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周瀾先生戲說老子「五善」,讓我頓悟,讓我不敢再以貌取人

2024-07-16文化

周瀾先生在我的道友之列,最是不茍言笑的人,偶有玩笑也總是拿我開涮,說我是個「麻瓜」,就是說我沒有他們所說的信仰。因此我對她的感覺也很一般,覺得她就是一個所謂的「修者」,或如她自言的「行者」。

當年,她曾在美國做針灸,二十年間,積攢下億萬家產,又用十年拿下了北京一個四合院,開了一家中醫診所。但她為了修行,近幾年跑遍東三省,雲貴川,兩湖兩廣,因為編寫道家文獻的機緣,我們結識於沅江湖畔。

印象中的周瀾先生,溫文爾雅,沈潛剛克,不善言談。但說到她喜歡的話題,則話鋒犀利,毫不留情面,她不止一次笑言我就是個「麻瓜」,是玄門中的「混子」。

前天受王一泓道長之約,赴會徐州,與幾位老友話舊。閑談自然不離「道」,她說自己只是一個「行者」,王道長問她「你可曾留下轍跡」?

她回答的很幹脆:我又不是禦風而行的列子,既然行走於天地之間,豈能不留下「轍跡」?

我接話道:我以為只有我這樣的「麻瓜」才不是「善行者」,原來你也是「麻瓜」啊?

於是王道長說起老子的「五善」,他的大意是說:行「道」者無跡,言「道」者無謫。善計不用籌算,清靜無為者,何須籌算?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即是善閉七竅諸門者,諸邪不能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此乃「心結」,心不開,則外物何能惑我?

王道長的解釋頗有一番新意,至少他把「善閉」與「塞其悶,閉其門」聯系起來,又從「善結」想到「心結」,「以老解老」,殊為難得。只是他沒把「善行」解釋清楚。

我連想都不用想就直接發話,因為,我覺得其他幾位朋友的解釋,在我原有的認知裏都是學舌之類的。我問王道長:「老子說這‘五善’與後邊的‘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的結論有什麽必然聯系呢?」

周先生此人有一特點,要麽不說,要麽不容置喙,不待王道長回答,周瀾立馬接過話題說:「王道長這樣的解釋很常規(其實就是很世俗),但與老子思想還是有點差距。」

我問,差距在哪?

周先生說:王道長雖是一個修者,卻不看方仙道家開山鼻祖河上公的「老子章句」,河上公說「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跡」,簡潔明暢,一語中的。

你只要行走,不管你乘車也好,步行也好,必然留下轍跡,除非「不行」,行則有跡。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九裏山下相見,一路行來一路跡,大家互見還是「跡」。像我這樣,曾經為了尋道問道,走遍大江南北,結果呢?水陸空都留下了我的痕跡,怎麽可能不留痕跡呢?

而善為道者不見其形跡,就像17章所說「太上,不知有之」,他不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山呼萬歲,誰見過他呢?

「善行無跡」是說善為道者「不行而知」:順物自然不幹涉,就沒有痕跡

她接著說:老子是在鼓吹特異功能嗎?若是那樣,那還真是宗教神秘主義,而不是老子思想。那麽,「善行無跡」到底要表達什麽意思呢?其實很簡單,無非是說善為道者「不行而知」,請你們,尤其是「麻瓜」先生註意了:是「不行而知」。

不要把心思用在「如何不留痕跡」上,你只要行走,就得留下痕跡?所以老聖人告訴我們:「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重在強調「善為道者」不造作,不幹涉,任憑萬物自生自長,自來起去,不加幹涉,何來痕跡?

王道長首先鼓掌,眾人附和,我為她端起茶杯,向她表示敬意,並請她繼續解道。

「善言無謫」就是「希言自然,猶呵貴言」,而不是多言多語,因為多言則數窮

周瀾先生從來都是當仁不讓的,【道德經】中的「言」,不是「言說」,實乃不幹涉。用之於聖人之治,就是政教法令。所以,「善言」就是合乎「自然」的政策法令沒有瑕疵。

「善言」與「不言之教」、「希言自然」、「猶呵貴言」所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言之教」可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那樣,什麽「身教重於言教」?那就一個「扯」嘛!老子是說教育人怎麽能靠強制力的「命令」呢?

通常認為「希言」即「道言」,是說大道無言。相比較,我還是贊成「麻瓜」先生對「希言自然」的理解,他認為這句話裏省略了「大道」和「萬物」兩個行為主體,就是說「希言自然」類似「道法萬物之自然」,是大道「希言」不幹涉萬物,萬物才能自然而然。

「猶呵其貴言」同樣調調的是順應萬物而不施加影響,「猶」強調慎重,「貴」意在稀少。

與「希言」「不言」「貴言」相反,「多言」則至於技窮。政令繁苛終致窮途末路。

崇禎帝朱由檢最為人稱道的是「夙夜在公」,勤於政事,厲行節儉,每天「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剛愎自用、急躁多疑的「有為」帝王,為了實作明王朝的「中興」,不斷發動對後金的攻擊,頻繁更換內閣輔臣,先後誅戮袁崇煥等18名封疆大吏,造成官僚體系動亂,地方叛亂不已,有坐視中原災荒,無計可施,迫使明末農民起義,給後金以可乘之機。

周先生說:在我看來,朱由檢是「多言數窮」的典型案例。

「善數者不以籌策」就是善於計數的,不用計算工具

我問她:「善數者不以籌策」應該與「心機」「算計」有關吧?

周先生毫不客氣地說:剛說你胖,你還喘上了。這一章所言之「五善」均是對善於為道者的比喻說明,不宜做過度解讀。

「善數者不以籌策」就是字面意思,就是 不用計算工具,就能知道結果 。聖人以少為多,「 少則得,多則惑」,少到不能再少的「一」上, 「執一以為天下牧」,「得一以為天下正」。又說「致數與無與」,希求越多,終致於無有。

善閉者無關龠而不可啟:為道者將欲望之門關閉,雖沒有關鑰,欲望也進不去

周先生說:王道長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借鑒,原文雖然是比喻,但歸根結底還是說為道者是如何「閉守」而不被物欲所惑的。為道者將欲望之門關閉,雖沒有關鑰,欲望也進不去。在【道德經】中,只有「塞其兌(門內二心),閉其門」與其相對應,別無他解。

堵住欲望之門,是「少私寡欲」的要求,唯如此,才能杜絕新的欲望竄入,而將已有的文飾情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就是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沒有辦法將其分開

世人總要以種種方式,將名利得失跟願意交往的人事「捆綁」在一起。唯有「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利濟天下而「為而弗恃」,「功成不居」,卻能使人感念不忘。此「結」之善者也,不仁不親,沒有遠近厚薄,心在一起,不以被分割。所以「無繩約而不可解」。

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以道蒞天下」,天下人自然歸往,並非是你想「結」就能結,想破壞就能破壞的,這就是民心的力量。

所以老子說「以無事取天下」,善為道者以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生事造作,只做百姓自由發展創造的輔助,做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自然會贏得天下民心,而大動幹戈的強取豪奪正是對民眾利益的直接迫害,豈能贏得民心?

所以,本章「五善」意在申述「輔萬物之自然」而不加幹涉,「以百姓之心為心」而一視同仁,故能得出「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