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黃庭堅【清明】賞析:佳節背後的生死沈思與人生哲理

2024-04-05文化

說到寫清明節的詩詞,那是何其多,尤其是杜牧的【清明】詩聲名最大,幾乎成了清明節的代表。但要論詩歌內容最為豐富,最為引入思考,則不能不提到黃庭堅的【清明】。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江西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是中國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對中國影響巨大的詩派「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在政治立場上是和其老師蘇軾一致的,因此在王安石執政時受到了牽連。而在宋徽宗時期,他又被定為「元祐黨人」,接連受到打壓。這首詩很可能就是寫於這一時期。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人首聯一上來就交代了時間為清明佳節,又巧妙運用擬人手法,賦予了桃李「笑」的情態,形象地傳達出春日生機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這一個「笑」字,很自然地就描繪出了桃李花開之美。然而,下句筆鋒突轉,轉向描寫「野田荒壟」,他筆下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片荒蕪淒涼之景,與上句的歡愉形成強烈對比。「只生愁」三字,瞬間就把讀者的情感由喜轉悲,暗示著清明節不僅是踏青賞花的節日,更是祭掃亡靈、追憶故人的哀思時刻。

頷聯進一步描繪清明時節的自然景象,以雷鳴電閃、風雨交加的驚人場景,強化清明節氣的特殊氛圍。雷聲「驚天地」,象征著一種震撼人心的自然之力;「龍蛇螫」則暗喻潛藏的生命力量在春天的覺醒與勃發。緊接著,「雨足郊原草木柔」又為我們展現出清新柔美的雨後郊野,草木在雨水的滋潤下更顯出生機與柔韌。這一聯,作者透過自然界的劇烈變化與新生,對映出生命的迴圈往復、生生不息,也為下文描寫人事沈思埋下了伏筆。

頸聯詩人的筆觸轉入對人事描繪,把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進行對比,揭示了社會人性是多麽復雜多變。「人乞祭余驕妾婦」是來自【孟子】的典故,描寫了一個世俗之人貪圖祭祀的剩余之物,他竟然恬不知恥,還以此向妾婦炫耀,刻畫出一種市儈、虛榮的生活態度。這種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揭示了社會中有許多人,在物質誘惑面前丟掉自我,不顧尊嚴、道德淪喪的現象。「士甘焚死不公侯」則借介子推誓死不出仕做官的故事,贊美了仁人誌士堅守節操、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願屈從權貴的精神風貌。這兩句,將士與人進行對比,鮮明地展現出高尚與卑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這也能引發讀者對人生價值取向的深思。

尾聯以深沈的哲理收束了全詩,詩人以超越時空的視角,提出了對賢愚、生死的終極追問。「賢愚千載知誰是」表達的是對歷史長河中個體命運與評價的不確定性,無論生前如何賢明或愚昧,歷經千載之後,誰能斷定其真實面目?最後,「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人以清明時節墓地荒草叢生的畫面來作結,形象地指出無論生前身份貴賤、才智高低,死後終究都將歸於塵土,化作如這裏一樣的荒冢蓬蒿。這既是詩人對生死平等、萬物終歸寂滅的無奈的感慨,也是對我們這些後人,人生短暫、名利虛幻的警示。

黃庭堅開創的「江西詩派」,講究「點鐵成金」與「無字無來處」,這一首詩也體現了他的詩歌主張。如參照【孟子】和介子推的故事,自然而又貼切。而詩中的詞語,雖多來自詩詞常見詞語,但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在這裏透過黃庭堅的巧妙安排,重新組合,擁有了新的意境,很好的表達了他的人生思考。可以說這首作於他晚年的詩,已經極其老道,有「江西詩派」之優,而不見其弊病。

這首詩寫於「元佑黨爭」之時,此時的黃庭堅因被劃為「元祐黨人」而備受打壓,而他的生命也步入了晚年,這首詩很典型的體現了晚年的詩人,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這一首詩,以清明節為寫作物件,透過對自然景象、人間世態的描繪與深刻反思,展現了詩人對生死、榮辱、賢愚等人生重大課題的獨特見解。全詩語言凝練,意象生動,對比鮮明,哲理深邃,稱得上是一首富含人文關懷與哲學思考的吟詠清明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