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身魚皮衣,六小民族情,赫哲族的千張網之外,異域風情迷人眼!

2024-01-10文化

「你穿過可以吃的衣服嗎?」赫哲族的「魚皮衣」,既是漁獵智慧的展現,也是中國獨有的東方美學。

哈爾濱的一句話,將56個民族中 「六小民族」 之一的赫哲族從饒河拉上了岸。

「烏蘇裏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啊朗赫拉赫呢哪雪呀!赫啦哪呢赫呢哪!」這首被傳唱了半個世紀的【烏蘇裏船歌】,曾經只在書本上看到過,如今成了現實。

年幼的我們只知道中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其他55個都是少數民族,卻從來沒機會去了解過其他55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借由哈爾濱火了的機會,我們才算是從現實中看到各民族的精神延續......

赫哲族 ,55個少數民族中的 「六小民族」 之一,2020年統計人口僅有5373人,居住在中國的東北的東北饒河,自古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流域一帶,在江邊打魚、吃魚肉、穿魚皮衣、使用樺皮制品、說唱伊瑪堪、信仰薩滿教等是他們的生活特色。

赫哲族是最早迎接太陽的民族,因此得名 「太陽的子民」 ,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魚皮作為服裝的少數民族。

赫哲族人顯眼的 「魚皮衣」 成了外人容易辨別的徽章,據說 「魚皮衣」 的來源還大有講究,因為早期的北方不適合種植棉麻等植物,或者是沒有條件生產棉麻織物,世代居住在水邊的赫哲族先民,便學會使用獸皮和魚皮制作衣物,為遮擋陽光和避寒之用,沿用至今未曾失傳。

制作魚皮衣的工序復雜繁瑣,制作成本十分昂貴,一件成年人的 「魚皮衣」 需要80多條10斤以上的大馬哈魚(胖頭魚)才能制成。

制作流程很復雜,簡而言之就是幾個步驟: 用木刀將魚皮從魚身分割下來,然後放到門板上晾曬,曬幹以後在魚皮上鋪上一層玉米面用木鍘軋,經過反復的軋制,再將魚皮反復揉搓,待其逐漸變軟以後,就可以用來制作「魚皮衣」 了。

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沒有那麽容易,隨著多民族的文化相融,這種先民傳承下來的古老技術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洪流中逐漸被埋沒了,隨著老一輩的逝去, 「魚皮衣」 的制作技術很有可能會面臨失傳!

有網友就要問了: 「魚皮制作的衣服,它沒有腥味嗎?」

答案是沒有腥味!

因為他們將曬幹後的魚皮撒上玉米面,放到木鍘裏面反復碾壓和揉搓,讓玉米面將魚皮內的油脂和腥味盡數吸收,聞不到一點腥味。

也有網友問到:「穿著那麽薄的魚皮衣,赫哲族人不會感覺到冷嗎?」

答案是不會的。

因為制作好的 「魚皮衣」 看似很單薄,但是它具有保溫的效果,而且還能隔水的作用,赫哲族人穿著 「魚皮衣」 打漁,效果非常好,經過脫脂後的魚皮衣,可以保持百年不變。

這個生活在中國最東方的城市,是烏蘇裏船唱響的地方,與大俄僅有一江之隔,有著中國乃至亞洲唯一的國家級蜂種保護區,到了饒河,不僅可以品嘗到江魚的鮮,嘗到蜂蜜的甜,還能感受到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體驗中俄的特色風情。

哈爾濱對「小馬鈴薯們」的寵愛真的是到了天花板級別的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魚皮衣」 ,曾經是擺在博物館裏「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存在,如今竟然因為南方「小馬鈴薯們」的到來,哈爾濱深入東北饒河,將世代居住在江邊的赫哲族邀請上了岸,讓南方「小馬鈴薯們」一睹少數民族的風采!

56個民族,從小就被告知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一直以來只是留存在記憶中的碎片,從來沒機會將它們拼湊起來,本以為終此一生都無緣與其他的少數民族同胞接觸,誰曾想,因為南方向北方的「過冬」旅遊,竟然將這「蓄謀已久」的富貴給接住了,讓未曾見過大雪的南方人肆意撒潑在北方的銀裝素裹中。

「共和國長子」 將大哥的角色扮演得很好,對男方的弟妹們極盡各種恩寵,不僅為遊客同胞們打造了童話裏的「冰雪世界」,還建造「冰馬俑」和遼寧「冰艦」,重新整理了南方人對冰雪的認知!

如果玩樂讓遠道而來的遊客慌了神,那將素不出世的少數民族請出來讓遊客感受獨特風情,加深對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了解,遠道而來的遊客們,接得住這漫天的寵愛嗎?

在我看來,此次的哈爾濱大火,火的不只是哈爾濱,而是將沈寂了30多年的東北一並帶火,這個承受了最多傷害的 「共和國長子」 ,卻似乎從來沒有受寵過,如今全國各地的弟妹們都來慰問老大哥,以心換心的熱情,熔成了冬日裏的火,星星之火燎亮了中國的草原,聚成了一團妍妍向榮的火!

哈爾濱,你接住了這潑天的富貴,以後,年年皆得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