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清明時節東北風:傳統習俗與少數民族的特殊風俗

2024-04-06文化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宋代詩人晏殊的這句詩描寫了清明時節的自然景色和節令特色,展現了這個季節的美麗與哀愁。

在我的老家東北地區,四月的土地剛剛開化,江河也漸漸開封,清明節的到來,更讓人對春天的到來充滿期待。

在東北,清明節的習俗為祭祖、吃雞蛋和踏青等。東北的少數民族清明節更有著一些特殊的風俗。

01

祭祀祖先

掃墓祭祖,這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人們會前往祖墳前,為祖先燒香、燒紙、祭拜,以表達對先人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在東北的農村地區,人們會帶著祭品和鐵鍬,前往祖墳上墳。會用鐵鍬鏟除雜草、添上新土,擺放供品、焚香祈願、燃燒紙錢和元寶。

現在,年輕人大多不這麽做了,祭祀祖先會選擇環保的方式獻花。家人們會在祖先墳墓前說說小輩們的進步,祈求祖先保佑後代平安順遂。

親人們在清明節這一天會緬懷逝去的親人,傳承家族的文化和記憶。

02

吃雞蛋

大多數的東北人家在清明講究要吃煮熟的雞蛋,在清明節吃雞蛋起源於先秦時代,春季是萬物孕育萌發的季節,與雞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契合。

在東北有一句民謠;「清明不吃雞蛋,窮得亂顫!」還有「清明不吃豆腐,窮得亂抖擻!」等等。清明時節吃個煮雞蛋寓意大吉大利,圓圓滿滿。

東北地區也有食用冷食的習俗,如涼拌菜、冷面等。

有的人家也有吃餃子的習俗,就是清明要包酸菜餡的餃子吃,說這樣能心靜氣爽,眼清目明。

03

踏青放風箏

清明節期間,氣溫回升,春光明媚,是郊遊的好時節。隨著春天的到來,大地復蘇,萬物生長。東北地區的春天雖然短暫,但卻美麗動人。

在這個日子裏,人們會走出家門,到郊外、公園等地踏青,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生命的活力。

我小時候,學校就會組織春遊找寶的活動,事先在小山上石頭縫隙、或草堆裏等處藏好寫有獎品名稱的紙條,獎品都是由學習用品等組成,然後學生四處尋找,拿著紙條開心地找老師領獎。

有的地方會放風箏,這也是東北人清明期間的一大習俗。東北春天風大,平原地廣人稀,比南方更適合放風箏。放風箏,在風中手握絲線,體會著牽掛和懷念、放飛哀愁。

04

東北少數民族特殊習俗

北韓族 割草培土:北韓族人在清明也要給祖先掃墓祭拜,一般是先割草培土修整墳墓,然後給故人燒稻草,稻草代表著金條,是給故人寄錢之意,之後再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

蒙古族燒「吐勒希」:按照當地蒙古族習俗,在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酥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人們將過世先人的遺像「請」出來,安放停當,在燒香、誦經、跪拜。

達斡爾族人 要祭拜「喜利媽媽」,有的 滿族人 要祭拜「鷹嘴媽媽」;在黑龍江有的地方,清明時婦女還忌諱動針,認為這一天動針頭目會不清明等等。

鄂倫春族 的清明供薩滿,保護森林。過去鄂倫春族有風葬習俗,在清明這一天,把薩滿都供起來,把周圍的荒草都拔起來,把腐朽的木頭都清理幹凈,不僅是清理自己家的墳地,也把周圍的環境都清理幹凈,使森林更加茂盛地生長。

寫在最後

【禮記·中庸】裏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它深刻地揭示了尊重和紀念先人的重要性,認為這是塑造社會道德的基礎。在不斷變革的時代,堅守對祖先的緬懷和傳統價值觀的尊敬,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道德修養。

在清明時節,我們的祭祀和紀念活動不僅僅是對先人的致敬,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百善孝為先」,這句古訓我們都知道,然而「子欲養親不待」的遺憾也在提醒我們,珍惜與在世親人的時光至關重要。

在緬懷祖先的同時,我們應當更加珍惜與親人共度的每一刻,及時表達對他們的愛和尊敬。

孝順不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更應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關懷親人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