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故宮觀展 | 從藍色玻璃盤到青花瓷,看中國與西亞絲綢之路「歷史之遇」

2024-01-14文化

從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刻花藍色琉璃盤,到清乾隆剔紅漆盆玉石葡萄盆景,再到元代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棱梅瓶……這些精美文物於2014年1月12日亮相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正殿展廳,引起眾多觀眾的圍觀鑒賞,同時也串起了本次展覽的主題——「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呈現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在技術、藝術、文化與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鑒,講述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

刻紋玻璃盤背後 是伊斯蘭帶給唐朝的異域風貌

采訪中,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唐代刻花藍色玻璃盤,是從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早期伊斯蘭精品玻璃器裏的一個代表。這款玻璃盤四枚尖瓣,形成十字形四瓣團花。每個尖瓣內刻楓葉一片,外繞「忍冬」紋樣。底紋全刻成細碎的斜平行線,突出了主題裝飾。

玻璃工藝起源自西亞與北非。先秦時期,玻璃制品已傳入中國,隨後中國先民掌握燒制玻璃的技術,並將其用於禮器的裝飾與仿制。漢唐以降,自西亞輸入的玻璃器琳瑯滿目,其工藝為中國本土玻璃制品增添了多彩的異域風貌。

在隋唐時期,來自阿拉伯帝國的伊斯蘭玻璃制品受到貴族階層珍視,在長安、洛陽兩京及揚州、廣州等重要港口城市多有出土。這一時期,中國本土鉛鋇玻璃工藝體系,逐漸轉變為高鉛玻璃與鈉鈣玻璃並存。本土玻璃制品普遍呈現「西方技術、東方形式」,具有中國傳統器型、紋樣與功能的玻璃器成為主流。

遼宋時期,西亞伊斯蘭玻璃制品在中國流布更廣,重要城址、貴族墓葬及佛塔基址中多有出土。中國本土玻璃制品則開始呈現世俗化的趨勢。

玉石葡萄枝剔紅花卉紋盆景 帶出歐亞葡萄進入新疆的故事

展覽現場,一件清乾隆玉石葡萄枝剔紅花卉紋盆景將大家的目光匯聚到一種中西交流的重要植物身上——葡萄。

據故宮博物院科研處工作人員馬麗亞·艾海提介紹,此盆景為清宮舊藏,原存清宮如意館。中國是東亞種葡萄的主要原產地,新石器時期開始被馴化,至先秦時期已成為釀果酒的原料,少部份作為食用。

現今食用葡萄的主要品類是歐亞種,其原產地在地中海東岸及西亞地區,最早被馴化於伊朗。約公元前 2000 年以後,歐亞種葡萄經草原與沙漠兩條路線傳入中國新疆。此後,新疆成為漢唐時期葡萄的生產中心。

兩漢時期,原產自伊朗、外高加索地區的苜蓿、石榴等作物先後入華,來自北非、西亞的獅子,以及可能源自當地動物的天祿、辟邪等神獸形象同時流行於中國。晚唐五代以後,阿拉伯香料與醫藥文化東漸,原產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乳香,盛產於伊朗的番紅花,均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繁盛而來到中國。

精美絕倫的青花瓷制品 是中國工藝與西亞顏料的完美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現場還有一件故宮博物院藏的元代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棱梅瓶引起了與會者的關註。

另外在展櫃中,壺、碗、盤、罐,各種形態的青花瓷制品精美絕倫,瓶身上繁密的裝飾風格和外來文字等源自異域的藝術元素也融入其中。

「元青花的材料來自於伊朗地區的鈷料,當時在海外的傳播非常廣泛。」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冀洛源介紹,明代以後,中國本土材料逐漸被套用到青花瓷生產,中國傳統紋樣和器型大量出現在瓷器上,基本完成了青花工藝和審美的本土化過程。

可以說,青花瓷是中國先進制瓷工藝與西亞顏料及審美意趣完美結合的產物。借鑒套用外來文化藝術發展自己的手工業和文明,青花瓷的發展歷史與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發展行程異曲同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