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當閬中古城居民打卡「名人大講堂」:中國文化裏的時間空間繞不開落下閎

2024-01-27文化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攝影 蘇佳馨

青磚黛瓦、木柱石墩、亭台樓閣、古宅老樹……寒冬臘月,走進位於古蜀道上鐘靈毓秀的「巴蜀要沖」——閬中古城,就能邂逅無數豐富的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在靜謐素雅的小道中,當聽到陣陣清晰的話聲透過話筒傳遞在古城的上空,細聽話聲中的內容,就能發現在此處,正在上演一場關於文化遺產的探討。

1月26日,最新一期「名人大講堂」在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閬中古城開講,邀請到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做客,以【中國文化的時間與空間】為題,細說中國古人的時間觀念對中國城市、建築營建所產生的影響。在王軍看來,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要素,在古代建築和城市空間裏處處可見。「所以保護我們的老建築、古城的意義也在於此。」

現場有不時用手機拍攝講座要點的觀眾,還有邊聽邊做記錄的老人……作為有著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等榮譽稱號的城市,這裏吸引了許多學者前來研究。在講座現場,更匯聚了不少深度鉆研城市歷史文化的本地學者,柯敏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古城保護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參與者,他以杜甫【閬水歌】詩句裏的「巴童」為筆名,長期關註四川閬中本土文化研究。

講座現場

「我是一位長期生活居住在閬中古城的市民,非常熱愛生活的這座城市和它秀美的山水風貌、厚重的歷史文化,上午十分有幸聆聽了王軍老師的講述。」柯敏表示,王軍老師以中國文化裏的時間空間為大背景,闡述中國傳統歷法,不僅談到了史前文明到傳統歷法,更從西方文化到東方文化的歷法制定及對比,去闡述中國傳統歷法的文化內涵,呈現了一台內含豐富文化深透的精彩講述。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講座中,柯敏聽完了全程,更感觸良多。他也從中體悟到,無論是中國文化裏的時間空間,還是中國傳統歷法過程,始終繞不開一個人,就是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歷史名人——落下閎。

「可以說,這位四川歷史名人,也是西漢巴郡閬中人,對中國傳統歷法和世界古代科技文明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他創立的‘渾天說’,還是其編制的【太初歷】,以及漢代【顓頊歷】的借鑒與完善,對於中國傳統歷法,及傳統‘二十四節氣’的時間確定,都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和巨大的文明的貢獻。」

講座現場

柯敏也表示,閬中古城給當下人們所展現的是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其是以山、水、城為人文景觀而建成的。「王軍老師的講座,也讓我們思考,閬中古城作為城市中的重要點位,它如何與以古蜀道為代表的線性文化遺產,進行完美融合呈現。要讓這座古老的城市遺存為今所用,為文明所用,為未來的發展所用,讓它煥發出更大的青春和活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