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柳絲吐綠布谷催耕,家家戶戶門前屋後插柳條寄托對已故親人的思念

2024-04-04文化

有人說,古代人有儀式感,心思都放在怎麽吃上面了,就是一碗粥,不同的節令,也能鼓搗出不一樣的名堂來。

是的。

根據晉人陸翙的【鄴中記】和北魏的【齊民要術】記載,將麥仁和杏仁用溫水泡一夜,第二天將泡好的杏仁去皮,麥仁、杏仁用石臼搗碎成漿,濃漿倒入鍋中,和粳米一起中火熬煮,熬到濃稠時,加入適量的麥芽糖調味,這就是詩詞中常提到的「餳粥」「杏粥」。正如蒲壽宬的【寒食有感】雲:「杏粥因懷舊,榆羹豈為春。」而晁說之的【寒食書事】中說:「杏粥榆羹渾不見,蓬池春色夢中看」。史達祖的【清明】其二說:「榆羹杏粥誰能辦,自采庭前薺菜花」,則是生發感慨,因為遠離家鄉,不能和家人一起過寒食節,因此喝不上一碗杏仁粥;不是嘴饞了,而是思鄉。下面的幾首詩中提到的「餳粥」,也就是杏粥。至少是唐代以前寒食節的食物,後來寒食、清明兩節相連,杏粥、餳粥有時也就用來指代清明節。春天裏,程公許的【題花十絕句】雲「餳粥催人歸供節」,應該趕緊回到老家過清明節了;也有人在旅途中過清明節的,如宋祁的【途次清明】:「漠漠輕花著早桐,客甌餳粥對禺中」;方嶽的【普都枝】雲:「粥香餳白清明近,鬥挽柔條插畫檐。」這個時候,柳絲吐綠,布谷催耕,家家戶戶在門前屋後插柳條,迎接春天的到來,寄托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吳則禮的【二月二十九日作】雲:

屋頭瀾翻聞布谷,驚怪兒童問餳粥。

爭向衡門插柳條,要遣老子知炊熟。

當老爸的有點遲鈍,明明已經看到碧浪翻滾,聽到布谷聲聲,聽到孩子問「餳粥好了沒有」,居然還反應不過來清明節到了。孩子們好忙啊,爭先恐後要到茅舍前前後後遍插柳條,打發老爸:去看看,粥熬得怎麽樣了啊?好一幅早春兒童插柳圖,還彌散著餳粥的甜香。

宋代詩詞中出場頻率比較高的還有「豆粥」。詩人們寫的「豆粥」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臘八粥」,還有一種就是用豆子煮成的粥。提到豆粥必會參照兩個典故,一個是【後漢書·馮異傳】記載的,馮異跟隨漢光武帝劉秀出征,天氣非常寒冷,眾人又餓又累,馮異送來了豆粥,第二天光武帝告訴部下說,昨天的豆粥,吃過之後,肚子飽了,身上也暖和了。如蘇軾的【豆粥】雲:「君不見呼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還有一個典故是【晉書·石崇傳】記載的,眾所周知,熬豆粥,豆子是需要事先浸泡的。但富豪石崇在招待客人時,卻能讓廚師須臾間端上熱騰騰的豆粥,而且寒冬臘月,滴水成冰的日子裏,石崇家還能吃到碧綠的「韭萍齏」。另一個富豪王愷十分嫉妒,花重金買通了石崇家的廚子,套到了豆粥和韭萍齏的秘方。原來,豆粥是將事先準備好的豆粉撒到粥裏面,「韭萍齏」是將韭菜根搗碎,再和麥苗摻在一起。後來石崇發覺「泄密」,竟然殺了廚子。蘇軾的【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中「萍齏與豆粥,亦可成咄嗟」,【豆粥】的詩句「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用的都是這個典故。

杯盤碗盞溢詩情:

宋代詩詞裏的飲食

書名:杯盤碗盞溢詩情:宋代詩詞裏的飲食

作者:韓希明

書號:9787559656506

出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2-01

定價:36.80元

有詩情,有詩意

尋常飯菜也能隆重熱烈

也能讓人歷久不忘

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陸遊、楊萬裏……他們大多用詩詞記錄了自己最平常的飯菜。他們把饑寒交迫的生活窘境,轉換成了飯香菜美、有溫度的詩意仙境。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出現在宋代,文學史上詩詞發展的高峰也在宋朝。

★著名詩人蘇軾、黃庭堅、歐陽修、陸遊、梅堯臣、楊萬裏等等,不僅為宋代詩詞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用詩詞描繪、記錄了宋代飲食文化的發展風貌。

★本書記載了宋代多個飲食品種,參照多位詩人的詩詞加以解說和品析,配以相關有趣的故事,引導讀者盡享宋代飲食的詩意內涵,讓讀者品讀宋代飲食詩詞的同時領略宋代飲食的美妙。

【作者簡介】

韓希明,生於1958 年,江蘇武進人,古代文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多家報刊的專欄撰稿人。從事古代文學、中國民俗教學與研究三十多年。已出版【閱微草堂筆記】(全註全譯)等多部著作。

【內容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宋代出現了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宋代詩詞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描繪、記錄了宋代飲食文化的發展風貌。本書將飲食文化與詩詞欣賞相結合,以詩詞解說和品析宋代飲食品種,並穿插有趣的故事,引導讀者發現宋代飲食中的詩意內涵。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