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科普【道、德、仁、義、禮】華夏知識

2024-04-26文化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分開使用就有五個方面,合起來是一個道理。

道,是自然和人事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宇宙執行和社會前進的準則。只有把握了這個道,才能萬事順利。

德,就是人的德行、品質、修養,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為人處世的標準。中國人主張以德服人,有德者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仁,所謂仁者愛人。仁,就是仁愛,是對家人、朋友、陌生人的愛和寬容。它發自人的內心,是人善良天性的發揚和體現。

義,是社會的正義,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中國古人主張舍生取義,就是為了社會正義的實作,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

禮,是待人處世的禮儀和禮節,是文明的表征。講究禮既是自己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對別人的尊重。以上五個方面是立身、成名的根本。

所謂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但萬事萬物卻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

道對宇宙萬物的包容廣闊無邊,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動靜舉止、言談儀表,到漫無邊際的宇宙、纖細的草籽內核,哪裏沒有道的存在呢!

道是這樣的無所不在,但普通人並不能夠真正了解它。人們只能了解它的某一個方面,比如:仁者體會到的是仁,智者體會到的是智。

天有晝夜四時的變化規律,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也按照四時節氣生長榮枯,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如果能夠遵守世間的倫理道德,同時上順天時、下察地利,就掌握了人事自然之道,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情。

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有所求就是欲望,有欲望而不能實作,就不是德。可見所謂的「德」,就是「得」,就是使廣大民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材,使世間的萬事萬物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而絕對不是據為己有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境界。

但是欲望的實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瘋狂地沒有原則地索取,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講道德的人,盡管費盡心機,他的欲望終將落空,只有以道德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會各盡其責、各得其位,魚蟲草木才能依從自然規律生息繁榮。只要遵從這樣的法則,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從自身的修養到萬事萬物,沒有不能得到的。

這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功德、最大的謀略!

反過來,如果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追求個人的、眼前的蠅頭小利,其結果則是什麽也得不到,什麽也不能成就。

所謂仁,是指對事物和人類有親切的感情和關懷,有慈悲惻隱的心腸,讓萬事萬物都能夠遂其所願、有所成就。

仁愛的本質如天,無所不包;如海,無所不容;如雨露,無所不滋潤。慈惠惻隱是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真正具有偉大仁德的人,雖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人親近,但是天下人民無不自覺自願地親近他。因為沒有一個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沒有一種生命不生機勃勃。

真正的仁者有博大的寬恕之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在要求人家之前先嚴格要求自己,在原諒自己之前先原諒別人。他關懷鰥寡孤獨,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這是慈惠之心;別人的苦惱就是他的苦惱,他的快樂也是別人的快樂,這是惻隱之心。具有這種胸懷的人,一定不會妨礙別人的生活道路,而是讓他們有自己的職業、營生,有快樂的家庭,這樣的國家也一定是富強的國家。

所以,真正的人道要具有宏大的悲天憫人的胸懷,是讓天下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都能有生的快樂。

所謂仁者無敵,能做到以上這些的才是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強者

所謂義,就是對功過是非的判斷要公平、合理、適宜。做了好事,有功,就應該獎勵;反之,做了惡事,有過,就應該懲罰。

中國古人最講究一個「義」字,一個人只要講義氣,就能受到大家的擁護,古來成就大事業的人,都對「義」字有深刻的研究,也無不在實踐中身體力行之。

有大義者首先要有廣闊的胸懷,像大海一般的有度量,能寬容別人。

其次,要有堅定的信念,視金錢如糞土。

第三,萬事要公正。有職有權的人公正與否,突出表現在是否賞罰分明、是否使有功有過者各得其宜。只有賞罰得宜,才會發揮人民大眾的聰明才智,使大家爭相建功立業,使事業興旺發達。

所以,無論做人處世,經營企業,治理國家,都應該深入領會「義」的內涵、實踐「義」的要求,這樣才能完善自我、成就事業。所謂「禮」就是做人處世的規矩和法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講禮,不明禮,就不是一個成熟的人。一個社會失去了禮的約束和規範,就會陷入秩序的混亂和精神的迷失。

一個國家,如果朝野上下——從國家的領導人到基層的人民群眾,動靜視聽、進退舉止,都能按照人倫道德規範去做,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放蕩怪癖、邪惡腐敗的不良現象。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社會的混亂和腐敗都是從上層開始的。如果在上者內心失去了「仁」,行為沒有了「禮」,就自然帶動了社會風氣的敗壞。小到個人、家庭,大到企業、單位,甚至國家無不如此。

所以,規矩、法則、制度是社會繁榮的根本。

上述的道、德、仁、義、禮,是做人的根本,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成功的人,上述的五點缺一不可。

一個成人,要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獨立生活,不可不修德,否則立身不穩;處事不可不講權謀,否則難以成功。以道德為基石,以權謀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只講權謀,不講道德,終歸要失敗,終歸要被人唾棄;只講道德,不講權謀,也會到處碰壁,寸步難行。

老子說:由於道、德、仁、義依次喪失,人們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級、法規的禮教來規範社會。其本意是指因地制宜地運用道體的不同功用而已。老子強調的是天道的本體,黃石公強調的是天道的功用。實際上,「體」、「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老人們常念叨的出道、德行、仁心、義氣、禮貌就是這些了。

什麽是王道和霸道呢

王道和霸道是兩個在政治和思想領域常用的概念。

起源:王道思想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強調以德治國、仁政愛民;霸道則與法家思想有關,註重以武力和權勢來統治。

定義:王道指的是以仁德、正義為基礎的統治方式,註重道德感化和民心所向;霸道則強調憑借武力、強權和權謀來實作統治,忽視道德和民意。

區別:王道強調道德和倫理,追求長治久安;霸道更註重權力和利益,往往是短期的、強制性的統治方式。

在歷史中的套用:古代一些明君推行王道,如漢文帝等;而一些諸侯國則采用霸道來擴張勢力。

在現實中的套用:在現代社會,一些國家的外交政策可能體現出王道或霸道的特點,但更強調平等、合作和共贏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