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南京火柴廠「靈谷塔」火花

2024-05-11文化

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會」的美譽。南京建城已有兩千多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黃龍元年(229),吳大帝孫權從武昌遷都建業,是為南京建都之始,從此,「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的帝王之宅——南京作為國都的形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在東晉和南朝時期,南京成為了避戰亂的「衣冠南渡」的目的地,許多北方士族和文人遷居至此,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南京眾多名勝古跡不僅見證了南京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新中國解放後,南京眾多火柴廠接收政府改造後成立了公私合營南京火柴廠,建廠初期選取靈谷塔為背景,設計了「金陵」牌火柴,其中出口火柴則標註「KingLing」(金陵的早期英譯)。其後雖然還可在南京火花上見到靈谷塔的身影,但隨著1969年南京市新地標「南京長江大橋」的落成,其出鏡率則顯著降低。

靈谷塔是南京地區的一座八面九層寶塔,它由鋼筋混凝土及蘇州金山花崗石建造。靈谷塔的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始建於1931年,是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份。

據【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記載,在率師北伐、建都南京、統一告成後,1928年國民政府「眷念前勞,凱旋者概予登庸,慘逝者追加憮恤,惟茲陣亡將士殺身成仁,屍骨遍野,忠魂無依,乃擬搜集陣亡將士骸骨,建築公墓,安慰忠魂。」

靈谷塔高66公尺,九層八面,每層以綠色琉璃瓦披檐。各層外面,都圍以花崗石走廊,塔的中間建有螺旋形扶梯,可沿梯252級直登九層。該塔由茂菲和董大酉設計,造形優美,典雅莊重,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靈谷塔的內外四壁上,鑲嵌著青石碑刻。該塔的八面,每層都有四門四碑。塔外第一層是蔣介石親筆書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第二層是葉楚倫書寫的蔣介石所撰的【遣阡表】,第三至八層仍是蔣介石所撰的「黃埔軍校第一至六期同學錄、序」各一篇,分別由戴季陶、張靜江、鈕永健、劉紀文、周伯年、楊天驥等人書寫。塔內計28塊碑刻,在第二、三、四層的12塊碑上,鐫刻著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三日【孫總理北上時在黃埔軍官學校告別辭】全文,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於民國二十三年七月標準草書遺墨,遊人到此觀賞後,無不嘖嘖稱美。第五、六、七、八層16塊碑鐫刻的是民國十三年四月十四日【總理孫先生在黃埔軍官學校開學訓詞】,為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先生於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小篆所題,均由蘇州吳縣唐仲芳勒石。

據史料記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贈送了一對高四英尺的紫銅獅子;天津市長張自忠贈送了高五英尺的紫銅鼎一只;楊虎城將軍贈送了石鼎一座,鼎刻「銘鼎垂勛」四字;第十七軍贈送的漢白玉石刻貔貅一對立於牌坊前;陳濟棠贈送的一只銅香爐供陳列祭堂;劉鎮華贈送石罄一只陳放紀念館外平台正中。此外,還有商震、何鍵、劉峙、關忠信、顧祝同、蔣鼎文、衛立煌以及許多其它團體和個人贈送的石鼎、銅鼎、石獅、銀鼎、銀盾、銀花圈等紀念品。抗戰期間,公墓建築群曾遭到破壞,特別是紀念館(今松風閣)破壞嚴重。抗戰勝利後曾做了簡易的維修。1947年6月國民黨政府制定了【春秋二季祭奠陣亡將士辦法】,即黃花崗起義紀念日;秋祭日期為9月3日,即抗戰勝利紀念日。新中國成立後,陣亡將士公墓區改為靈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