叫鉆淹呼盧。呼盧即呼盧戲,呼盧戲就是戲耍的意思,所以方言把在水中鉆入鉆出叫鉆淹呼盧。例如:他鉆個淹呼盧,在水下能停十幾分鐘。

呼盧喚雞,方言轉音為呼盧喚氣,比喻遇事猶豫不決。因為人們來五子戲時,丟擲五子,自然想成盧彩,所以呼盧,而盧彩不成,又想成雉(雞)彩,所以又呼雞。既呼盧,又呼雞,就隱含了猶豫不決的心理,因此,呼盧喚雞就是猶豫不決的意思。例如:這工作你幹不幹,給個肯字話,不要呼盧喚雞的。

這幾條方言詞都是由呼盧戲衍生出來的。

木偶戲是古老的一種戲劇,呼盧戲也是古老的一種博戲,渭南方言以呼盧戲稱木偶戲,使呼盧戲獲得新的生命力,隨後杖頭木偶、提線木偶也更名為掫呼盧、線呼盧,傳承了幾百年。古老的掫呼盧戲、線呼盧戲,我們應該傳承下去,用來表演更多的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表演更多的新時代的渭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