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大一的女兒策展,看畫家韓璐的心源造化

2024-01-12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史春波

韓璐在開幕式上致辭

「韓老師,為什麽要畫這片廢棄的房子?」

「韓老師,你畫的是你自己嗎?」

……

一個個學生這樣問韓璐,他笑著一一解釋。

在位於杭州良渚的方賽藝術館裏,韓璐的三十多幅水墨寫生畫正在展出,來看的人絡繹不絕。

這個冷暖不定的冬日裏,在韓璐的筆下,人間花木,名山大川,煥發著新的生機。

韓璐,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去年入選浙江省文聯文藝名家計劃。早在30多年前,他就接受了中國美院的傳統教學,他曾是那年花鳥畫專業僅招的兩個學生之一。

但這麽多年來,韓璐並沒有沒有拘泥於這種傳統,而是從傳統共性中尋找個性,探索出了自己別具風格的水墨語言。

在他的畫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畫,也是他自己,是他的內心,就是畫裏的那一只鳥,那一朵花,那一片葉子,那一只蝶,那一個雨滴。他們在宇宙天地之間,對話,交流,思考,成為彼此。

畫外有話,也有聲,畫外有畫,也有思,是心聲,是哲思。這就是「造化心源」,韓璐本次畫展的名字,是他還在讀大一的女兒取的。

韓璐介紹畫作

大一女兒的策展

開幕式是在1月5日下午舉行的,韓璐沒有刻意地邀請嘉賓,但還是來了很多人,擠滿了展廳。

現場,他的很多學生送來了花,擺滿了一個桌子。「祝韓老師畫展圓滿成功」,學生們紛紛這樣祝福。

就在幾個月前,韓璐偶爾來方賽藝術館看展喝茶,閑聊中,館長熱情地邀請他做個展覽。平日裏,韓璐經常參加朋友的展,而自己還沒做過個展,無論大小,這多少有點遺憾。

於是,考慮再三後,韓璐答應了,他選了三十多張水墨寫生的作品,畫不大,也不多,但是放在這個藝術館裏,剛剛好。

韓璐說:「這裏展出的本人為數不多的小幅寫生作品,大都是基於繪畫理念的意象寫生作品,尺幅都不大,題材面目也比較多樣,因尚在探索和風格轉型過程中,僅此試水,還望多多斧正!」

他說的謙虛而真誠,像他的畫一樣。

觀展的人絡繹不絕

在中國美院讀美術史論的女兒季乙如今年大一,是她給爸爸韓璐做了策展,她取了個名字:造化心源。這是來自張璪的名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引發的思考。

季乙如解釋說,在西方的繪畫體系和語言系統裏「造化」和「心源」仿佛是一個對子,是兩個相對的所指,是「客觀」和「主觀」的概念,就我們中國繪畫的傳統而言,造化和心源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造化是文人情懷的造化,心源是自然相生的心源。

「存在是世界本身,感知的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相生的,都是有溫度的,生命是有溫度的,枯木落石也都是有溫度的,思想是有溫度的,所以我們也探尋筆墨的溫度。」她這樣說。

確實,從她爸爸韓璐的畫裏,能感受到這樣的溫度和熱量。

方賽藝術館館長李體平說,「非常感謝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學院對我們小微藝術機構的鼓勵和支持!對韓老師帶來的文藝傳播和宣揚傳統水墨藝術作品展,表示最誠摯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歡迎更多的藝術展覽在我們這裏得以自由呼吸,自由綻放!」

策展人季乙如

筆墨的溫度

韓璐的畫不大,題材也常見,不過是牡丹,荷花,梅蘭竹菊,鳥,山,房子,日常,平淡又熟悉,但每一張畫又都值得細看,也只有細看,才能品出其中的意味深長和奇思妙想。

很多人說,藝術家要追求個性,韓璐則認為,藝術家要有共性,要追求共性,共性來自於天地,也來自於內心,造化就是天地,心源就是內心。

在展廳,有很多人圍著一張畫看,隱約看,畫的是金光下,有一片黯然的房子,看起來似乎很難懂。他們討論著,為什麽要畫這樣的房子?韓璐耐心地給他們解說。

2023年夏天,韓璐經過杭州半山,看到一些廢棄的廠房,他駐足思考。曾經,這裏生產鋼鐵,興盛一時,為時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它漸漸的消失,剩下了夕陽下的斷壁殘垣,雜草叢生。

昔日輝煌不見,但是,新的文明曙光出現,精神不滅。這張畫裏就散發出一縷懷舊的氣息,所以他在畫面的頂部,加上了一抹金色。這是昔日的輝煌,也是新的曙光。

這樣的畫面,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特別是曾經在那些國有企業的廠房裏生活過的觀眾。

「我們不一定要畫青山綠水,那些有人文歷史的,帶著城市發展烙印的殘山剩水,比青山綠水要更深邃更有光芒。」韓璐這樣表達他創作的觀點,這也是他對歷史和煙火現實的關註。

好的藝術總能勾起小眾人的共鳴。這是藝術的溫度,也是筆墨的力量。

古往今來,荷花,是畫家最常見的題材,韓璐的荷花卻有自己的語言。

前些天,韓璐去諸暨出差,不料下起了冬雨,在江邊看到幾根殘荷,垂在水中。他畫下了這張畫,最妙的倒不是荷花,而是荷下的雨滴,點點跳躍,畫面就動了起來。而韓璐要表達的是,不論生命的枯榮,雨露總是滋潤萬物。在畫面的一個角落,幾株野草已經冒出尖頭,這就是生命的蓬勃力量。所以,即使枯萎的荷葉蓮蓬,也讓人看到了無限的張力。

韓璐的這些水墨畫,畫面上沖虛寧靜,墨氣渾潤,但是仔細看,每一筆都是瀟灑挺拔的,充滿了力量,哪怕是一片迎風的竹葉,一枝枯萎的殘荷,都帶著古時的君子之風。

「畫畫就是要奇思妙想,不能就事論事。」韓璐說,在日常教學裏,他也經常這樣和他的學生們說,「要有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畫的千萬不要像我。」

有聲無聲

「畫的這只鳥是你自己嗎?」還有觀眾這樣問韓璐。

只見一株枯藤,蒼勁有力,藤上棲息著一只鳥,似乎在說些什麽。韓璐只題了四個字:文長家書。

文長,當然就是徐渭。平時,韓璐經常帶著學生去紹興的青藤書屋,自己也經常去,尋找靈感。古往今來,很多畫家也希望能做「青藤門下書童」。

徐渭在他的墨葡萄圖上題寫:「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他畫的是葡萄,更是自己。

韓璐努力畫的也是自己,所以,他畫裏借鳥寄來家書,是一場後人和先賢的對話。

人類的藝術活動中,繪畫和詩歌是密不可分的,他們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都能傳達相同的意趣,北宋的蘇軾曾提出「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的觀念,帶動了詩意畫創作的風潮。

韓璐的畫,也總會配上幾句他自己寫的詩。他是文學博士,早在年輕的時候就酷愛哲學、文學、史學,陶醉於詩詞歌賦,所以,這樣的國學修養讓他的畫更多了一些哲思,多了一份浪漫而幽深的意境。

在韓璐的畫裏,透過他題的幾個字,幾句詩,就把畫裏畫外打通了,把人和畫打通了。好比是在寫作上的修辭手法——通感。

比如去年秋天,在玉皇山下,看到一株臥倒在石頭上的花開了,韓璐畫了下來,題了一句這樣一句詩:「月下眠香石作榻,浮光如被影如紗。」以花喻人,以石喻榻,以月光喻被,以影喻紗,讓人充滿了浪漫的想象,詩畫一體。

也有人在一張畫前討論,這畫的是大蒜嗎?這畫的是瓜嗎?韓璐取名【三味因果圖】。

一個是石榴,一個像瓜,一個像大蒜,有實的,也有虛的,韓璐這樣題寫:「過去者,不見之見也;現在者,見之可見也;未來者,見不見也」,充滿了禪意,讓人很自然地想到有色與空之妙的牧溪【六柿圖】。

所以,面對眾人的發問,韓璐這樣回答,開胃開心就好,管它像什麽呢。

大家都笑了。

「‘寫意’漸漸成為一種中國人特有的認知習慣和生活方式,繪畫也是如此,其內涵的深邃與形式的彰顯,是寄情於筆墨之間而又超越筆墨之外的道器並舉,在形神並至,筆境兼奪中,釋放出的智慧希冀與品格訴求。這就算是本次小展的題解吧,僅此拙見,共勉!」在自序裏,韓璐這樣說。

本次畫展持續到1月26日。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