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鄉土散文:挑水

2023-12-17文化

鄉土散文:挑水

文:王業沁

父母自吳村小學退休搬到城裏後,我已有三十年未拿過扁擔挑水了。

近期,應村書記李慶國之約,到五合參觀了茶博館,順道回吳村看望了老嶽母、老同學、老鄰居。走到下吳村時就看見王光軍、汪改方、汪自清等家門口的院子邊都已鋪架了自來水龍頭,一問,方知,這些水龍頭都是從山窪子裏的沁水氹接下來的山泉水,村民的飲用水,已不再肩挑,而是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落差,用pvc管道連線到每家每戶,堪比城鎮水廠的自來水。人類在發明機械水泵以前,飲水用水大多是用肩挑的,用的多是木質水桶和竹制扁擔。

木質水桶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在民間,木工(木匠)有大木(專門做房子的),小木(專門做日用生活用具的如床、桌、櫈、衣櫃,碗櫥、梳妝台、洗臉架等等),有圓木(桶匠專門做水桶、米桶、澡桶、糞桶、馬桶、洗臉盆、洗腳盆等圓形用品),還有漆匠、篾匠、瓦匠等等。水桶是圓木工匠做得,一般使用杉樹,按照使用者要求的大小長度(水桶的高矮),鋸成一段一段的,再用特制的鋼絲鋸,鋸成弧形,按照一定的斜度拋光,打眼,用木屑連線起來,還有其他工序等,桶的兩邊對應木板要留長一些,以便安裝木耙,用扁擔繩勾勾住水桶,便於肩挑。水桶裝水的多少,取決於木板的長度,所謂「木桶定律」這裏不再細述,村上人家大多數水桶是一擔兩桶100斤左右。

挑水的扁擔是竹制的,這制作扁擔也很講究,用的材料是五六級的毛竹,粗大和細小的毛竹都不能用,最好的是六級毛竹,而且竹節要均勻,做扁擔(村上的人叫除扁擔)的竹子要竹篼以上,兩米五以下的竹筒,長度一般在一米五左右鋸斷,從中間破開一分為二,六公分寬,兩頭留節,以便系繩,繩上有的系的是木鉤,有的系的是鐵鉤,便於勾住水桶的木耙,以利肩挑。扁擔自古以來故事多,如「一根扁擔睡三人」,經典的紅色故事「朱德的扁擔」等等。

鄉土散文:挑水

吳村的飲用水主要在兩個地方,一是上吳村後頭沖桑榨嶺下的沁水氹,一是下吳村後頭河裏的一個沁水氹。

吳村小學在未新建以前,是在下吳村的老王家祠堂地基上改建的,我住在學校,10歲以後,除了跟村上的小夥伴們在星期天上山砍柴「供竈門」以外,平日裏,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我在家裏是長子,父母是老師,且又住在農村,家務活象砍柴、挑水、挖菜地等必須幫助父母做,那時個頭比水桶高不了多少,還沒有扁擔長,滿桶水肯定是挑不動的,那就半桶半桶地挑,家裏的水缸能裝200斤水,也就是兩擔水,大人兩趟完成的活,我得需挑四趟,每天必須挑滿,因為母親要在上課之前,燒好開水準備同學們飲用,好在下吳村這個沁水氹離學校不到200公尺距離。就這樣挑了幾年,後來我到城裏上中學,吳村小學老校址改成了水田,搬到上吳村新建的校址。

新校址離桐河稍遠,飲水依然是挑,是在後頭沖桑榨嶺下的沁水氹挑,上吳村比下吳村大,戶多人多,飲用的水都是在這個水氹裏挑的,好在這時,我已高中畢業,把戶口由非轉農,變成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水缸還是那口老的,水桶和扁擔還是當年的,不變的老物件,而我已由童年少年,成為知識青年。文革期間大學停止招生,初高畢業的學生,是非農業戶口的,上山下鄉到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知識青年)。是農業戶口的,回到農村「修理地球(回鄉青年)」。我因為是小集鎮非農業戶口,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縣城勞動局轉了戶口登記上山下鄉,變成了所謂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其實我就在吳村長大。挑水已不再是半擔半擔地挑了,滿擔,一口水缸兩趟挑滿,只是村上挑水的人多,在水氹舀水時需要排隊等候,從學校到水氹500公尺距離,來去兩趟就是一公裏路程,滿滿一擔水,挑回學校時還要上一個踏步坡,還不能讓水蕩出來,民間有句俗語「滿桶水不蕩半桶水蕩」,意思是指有學問有城府的人是不顯擺,充實的人謙虛寡言,淺薄的人偏偏愛顯示誇耀自己,這也是古人在挑水後總結出的一條經驗,喻指人的修養程度,滿桶水和半桶水挑起來蕩漾的程度絕對不同。這挑水就是晨起後的第一件事,天天如此,雷打不動,直到我參加了稅務工作,之後弟弟接著挑。

我與弟弟先後離開吳村參加了工作,父親因為左腿有點殘疾不能挑水,母親年事也高了,恰在這時,村上陳爹爹家有一個聾啞的兒子,人們都叫他「大聾子」,耳聽不到,嘴說不到,手腳也很笨拙,說他傻吧,但是,對我的父母卻有著不一樣的尊重,他每次到學校到我們家來玩,我們總是拿出糕點給他吃,拿父親的大半新衣裳給他穿,在吳村,因為父母都是老師,非農業人口,家裏的經濟條件在村上比起來,還是能說的過去的。俗話說「人戀恩情狗戀食」,有一天,我雙休日回家休息(未結婚在單位無房),在街上買了一點鹵菜帶回家,「大聾子」看到我回來了,午飯前,他又來到我家,母親為他剩了一碗飯,夾了一些鹵肉,遞給他,一碗飯菜他很快吃完,之後,我用手勢比劃著跳水的姿勢(啞語),意為請他來挑水,他領會了,嘴裏張著「哦、哦、哦」地直點頭。後來的日子,直到父母退休,家裏的飲用水,基本是大聾子挑的。

水桶、扁擔,挑水已成歷史,但是,我們不能忘卻,因為,它們伴隨我們的祖先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

【作者簡介】 王業沁,廣德市稅務局退休幹部,愛好寫作,喜用文字記錄過去的歲月,充實作在的生活,曾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調研文集【科學稅收征管之路】,多年來已在各類報刊,以及網路平台發表諸多作品,現為宣城作協會員、廣德作協顧問,宣城、廣德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廣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

【投稿說明】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註我們。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