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龍說夜郎丨圖紙上的興義府試院

2024-03-30文化

撰文:龍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為盾,

虎視牂牁,鷹瞵萬峰,解讀歷史。

清代安龍有內外城垣。內城四門,東曰朝陽,西曰柔遠,南曰雍殿,北曰順天。外城五門,東曰聚奎,西曰懷遠,南曰從風,北曰拱宸,西北曰淩雲。內城毀得早,按張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十八日【捐修試院詳稿】,興義府試院修建「房屋二百零九間」,具體位於內城「舊東門直抵舊北城墻,寬十五丈,長三十余丈」,換算下來,約占地5000平方米。結合史料,參照張锳時代留存的圖紙,認真解剖這組「規模宏闊」,號稱「甲天下」的建築群。

興義府試院建築示意圖

興義府試院坐南朝北,整體分為中、東、西三區,外圍高墻。北側外圍,為東西「告示房」,每棟面闊六間,兩棟十二間,除用於張榜公告,還作為學子們「陰雨憇息」之所。其後為左右高聳之「旗桿」,底座用夾桿石固定。按舊制,赴省城鄉試中舉,便可桿頭立鬥。旗桿後建有東西「鼓吹亭」,典禮時唱戲奏樂之地。試院北側沿墻有老街一條,東西「石坊」橫架於路。不過,兩石坊記載的內容不詳。

「轅門射戟」的「轅門」,為整個建築群外門,按道理應該修在中區正面最靠北的位置,也許是南北向的位置不夠,因此修在西北角,有左右兩道。其後為萬壽宮,這個「萬壽宮」,和經常代表江西會館的萬壽宮不一樣,因為原始圖紙上標註有「皇殿」二字。清代皇帝生日有「萬壽」之稱,因此這裏實際是張锳修建專門供奉道光皇帝的生祠。兩邊的房子也不能叫廂房,而稱「朝房」。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麽轅門要修建在西北角。

興義府試院圖原始圖紙 來源【興義府誌】

中區東側的部門較多,相當於試院的總後勤部。其一為「提調所」,清代的考場提調,負責指揮整個考試流程,比如報名、考卷準備等後勤工作。其二為「學公所」,分為府學和各(縣)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州縣教育局。其三為「廩保公所」,相當於糧食局,但設定在這裏,主要負責試院學田、公田的糧食進出。其四為「看役所」,又加掛「巡捕看役所」的牌子,清代中晚期的巡捕只是官員的隨行從屬,並非今天說的類似警察的巡捕,因此「看役所」大致相當於張锳的保衛處。

試院中區最北端為「頭門」,面闊三間,鐫有楹聯。雲:「化宇重新,多士無須憂跋涉;宏規肆啟,高才從此看飛騰。」意思是試院修好,學子們不用再長途跋涉到其他州府去考試了。頭門後為官廳,辦公用。其上魁星閣,供奉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仙。左右「號舍」為試院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即考棚,面闊三十間,「可坐千余人」,考棚還設定有欄桿進行隔斷。舍尾置廁所。

大堂面闊三間,也稱公堂、正堂,是釋出命令、舉行典禮和接待上級官員進行公務的地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門額匾題「鑒空衡平」,意思是試院考試要明察持平,保持公正。前檐柱鐫刻三聯。一雲:「帝澤誕春敷,申鴻獎,勸鳩工,舍舊圖新,庶一郡菁莪,同遊廣廈;文風蒸日上,登龍門,舒鳳翰,揚華摛藻,看六庠英俊,連步巍階。」「鴻獎」就是鼓勵,學子們要努力學習,不斷進步,成為「菁莪」之才。二雲:「蔔地得居中,前憑玉案,後倚桅峰,獨據山靈鐘秀氣;淩雲趨直上,秋捷桂林,春遊杏苑,都從棘院發先聲。」上聯描寫試院背靠安龍老城西南的桅桿山,下聯「秋捷」「春遊」,指秋季的鄉試和春季的會試。古代試院用棘刺環圍,故也稱「棘院」。第三聯為學使周顎題,雲:「念績學辛勤,觀我觀人,敢以偏私妨士類;奉簡書寅畏,曰明曰旦,祗將清白矢人心。」周顎是貴陽人,字子嚴,道光十五年乙未科進士,時任貴州學政,即省文化教育廳長。意思是考官學子都要清白做人,考試要公正。值得註意的是,大堂前檐屋頂的建築形制,是少見的卷棚頂。多年之後,劉顯潛、聶樹楷修建招堤的一覽亭,延續了這種做法。

大堂前檐柱楹聯拓片

大堂兩側為官廳,其後有宅門、穿堂等建築,最南側為二堂。所謂二堂,即大堂後面的辦公房。二堂同樣面闊三間,額匾為陳熙蕃題「品題佳士」四字,來源李白「一經品題,便作佳士」。陳熙蕃是嘉慶時期的興義知府,曾經修建位於城東北三裏的「舊試院」,即興義府試院前身。二堂門額用其題匾,主要是紀念,因此二堂采用諧音,又稱「澄熙堂」。二堂亦有一楹聯:「壇坫重新,說禮樂而敦詩書,滿郡無非桃李;文思光被,聽弦歌如遊鄒魯,連城盡樂薪槱(chǎo)。」試院「文壇」重修,是帝王德行恩澤天下,這個「說」通「悅」,即全郡學子開啟「喜愛禮樂,篤好詩書」之氣象,繼承「鄒魯弦歌」之禮制教化,宛如堆積的柴火,生生不息。

大堂前檐卷棚屋頂

從二堂「折而向西」,為試院西區最南端。「樹石幽秀,有紅杏、林檎(花紅)、芭蕉之屬」,正屋面闊三間,故稱「紅杏山房」,鄉賢陳晉衍題聯,雲:「衣榻聽殘蕉葉雨;春窗開出杏花天。」透過「曲廊而前」,有一亭,曰「納旭亭」,廣西平樂舉人袁理題聯,雲:「點綴須參摩詰畫;依稀如上子雲亭。」摩詰指唐代王維,子雲指漢代楊雄,都是詩畫文學大家。亭子位於試院西南端,故名「納旭」,即接納太陽之余輝。沿廊繼續往北,為「他山樓」。此樓面闊三間,高大宏闊,為曾任貴山書院山長的安龍李瓊英(字花影,號他山)祖屋,張锳以其舊交,為紀念而修復。鐫有兩聯,一雲:「囘首目應窺上界;無心身已到層樓。」二雲:「非近水源曾得月;為徒壁立好看山。」這個「山」,既指院後桅桿山,也暗指李他山。沿樓往北,還有面闊七間的「蕉雨軒」,靜室「雙清廠」,以及「半船」。「蕉雨軒」因庭院內「皆種綠蕉」得名,原始圖紙上還有「綠天深處」四字,猜測可能是匾額題字。「雙清廠」指思想及行事清新脫俗。「半船」即「半舫」,意思是建在庭院水池旁的建築。

從二堂「折而向東」,即試院的東區。有靜室二,各面闊三間。往裏為廚房和廁所。整個東區回廊相連,中為「植桂軒」,以庭中多植桂樹得名。張锳有聯,雲:「莞簟肇修,盤龍井,踞鳳巖,宏開甲第;幨帷暫駐,瞻青山,眺綠水,小憩庚郵。」莞簟(diàn)形容舉止規範,幨(chān)帷表達尊敬。植桂軒前置有台,一為「公宴處」,接待官員吃飯的地方。一為「演劇處」,相當於戲台。戲台有額匾,題:「觀文成化」,源自【易經】,意思是透過表演,實作教化。兩側有聯,雲:「想有奇文參活相;全憑巨眼識真詮。」大概是舞台上各種稀奇的表演,要透過慧眼才能看清道理。戲台東側也懸匾額,題「半面全神」,源自南宋教育家魏了翁在鶴山書院讀書台的詩句,「半面描成雲色補,全神出現月光來。」鶴山書院也栽種了許多桂花,和植桂軒有異曲同工之妙。

植桂軒老照片

戲台西側,有廊徑通試院二堂,懸有匾額,題「旁求俊乂」,就是廣納賢才。台後有亭,匾題:「木樨香裏」,同樣是形容桂花芳香。有聯雲:「小試栽培,桂欲淩雲香滿月;大文絢爛,杏看映日艷蒸霞。」故此亭也可稱「桂亭」。亭側有穿堂,面闊三間,額題「意舟」,寓心懷大誌。後為書室,面闊五間,額題「芝蘭室」,助人從善之意。其下為面闊十七間的回樓,作為學舍使用。整個試院東區還包括騁懷樓、觀海樓和天香閣。騁懷就是遊目騁懷,心曠神怡。觀海就是可遠觀招堤之綠海。天香即指桂花香。三樓為試院最高,張锳形容描述,「憑欄一望,城中萬家燈火,盡在目前。雉堞以外,近則蔬圃菜園,遠則谷塍稻隴。又遠則青山綠海,古寺叢林。五裏長堤,架虹腰於山畔,十尋碧塔,翻倒影於水湄,洵為邊域雅觀。」

值得一提的是,興義府試院建成後數年,張锳又在試院東北部增建了「明十八先生祠」。【興義府誌】記載,祠堂涵蓋望杏樓、不系舟、懷清亭、享堂、正祠、多節亭等一組建築,與試院諸建築融為一體,供後人拜謁,因此在原始圖紙上,也能看見這些建築。今天的興義府試院,已經和圖紙完全不一樣了。張锳修建的試院,在二十余年後鹹同民族起義中,受到極大損毀。雖然光緒年間興義知府鄒元吉以興復文教為己任,原址進行了修繕,但規模大不如前。1999年,興義府試院公布為貴州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逐年進行保護修繕。2011年,試院內發掘出號舍考棚的地基,經過測算,和張锳時代的圖紙居然出入不大,大家才對這組留存在圖紙上的建築有了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