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白居易進士及第後衣錦還鄉,寫詩贈別長安友人,歡喜之情呼之欲出

2024-06-09文化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白居易二十九歲考中進士,三十二歲透過吏部考試,三十五歲再次登科,被授予周至縣尉,正式進入仕途。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廬 」,十年之間,三次登科,且每次都取得了令時人矚目的好成績,妥妥的學霸。

十年寒窗苦讀,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榜上有名,相比於後兩次上榜,令白居易難忘和開懷的,當屬進士及第。

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這首【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就是抒發及第後同年送其歸鄉的喜悅之情。

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

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端。

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唐 白居易【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

簡譯

過去的十年裏,我從沒放棄寒窗苦讀,沒想到第一次科考就僥幸及第了。

其實,對我來說,功名並不重要,能夠讓父母感到欣慰,才是最要緊的。

六七位同年送我出京回鄉省親,馬車啟動,樂器奏響,載滿離別的傷感。

考中的喜悅讓離愁減半,因喝得微醉,也就不覺得歸鄉的路途有多遙遠。

達達的馬蹄,輕快地翻飛,我回家的心情,就像這春天一樣,清新明媚。

賞析

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說自己與文字有緣,出生六七個月時,就能記住乳母讓他看過的字。

五六歲時開始學習作詩,九歲時就通曉了聲韻,十五六歲時知道考中進士的榮耀後就刻苦讀書。

二十多年來,孜孜不倦,白天學詩賦,夜裏燈下苦讀,常通宵達旦,以致於口舌生瘡手肘成繭。

通經博史,文采斐然,白居易十六歲時,就因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得到顧況賞識,聲名遠揚。

可因父親去世,家中多遭變故,直到二十八歲才在宣歙觀察使崔衍薦舉下,透過州試應選貢士。

貞元十六(800年)春闈,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的好成績,順利地透過進士考試,蟾宮折桂。

過往種種,諸多辛酸和不易,並沒阻止他求學上進,勇往直前,也就是他詩中的「 十年常苦讀 」。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年最少」 ,曲江宴飲後,慈恩寺的大雁塔上留下了他的意義風發。

明經易考,進士難求,所以「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之說,有人窮經皓首一等子也難如願。

貞元十六年的科舉考試,只錄取了十七人,白居易29歲,是最年輕的進士,也難怪他洋洋得意。

所以,詩中的「 一上謬成名 」之句,則是他的謙虛之語,蟾宮折桂的十七人哪個不是滿腹經綸?

皇帝賜宴,雁塔題名,接下來自是要衣錦還鄉了,十年寒窗,榜上有名,怎能不向父母報喜呢。

這首【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即作於彼時,就是考中進士後回鄉拜見父母,告別送行的同年。

歸覲 」指歸謁君王父母,此詩中指回家拜見父母,「 同年 」指科舉考試中同年考中進士的人。

父親早逝,母親多病,家境貪寒,白居易上不起私塾,這條求學之路走得很艱難,吃了很多苦。

而今一考成名,守得雲開見月明,對自己十年寒窗苦讀作了一個交帶,而對母親也是一種慰藉。

因為以上種種,所以才有「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之句,「擢第」的意思即科舉考試及第。

而且他此次回鄉,還有一個重要的心願要完成,就是求娶青梅竹馬的戀人湘靈,真是雙喜臨門。

有金榜題名的歡喜,有衣錦還鄉的喜悅,還有至親摯愛在守望,所以離別也就沒有那麽難過了。

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後兩句才是全詩的主旨,春風得意馬蹄疾,快樂洋溢在春風裏。

唐朝的科舉考試通常集中在正月,二月末放榜,所以才有了白居易如春天一般燦爛明媚的心情。

後記

偶獻子虛登上第,卻吟招隱憶中林。

春蘿秋桂莫惆悵,縱有浮名不系心。——唐 白居易【及第後憶舊山】

歸時不省花間醉,曲終人散,熱鬧褪去,心情平復下來的白居易,又恢復了人間清醒。

一切都是偶然,功名富貴不過身外之物,不必放在心上,看淡了,才會獲得心靈的自由。

進士及第後,白居易被授予校書郎,而後又透過皇帝主持的制舉考試,授官盩厔縣尉。

縣尉期滿後奉詔入翰林院,而後又升任左拾遺,進入權力中心,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

「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 」,在左拾遺的職位上,白居易是盡職盡責……

但數年後,卻因「越職言事」罪遭貶江州,而在那裏,他也從兼濟天下轉為獨善其身……

始自校書郎,終以少傅致仕 」,宦海沈浮,羈旅漂泊,白居易前後為官計四十余載。

從前期的躊躇滿誌,到後期的順其自然,他始終保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治理西湖疏通山塘,白居易為官有政績,為文有成就。

縱有浮名不系心 」,寵辱不驚,順其自然,白居易這樣的人生態度,值得世人學習。

參考文獻

【新唐書 白居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