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當代新知|2024BIBF北大社推薦書單

2024-06-18文化

當夏日的微風輕拂過歷史悠久的京城,

第3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如約而至,

這不僅是一場書籍的盛會,

更是一場思想與文化的盛宴。

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為這場盛會的積極參與者,

精心挑選了六大系列圖書,

它們如同六顆璀璨的明珠,

鑲嵌在這次書展的銀河之中。

傳世經典,

讓我們回味那些歷經時間考驗的智慧。

當代新知,

引領我們探索時代前沿、感受思想激蕩。

中國話題,

講述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新鮮故事。

科技日新,

映照出人類智慧的光輝,看見無限的可能。

國際中文,

展現全球多元對話,探討人類共同命運。

文明互鑒,

在交流中增進友誼,在互鑒中共同進步。

願每一位走進BIBF的讀者,

都能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

那本書,那扇窗,那座橋,

開啟一段屬於自己的心靈之旅。

No.1

【大國憲制

——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修訂版)】

蘇力 著

本書從歷史中國所面臨的至關重要的核心政治問題出發,以十一章和四篇附錄的篇幅,按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順序,層層遞進,深入剖析了歷史中國在宗法封建、父子長幼、男女兩性、兵制與軍事工程、邊政區劃、度量衡標準、經濟政策、文字語言標準、政治人才選拔、皇帝制度、國人與村民等諸多方面的構成要素,對歷史中國的憲制經驗進行了總體把握和深度總結,從而重述了歷史中國的制度圖景。本書不僅揭示了歷史中國數千年傳承、具有強大活力的原因,還透過橫向、縱向的對比反思和對本土知識資源的深入發掘,闡釋了歷史中國對人類制度文明做出的獨有貢獻。引論和結語還包含了作者作為資深法理學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對於以歷史為素材展開法社會學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

No.2

【中華文明五千年】

馮天瑜 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創造力書寫出了令世界贊嘆不已的人類傳奇。【中華文明五千年】創新中國傳統的敘事方式,以開闊的人文科學視野、博大精深的內容、濃郁的家國情懷、嚴謹優美的文筆,全景展現了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道路。它史料豐富、例證翔實、敘述簡潔、筆墨精湛,從遠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斕、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向世界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智慧。

No.3

【東晉門閥政治】

田余慶 著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證分析,對中國中古歷史中的門閥政治問題作了再探索,認為中外學者習稱的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實際上只存在於東晉一朝;門閥政治是皇權政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變態,具有暫時性和過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門閥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本書不落以婚宦論門閥士族的窠臼,對中國中古政治史中的這一重要問題提供了精辟的見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No.4

【中華文明史(共四卷)】

袁行霈 主編

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丈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

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幹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名在世界文明行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註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

No.5

【理性主義的政治學:

流變、困境與超越(精裝插圖版)】

唐士其 著

本書系統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義傳統的起源和流變。作者把理性主義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本質主義和邏各斯中心主義,認為理性主義體現為對普遍性、永恒性和確定性因素的關註。西方思想的這樣一種特質,帶來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和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也深刻影響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內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方面,西方近現代政治理論高揚人的平等、自由等政治價值,在制度設計方面較為完善,但同時又陷入制度迷信的困境,而且在政治價值領域面臨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危機。


本書對西方理性主義政治學的分析,始終以中國傳統思想作為參照。與西方理性主義相比,中國傳統思想雖然承認規律的不變性,但並不存在本質主義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特點,從而既避免了相對主義的傾向,又為事物的個體性、可變性和可能性保留了足夠的空間。本書透過兩種思想傳統的對比,以及概括介紹海德格爾等當代思想家對理性主義的批判與反思,提示了一條結合中西方優秀思想資源、超越兩者固有缺陷的道路。

No.6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精裝版)】

翟學偉 著

關於「人情」與「面子」,中國人似乎「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約不很多」(魯迅語),然而它們是認識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基礎。透過對其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們在社會、經濟、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等各領域的重要影響,並尋求到一種與西方相關領域對話之可能。至於它們與「權力」如何關聯,以往的社會學研究並未給出答案。本書從「關系」及其網路建構的特點出發,指出兩者結合將形成「權力的再生產」,即指權力因關系會發生轉移,導致一些原本沒有權力者獲得權力。

No.7

【中國人的習慣】

邱澤奇 著

中國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中國人的習慣】從習慣養成視角入手,沿著知—信—行的順序,以思維和行動的底層文化邏輯為抓手,指出,中國人養成的習慣是內省。以內省為基底,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推己及人的,社會習慣是和而不同的,生活習慣是擇善而從的,工作習慣是勤勉好學的,休閑習慣是張弛有度的。隨著中國的開放和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這些習慣在當下已經面臨挑戰,未來的中國人將會養成怎樣的習慣取決於每一個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覺和對外來文化的理解。這本小書試圖為中國人理解自己的習慣提供參考,更為世界理解中國人的習慣提供建議。

No.8

【國粹:人文傳承書】

王充閭 著

國粹是一個國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質、人生價值、生活理念,它是一個民族在物質、精神、思想方面對人類的重要貢獻,而這種貢獻又是有意義、有價值、有影響,並一直在現代生活中繼續發展的。


本書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國人文傳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精神史。它以優美的散文闡釋中國人文傳統、講述中華五千年波瀾起伏的往事,透過對先祖、人文、河山、傳統的認知和感悟,寫出了中國傳統的人文情懷、精神世界、心靈空間及中國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民族的滄桑正道,領悟日常的安生立命之道、斯文優雅的人生理念、生存處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自信和自豪,讓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當代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書把人文傳統與優雅漢語完美結合,富有詩情畫意又極具啟用力,讓我們在守住中華國粹的同時,又能在當今世界明辨從哪裏來向何處去,擁有一顆永遠的中國心。

No.9

【正道:中國文化傳統】

張岱年 著

本書是新時期中國文化研究奠基者張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全部系統地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它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中國文化傳統的脈絡與體系,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它以哲學作為文化的核心來解讀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民族精神、社會傳習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探討中國文化發展的前途。它在中國萬年文化傳統中尋找規律,貫通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智慧與當今人類社會的文化需求;在中國文化的人文特質與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對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鑒。它對當今的讀者傳承中國傳統,創新中國文化,是一本振聾發聵的啟蒙書,也是當今中國人繼承傳統的學術普及入門書。

No.10

【中國當代文學史(第三版)】

洪子誠 著

【中國當代文學史】時間跨度1949—2000年,系統闡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產生、分期和時期特征,文學體制和文學生產方式,文學思潮的演化等重要問題,描述了各時期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類的狀況,並評述了當代文學的主要作品。上編一至十五章,透過對左翼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在文學資源、文學刊物、文學批評等方面的逐步變化,有說服力地展現了50—70年代文學「一體化」的趨勢。下編十六至二十七章,呈現80年代起在政策變化、新的思想資源等因素影響下,文學體制和文學創作的新面貌。本書還提供了豐富的輔助性內容,包括翔實的註解和「中國當代文學年表(1949—2000)」。


本書已輸出英、日、俄、韓、吉爾吉斯、哈薩克、阿拉伯、越南、義大利、西班牙10種外文版版權(7種已出版),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力。本書初版於1999年,2007年出修訂版,第三版對若幹章節的文字表述有所調整,並核訂全部征引文獻。

No.11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三版)】

錢理群 溫儒敏 吳福輝 著

本書將中國現代文學史分為三個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為本書的三編。本書透過這三個十年,展現了這一通稱為「現代」段落中的「文學現代化」的行程,包括對傳統文學的歷史性變革與改造,對外來文學資源的改造和運用,文學語言與形式方面的變革,及其在「思想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方面發揮的特殊作用。全書論述各時期文學的思潮與運動,各文體的狀況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學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本書獲首屆「王瑤學術獎」,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點教材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參考書。在高校的覆蓋率及學界的參照率都居於同類書中最高。發行量超150萬冊。


本次是繼1998年修訂時隔二十多年後的一次較大的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原書的體例框架,部份章節吸收了學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並適當調整了內容的寫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達和史料錯漏。

No.12

【重述中國:

文明自覺與21世紀思想文化研究】

賀桂梅 著

本書嘗試對21世紀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現象與理論議題進行描述、分析和研究闡釋。探討的物件涉及知識界的主要思潮、人文思想領域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視大眾文化中的主要現象。內容較為寬泛,但論題非常集中,那就是自20—21世紀之交以來當代思想文化如何重新敘述中國。


本書的一個明確目標,是記錄和闡釋21世紀轉型的中國。雖然也有追蹤、勾勒20年當代思想文化史輪廓的基本訴求,但寫作方式並不是一般性的歷史研究,而是對正在發生中的思想文化實踐進行觀察,同時融入自己的評價和判斷,以學術研究的方式來展開探討。在大量當下思想文化現象和思潮中捕捉到一些主題性的議題,進而努力把握較為全面的物件輪廓,在對核心文本進行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推進相關的理論話題,這種寫法使得該書兼有思想文化評論和歷史研究的特點。

No.13

【中國儒學史(九卷本)】

湯一介 李中華 著

【中國儒學史】以歷史發展為基本線索,闡述儒學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歷史過程。儒學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為背景,闡釋經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表現的經學思想。其九卷內容,按歷史順序分冊,分別為:先秦卷;漢代卷(含東西兩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等。

No.14

【四時之外】

朱良誌 著

中國藝術重視生命境界的創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變化表相中表現不變的精神,時間性超越便是藝術家最為重視的途徑之一。「四時之外」四字,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靈魂,也是造成中西藝術內在差異的本質方面。朱良誌教授這本新著主要是從時間和歷史入手,來討論中國藝術的發展和核心觀念的形成,發掘中國藝術在時間超越中所體現的獨特的歷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完整書單

-End-

觀點資料來源:總編室

轉載及合作請發信件:[email protected]


在書海中暢遊,汲取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