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國慶日來臨,90後非遺傳承人獻禮作品成國旗教育館的「旗跡」

2024-09-26文化

國慶日來臨之際,90後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孫海靜將自己創作的剪紙作品【旗跡】捐給了國旗教育館。

「2019年,國旗教育館建成後,我就想給設計一幅以國旗為主題的剪紙作品,花了兩周時間設計,三個月刻剪,完成了【旗跡】這幅作品。當時,我還沒想到要將它捐給國旗教育館,總覺得時機未成熟,得再等等。幾年過去了,當自己的作品愈加成熟時,才有了捐的勇氣。」孫海靜在命運為他安排的時區裏,尋覓著時光的意義,用剪紙表達最樸素的愛國情感。

選擇紮根家鄉

「剪」出【旗跡】

90後孫海靜從大學開始學剪紙,已經十多年。他至今都沒有忘記,讀大學時因著迷於「剪花娘子」庫淑蘭的剪紙作品,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按1:1的比例復刻了她的彩色剪紙作品。這也是他的第一幅剪紙作品。每每看著這幅作品,他就會想,像庫淑蘭這樣的民間藝術家,在中國土地上有很多,他們紮根農村,用自己的方式熱愛著生活。畢業時,他也作出了自己的選擇,紮根家鄉,「剪」出快樂。

2019年,他在瑞安開辦了「喜好剪紙館」,創作了人物、植物、風景、動物等各種題材的剪紙。同年,國旗教育館建成後,他便想著要創作一幅具有瑞安特色的剪紙作品【旗跡】。為了突出作品的新意,他在構圖上,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圓形代表著包容與和諧,而方形則象征著穩定與秩序,以此寓意著國家的團結與包容、穩定與堅定。他還將五星紅旗作為畫面的視覺焦點,巧妙地融入國旗設計師曾聯松先生的頭像,向這位國旗設計師致敬。

除此之外,孫海靜也很註重細節的處理,選擇了超60種繁復的銅錢紋圖案作為畫面的裝飾元素,並將這些銅錢紋巧妙地分布在國旗周圍,與五星紅旗和曾聯松先生的頭像相互映襯。

「作為黨員和老師,這幾年我創作了許多【啟航】【不忘初心,與國同夢】【天使之盾】等紅色主題的剪紙作品。」孫海靜說,他希望透過自己去創作紅色主題的作品,讓紅色基因在年輕一代中得以傳承和發揚。

據悉,【旗跡】這幅作品在多個展覽和比賽中獲得了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其中在2020中國(大連)國際文化旅遊產業交易博覽會「金牡丹杯」文化創意大賽評比中榮獲全國金獎;在2023年的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中,孫海靜憑借這幅作品榮獲手工剪紙賽項三等獎。這些榮譽,不僅讓諸多人記住了孫海靜,也記住了瑞安剪紙文化。

挖掘更多「剪紙+」

創造諸多可能性

當剪刀遇見紙,能不能講述更多不一樣的故事,呈現更多有新意的作品?熟悉孫海靜的人都知道,他有著自己的答案。「剪紙生花,紙張翻飛間,萬物皆可現。非遺剪紙,作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可以添加更多的元素,創作出更多的‘剪紙+’藝術作品。目前,我已創作了剪紙與文物結合的作品,剪紙與陶瓷的結合等,接下來,還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他拿出自己新的作品給記者看,有些作品是不畫線稿,以刀代筆完成的。

記者發現孫海靜家中擺放著一幅名為【饕餮】的剪紙作品,與其他作品不一樣,講述的是當剪紙遇上文物的故事。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該作品運用溫州細紋刻紙,細膩地勾勒出文物的輪廓、紋飾和神韻,將饕餮紋之美與深沈的歷史力量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他還將剪紙與陶瓷進行了跨界融合,用陶瓷代替紙,巧妙地將剪紙元素融入陶瓷設計中,透過雕刻、貼花、彩繪等工藝手法,將剪紙的圖案、色彩和意境完美地呈現在陶瓷之上。

「這種融合不僅讓陶瓷作品更生動有趣、富有文化內涵,也令剪紙藝術找到了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承載體。這也是目前‘剪紙+’諸多形式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形式。」孫海靜開啟手機,讓記者看了他設計的陶瓷與剪紙相融的藝術作品。

剪紙課上講方言

讓孩子們愛非遺愛家鄉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剪紙也有可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孫海靜就想著從自己的剪紙課堂上,讓孩子們了解並喜愛上這項非遺。「作為瑞安中學等外聘的剪紙教師,在課堂上我經常會將教材與溫州民俗文化結合起來,激發孩子們學習剪紙的興趣,培養了他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他笑著說。

在課堂上,他喜歡用溫州方言,帶領著孩子們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了一件件剪紙作品。從簡單的花朵、動物開始入手,再創作有著溫州文化元素的復雜圖案。讓孩子們透過學習剪紙,善於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點滴的美好融入其中,又能在卷的時代獲得松弛感。

一刀一剪間,盡顯世間永珍。剪紙對於孫海靜而言,是傳承,是創造,也是美好生活。孫海靜每一次創作剪紙作品,是將紙與刀進行「用心」對話,每一件作品,都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傾註了全部的心血和情感。他堅信,守藝路上最快的腳步不是沖刺而是堅持,堅持下去就能創造新的「旗跡」。

記者: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