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科學、哲學和神學——人類的知識圖譜

2023-12-08文化

有人說「物理學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對嗎?

我們知道人類獲取知識可以透過三個途徑,它們分別是科學、哲學和神學。

對於科學,大家耳熟能詳,科學來源於人類認識自然,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訴諸理性而以自然為其認識物件,回答的是How、When、What、Where的問題。科學是經驗主義的,科學命題需要透過實驗、觀察去驗證。

神學來源於人類對自身精神層面的「終極關懷」,它力圖透過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無限永恒的精神層面關註人類的來源、意義及歸宿。它訴諸信仰(Faith or belief),回答的是Who和Why的問題。信仰的問題,只需要相信即可,無法像科學命題一樣在經驗範圍去驗證。

如果說科學與宗教像兩個極端,一個關註自然世界,一個關註彼岸世界,那哲學則處在其中間。哲學像科學一般訴諸理性,但同樣也關註人類精神層面的「終極關懷」。回答Who、Why、What的問題。雖然很多哲學問題和科學問題以及神學問題都有交叉,但回答哲學問題的方法卻有所不同,哲學家主要透過他們的思想、觀點、邏輯和想象力來回答哲學問題。

科學、哲學與神學的關系似乎如下所示:

但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的線性關系。

近代科學家與哲學家一直希望找到知識的堅固基礎,從歐陸唯理主義,英倫經驗主義,然後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然後是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波譜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範式理論,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等等,似乎都表明,人類的知識並沒有堅不可摧的基礎。

正如波譜所言「科學不是建立在堅固的基巖上。可以說,科學理論的大膽結構聳立在沼澤之上。它就像樹立在木樁上的建築物,木樁從上面打入沼澤中,但是沒有到達任何自然的或「既定的」基底。假如我們停止下來不再把木樁打得更深一些,這不是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堅固的基礎。我們只是認為,在木樁至少暫時堅固得足以支持這個結構的時候停止下來。」

那人類的知識大廈是建立在沼澤之上嗎?是的,這片沼澤其實是信仰,或者我們稱之為信念。

信仰是所有知識的第一層,也是最重要的一層。幾乎所有的理論、命題如果我們要像蘇格拉底一般刨根究底,那一定會回到這個理論或命題開始的地方,這個開始的地方我們可以稱之為公理。

公理是不能被證實或者證偽的。比如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張五常認為這是經濟學第一公理,所有的經濟學知識都可以從此公理推出來,但實際上此公理並不能被證實或者證偽。有人說數學和物理學是最硬的知識,它們該有堅硬的基礎,其實不然,即便是這樣的學科歸根結底也是從基礎公理出發推匯出來的,比如1+1=2這個公理,誰能去證明呢?

哲學更是如此,國內教科書將哲學定義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有道理的。哲學的基礎依然是公理,哲學家在公理的基礎上建立哲學體系,最明顯的莫過於前面提到的歐陸理性主義與英倫經驗主義,基於各自的公理(知識來源於理性還是經驗)建立截然相反的哲學體系。同樣的案例,比如20世紀的天才哲學家維特根史坦前後期的哲學體系亦是基於不同的公理建立起來的。

公理無法去驗證的原因在於,公理的內核是信念(信仰)。

公理最核心的東西是信念,基於你相信什麽,你信仰什麽,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假設、事實選擇、推斷、解釋等構成公理體系,科學家、哲學家以公理作為出發點建構知識大廈。

所以人類的知識圖譜可能是這樣的:

科學與哲學的問題從來沒有定論。如果有,討論和進步就會停止。科學評論經常被認為完全基於無可爭議的可觀測事實。然而,事實選擇、假設、解釋和對可觀察物件的推斷的基礎都是必不可少的信念部份。一個正確的命題(不管是科學命題還是哲學命題)需要列出所有的假設,相互競爭的假設,每個假設的可信水平胡學者的信念傾向,這將告訴受眾哪些假設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那真理呢?觀察到的事實如果是真理的一部份,那所有的事實加總是否可以獲得全部真理呢?這時信仰是否過時了呢?並不是。由於人類自身的諸多限制(人對外界的認識基於人類本身的心智框架,或者說康德意義上的「範疇」,這種框架就像一張網,會過濾掉很多東西,留下來的才是我們所認知的物件。),我們無法獲得完整的可觀察物件。因此,我們的知識圖譜總是需要信念層作為基礎。即使有無限的可觀察物件,我們仍然需要信仰來解釋可觀察物件,獲得無限的知識,也就是真理。無限可觀察物件(可以想象,但無法實作)如果沒有信仰,將只是一本枯燥而毫無意義的說明書。

所以真理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之上的。實然的基礎是應然。從認識的視角來看:意識決定物質,這才是認知的起點。

所以:

神學:信仰(信念)

哲學:信仰+理性+經驗(主要透過思辨)

科學:信仰+理性+經驗(主要透過實驗)

物理學很成功,物理學的成功來源於基礎數學的突破。因為「宇宙的語言是數學」,從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到近現代的伽利略、牛頓、馬克士威、愛因史坦、狄拉克以及費曼等等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

而所有的數學都來自幾個基本的公理,在公理的基礎上透過邏輯演繹建構起整個數學大廈。但一旦你思考思考像「數學的基礎」這樣的問題時,就會進入公理的領域,再深入一些當然就是哲學的領地了。那些聲名顯赫的數學家無疑都是偉大的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牛頓、萊布尼茲、歐拉、羅素以及哥德爾等等。

而哲學思考的起點在於你信仰什麽,你是怎麽看待你周圍的一切的。信仰當然來源於神的啟示,不過歸根結底可能還是人類自身的意識。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物理學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是有一定道理的。到目前為止,基於人類信仰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成功的。

在這斑駁的世界,信仰為我們指明方向,而理性則驅動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