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以哲學為方法」的自然教育

2024-02-23文化

文/彭曉蕓 顏 誌

作為哲學議題的自然

「自然」作為一個哲學議題,一直以來是哲學家探討的核心主題之一。自然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動植物等,更是一個涉及存在、本質和價值的深刻概念。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對自然的理解和解釋各異。

首先,在古希臘哲學中,自然(Physis)被視為萬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流變不息,而這種變化就是自然的本質。對於柏拉圖來說,自然界是理想形式的不完美對映,它是可變的、多樣的,但又受到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的影響。亞里斯多德則將自然看作是物質和形式的統一,自然事物都在向其特有的目的(終極目的)前進演化。

進入現代哲學,自然的概念經歷了重大轉變。笛卡爾的機械論將自然界看作是一台龐大的機器,所有自然現象都可以用物理學的定律來解釋。斯賓諾莎則認為自然即上帝,他強調了自然的神聖不可侵犯性。而康德則在批判的理性主義框架下,探討了人類如何透過理性來理解和解釋自然。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中,自然被進一步深化。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自然是絕對精神自我展開的一個階段,它是精神的他者,但又與精神本質相統一。叔本華則將自然界看作是盲目的、無意識的意誌的表現。

在東方哲學中,對自然的看法與西方哲學有所不同。例如,在道家哲學中,自然(道)是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根本原則,它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儒家則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

現代環境哲學和生態哲學中,自然的議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很多學者關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強調生態平衡和永續發展。他們批判現代工業文明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提出了諸如深層生態學、生態女性主義等新的理論視角。

簡言之,自然作為哲學議題,不僅涉及了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包含了對人類存在、價值觀和行為的反思。自然作為一個哲學議題的成立,也意味著,自然教育內蘊著哲學意涵,這需要教育者進行挖掘和探究。

自然教育的哲學面向

「自然教育」與「自然」不是同一概念,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這個認識引導我們將自然教育視作一個哲學議題,其中的核心問題轉化為「自然教育是如何成為可能的」。然而,我們的探討不局限於自然教育本身的概念分析;更深層地,我們關註的是自然教育框架下是否融入了哲學的元素。

實際上,自然教育與哲學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在本質上,自然教育是對自然知識的追求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括對自然界的觀察和學習,還涉及到對人與自然關系、生態倫理等哲學問題的深入思考。當我們在教授自然科學時,實際上我們不只是在傳授事實知識,而是在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和驗證的,這直接關聯到認識論的核心問題:我們如何認識世界以及這種認識的局限性。

△青少年在研學中認識世界

以IB學校的TOK課程為例,學生們被鼓勵去探討自然科學的知識論基礎。他們討論科學實驗的設計及其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自然現象,從而學習到科學知識並非靜態不變,而是透過不斷的提問、假設測試和證據評估形成的。TOK課程使學生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確鑿無疑的自然科學法則,也是建立在特定的哲學前提之上的,而這些前提本身就是認識論探究的一部份。透過這種方式,TOK課程將哲學的深度思考融入自然教育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全面地理解自然世界的豐富教育體驗。

此外,自然教育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它還是對生態倫理和環境倫理的一種教育。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在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這些都涉及到深刻的倫理和價值觀問題。這些問題是哲學思考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探討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意義,則成為了連線科學與哲學的重要橋梁。例如,對宇宙起源、生命意義等主題的探索,不僅是科學問題,也深深植根於哲學的探索中。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教育之所以包含哲學的面向,原因在於它不僅傳授自然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過程培養學生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價值判斷能力。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樣也是哲學教育所追求的核心價值。

△大自然是青少年最直接的老師

哲學思辨與自然教育

何為「哲學的方法」?一般而言,它主要指的是一系列用於探究、分析和解決概念性問題的思考方式和技巧。概念是哲學推進的前提,哲學論辯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如果概念不清楚,那麽討論就難以行之有效。其他的方法也包括了,邏輯推理、批判性思考、論證評估、以及對更廣泛哲學議題(如存在、知識、倫理和美學等)的探討。哲學的方法強調透徹、系統的思考,以及對概念和論點的深入分析。

以哲學為方法的自然教育,旨在將哲學的思考方式、理論框架和方法論融入自然教育之中。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涉及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它致力於引導學生發展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當將哲學的方法套用於自然教育時,特別是在培養批判性思維、概念分析以及促進開放式對話和思辨方面,它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和效果。

△走進自然科學教育

培養批判性思維。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哲學方法在自然教育中的一個核心套用。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對資訊和論斷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和反思的能力。在自然教育中,這種能力尤為重要。例如,當學生學習氣候變遷時,他們不僅需要了解氣候系統的科學基礎,還應該能夠評估不同的科學論斷和政策建議。透過哲學的方法,學生被鼓勵質疑假設、評估證據的品質和相關性,並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問題。這種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並為其日後的科學探究和決策提供支持。

概念分析的套用。概念分析在自然教育中同樣至關重要。許多自然科學領域涉及抽象和復雜的概念,如生態平衡、演化論和能量守恒。透過哲學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它們的套用以及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例如,在探討生物多樣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何為生物多樣性、為什麽它重要,以及它是如何在不同生態系中表現出來的。這種深入的概念分析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理解,也培養了他們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促進開放式對話和思辨。促進開放式對話和思辨是哲學方法在自然教育中的另一個關鍵套用。哲學鼓勵開放和探究性的對話,這對於自然科學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在自然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透過設定問題、組織討論和辯論,鼓勵學生就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進行深入探討。這種對話和思辨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透過圍繞氣候變遷的原因和影響的討論,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和理解他人的看法,並在此過程中學會了批判性地分析和綜合資訊。

可以預見,哲學的方法在自然教育中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學習體驗。透過培養批判性思維、進行深入的概念分析以及促進開放式的對話和思辨,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學的復雜性,同時也在思維和溝通方面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兒童哲學」與自然教育的融合

以當下熱門的兒童哲學實踐為例——作為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哲學課程,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然而,在李普曼的兒童哲學理念下,這種教育方法曾被批評為「成人殖民」,即試圖將成人的思維模式和批判性思維強加給孩子。可以設想,當兒童哲學轉移到自然環境中時,這種批評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甚至是解放。

自然有助於突破兒童哲學的教學局限。在自然的環境中,孩子們的提問更加內在,更容易感受到自由和平等,這種環境鼓勵他們自主地探索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啟蒙者轉變為平等的對話者或組織者。這種角色的轉變有利於打破「刺激物」霸權主義,促使孩子們在自然的啟發下,自然而然地培養起自主和自覺的哲學意識。

此外,自然教育需要兒童哲學的圈談模式來增強其教學效果。自然環境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豐富多樣的學習空間,這裏充滿了引發好奇心和思考的現象和問題。透過圈談模式,孩子們可以在小組討論中分享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感想,同時學習如何傾聽他人的觀點並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互動式的討論不僅促進了他們對自然的深入理解,也幫助他們學會了在團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尊重他人的觀點。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有益,也有助於他們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提升。

在實踐層面,將兒童哲學作為探索自然教育的哲學面向的切入點,有其獨到的優勢和重要性。

在認知發展階段,兒童階段,特別是3-12歲,是認知和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思維正逐漸從具體和直觀轉向抽象和概念性。這為引入哲學概念提供了自然的契機。例如,透過自然教育中的具體經驗,孩子們可以開始探索抽象的概念,如生命、生態平衡和永續性。

在情感和道德發展時期,兒童的情感和道德發展也在迅速進行。哲學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們形成對自然的尊重和愛護,促進他們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的發展。自然教育中關於生態保護、動物權利等議題,可以成為兒童哲學討論的實踐案例。

在社交能力與合作學習方面,在3-12歲這個階段,兒童的社交能力正在形成和加強。透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索自然環境,兒童哲學的圈談模式不僅能夠加強他們的社交技能,還能鼓勵他們學習如何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傾聽和理解他人。

在學業壓力的緩解方面,當前教育環境中的學業壓力對兒童而言可能過於沈重。在自然教育中融合哲學思考,可以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壓力相對較小的學習環境,其中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探索不僅涉及知識的學習,還包括思考能力、情感智力和倫理價值觀的發展。

△學習自然探索未知

多項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幹預可以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在兒童的早期階段引入自然教育和哲學思考,可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寶貴的。因此,兒童階段是探索自然教育與哲學相融合的極佳時期。這樣的融合不僅支持了兒童在認知、情感、社交和道德倫理方面的發展,也為他們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學業環境中提供了一個富有創造力和思考性的學習空間。

將哲學的方法套用於自然教育時,特別是在培養批判性思維、概念分析以及促進開放式對話和思辨方面,它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和效果。就實踐層面而言,建議將兒童哲學作為探索自然教育的哲學面向的切入點。在當前的學業壓力之下,兒童階段(也就是幼稚園到小學的低年級3-12歲)是探索自然教育與哲學相融合的極佳階段。透過哲學的方法,學生被鼓勵質疑假設、評估證據的品質和相關性,並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問題。這種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並為其日後的科學探究和決策提供支持。哲學鼓勵開放和探究性的對話,這對於自然科學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在自然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透過設定問題、組織討論和辯論,鼓勵學生就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進行深入探討。這種對話和思辨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作者單位:彭曉蕓,哲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講師;顏誌豪,哲學博士,上海民辦平胡雙語學校課程中心研究員)

【綠色中國】 B(下半月) 2023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