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書】
【我與地壇】2024典藏版
史鐵生 著
北京出版社
【我與地壇】2024典藏版共輯入散文【我與地壇】及其他散文隨筆共十八篇、小說一篇,內容均精選自編校七年之久的重磅力作【史鐵生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共12卷)。書中文字並未采用社會流行文本,而是全部從史鐵生電腦中重新提取,或由手稿重新錄入,不僅找回了不同版本散佚的重要文字,而且投入大量編輯力量,完全按新書流程重新做了認真校訂,從而糾正了諸多版本的各類謬誤。
這些文字與地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流淌著親情、愛情與歡樂,也承載著苦悶、抗爭與新生,展示了古樸、神秘的「地壇文化」的獨特魅力,帶領讀者深入史鐵生的文學世界、精神世界。每本書中都附贈了一張印有史鐵生漫畫的鏤空書簽,不僅具有書簽功能,還可做為在地壇中實地拍照、打卡的輔助工具,從而增添讀者在書市中的互動樂趣。
【藏在文物裏的中華民族故事】
首都博物館 編著
北京出版社
本書以首都博物館中的珍稀民族文物為載體,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讓這些沈默的歷史見證者重新煥發生機,訴說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輝煌篇章。
從商代金臂釧的簡約之美到春秋重紋環銅罍的深邃歷史,從晉代匈奴歸義王·駝紐金印的莊嚴銘印到女真金絲冠的精致工藝,再到緙絲十二章龍袍的華麗風采,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它們如同一顆顆珍珠,串聯起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鏈。透過這些文物,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深刻體會到各民族間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深遠意義。
【漢代文人的歷史】
於迎春 著
文津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以綜合性視角多層次地描述漢代文人狀貌,力圖確立「文人」概念和「文學」範疇的著作。該書依據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剖析了漢代文人復合的社會身份和角色,論述了他們的人生形態和群體特性,別開生面地探討了文人們在漢代的文學追求、嘗試和經驗。
「發現之旅」
【滿滿的書頁:書的歷史】
[法]布魯諾·布拉塞勒 著
余中先 譯
北京出版社
本書梳理了書籍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和影響。從紙莎草到羊皮紙,從羽毛筆到鉛字,從抄書人的辛勤工作到古騰堡推出的活字印刷機,巨細無遺又饒有興味地探究書籍所及的各個領域,並從政治、歷史、文學、商業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詳細描繪了人與書籍的關系,思考這些關系背後的關鍵價值。
書中輔以百余幅各個歷史時期從書寫、印刷、裝幀到文學作品的逸趣橫生的插圖,比如埃及莎草紙卷軸、中世紀裝飾精美的手抄本、莎士比亞劇本、第一份弗拉芒語報紙、啟蒙時代的偉大著作【百科全書】……揭示了人類這一重要發明背後令人贊嘆的歷史。
【紮根沃土 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感敘事(上、下冊)】
田國秀 主編
康曉偉 副主編
北京出版社
本書收錄了20位鄉村教師的文章,記錄了他們紮根鄉村教育一線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他們對教育理想的堅持和追求。鄉村教師作為中國教育獨具特色的一部份,「紮根沃土」是他們最具典型性的群像。正是由於千千萬萬個鄉村教師紮根沃土,辛勤耕耘,中國的鄉村教育才得以生機盎然,不斷前行。
【人民美術家·郭怡孮卷】
陳高潮 主編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本書從成長、創作、生活、 教學、 社會工作、展覽回顧及作品集錦等角度,立體全面展現了中國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和美術活動家郭怡孮的藝術歷程。書中內容豐富真實,再現了以郭怡孮為代表的中國美術家「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崇高藝術精神,展現了當代中國繪畫的成就與時代風貌。
【本周·新刊】
【投資北京】
2024年第9期
總第399期
2024年第9期
目錄
卷首語
7 以更優「北京服務」助推高品質發展 / 馬思超
封面文章
10 最佳化營商環境擦亮「北京服務」品牌 / 本刊記者 王漪
16 資訊速覽
特別報道
花園城市
18 堅持守正創新建設首都特色花園城市 / 廉國釗
「一帶一路」
24 外資研發中心提升北京科創效能/ 本刊記者 王漪
園區有話說
27 如何打造城市復合型文化社交空間/ 李雪
政策關註
31 讓更多外商投資北京/ 本刊記者 宋龍艷
34 北京數位人才培育按下「快進鍵」/ 本刊記者 宋龍艷
37 專精特新政策助力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 朱菲菲 王宇涵
投資縱橫
39 如何推動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國際化發展/ 孫婷 蘇丹
44 人工智慧助力制造業加快數位化轉型/王君竹 李五妍
48 片區統籌引領城市更新發展/ 王崇烈 蔣飛陽
51 對社會融資規模中介目標有效性的思考/張慶 毛磊
產業聚焦
54 探索北京文旅消費新熱點的培育之道——以「北京網紅打卡地」策劃和培育為例/ 邱清
58 北京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 李雪
61 構建汽車芯片供應鏈中斷風險預警機制/ 陳欣 徐子天 吳冉
63 加快房地產業綠色轉型步伐/ 蕭結莉
65 利用數據資源助力郵政快遞業發展/ 張帆
67 跨境電商企業如何數智化轉型/ 昝金渺
投資區域
69 投資事件
70 區域動態
71 數說發展
72 朝陽打造首都新質生產力融合發展示範區/ 本刊記者 李焱
75 馬連道老茶城變身「中國首條數據街」/本刊記者 李焱
77 昌平南口國重基地加速推進/ 本刊記者 李焱
79 大興最佳化營商環境打出「組合拳」/本刊記者 李焱
82 望京小街成為城市更新典範/ 本刊記者 李焱
市場觀察
84 企業資本結構最佳化與融資策略/ 陳靖
86 大數據分析與決策賦能企業資訊化建設/ 許華森
89 數位化轉型背景下國企業財融合新路徑/ 張利霞
92 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的現實路徑/ 蘇偉華
94 國家電網企業管理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鄭悅
96 網路經濟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與對策/ 姜偉
100 以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國企科研機構績效評價體系/ 張竹硯
102 淺析央行數位貨幣的未來發展/ 渠馥萌
104 大數據時代事業單位如何構建財務資訊共享平台/ 李鑫
107 商業銀行如何最佳化全面預算管理/ 丘鈺嬋
110 醫療機構財務管理資訊化建設路徑/ 謝曉龍
人物故事
114 「地熱大家」的光和熱——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 本刊記者 王璐
文化映像
119 三遠中軸——勾勒/ 徐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