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長燃不熄的非遺之光,惠州人鄉愁的座標

2024-06-14文化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6月14日版面圖

「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在中國人心中,故鄉二字具有極重的分量。年輕時,人們不論去到何處,家鄉的景始終在心裏,家鄉的情亦延綿不斷,待到年老,落葉歸根又成了最大的念想,可見鄉愁貫穿了人的一生。

日前,在惠州文化地標之一的水東街上,坐落著惠州一區二縣的非遺展示館。又逢端午佳節,時人歸鄉,不少市民、遊客前往展館參觀,或睹物思鄉,或初識惠州文化。

5月1日,惠城非遺展示館正式開館,現場熱鬧非凡 惠城文旅供圖

逛古街遊展館 730公尺享144項非遺

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的水東街,素有「東江首埠、惠商祖源」的美譽,其自北宋元豐年間形成,經歷幾度風雨幾多浮沈,有過盛極一時,也有過慘淡斑駁。水東街承載了惠州人深厚濃郁的感情,其出現在惠州史上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中,如連線歸善縣城和惠州府城,奠定「一街挑兩城」格局、成為東江流域水陸貨運的集散地,聚集了「水東二十二行」、東湖旅店在抗日戰爭時期見證了「粵港秘密大營救」……在每一位惠州人心中,水東街不僅代表了兒時回憶,還代表了惠州歷史記憶和惠州文脈所在。如今,水東街經過多次改造完善,舊貌換新顏,成為了惠州市民和遊客散步、打卡的古模組屋點。

2024年2月6日,惠東非遺展示館和龍門非遺文化館於同一日在水東街正式開館;5月1日,惠城區非遺展示館緊隨其後落地水東街。至此,730公尺的街道上匯聚了惠州一區二縣的非遺展示館。據悉,三家非遺展館將全方位展示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14項、市級非遺37項、區級非遺15項、縣級非遺77項。

「沒想到在老街上,可以看見這麽多非遺。」「好大一盞花燈!」「這裏有一條木船!」「麒麟頭上好像有三個紅艷艷的太陽!」水東街上,遊覽的市民、遊客連連感嘆道。三個展館因位置接近,且都在門口設定了玻璃櫥窗,路過的行人都可一覽櫥窗之景:龍門展館懸掛了虎頭花燈;惠東展館擺放了疍家屋船;惠城展館展出了東江麒麟舞的麒麟。據了解,有粵中古邑美稱的龍門展館集中展示了鄉土文化、農耕文化,包含虎頭花燈、林村盒籮、舞火狗、龍門農民畫、藍田織帶仔、龍門大籠糍、龍門年餅、龍門上燈、龍門山歌、龍門做棚、龍石頭醒獅、王賽春堂梅花拳、王賽春堂舞貔貅等等;惠東展館突出展現海洋文化、紅色文化及特產,如惠東漁歌、惠東蓋子獅、舞鯉魚、疍家船屋、惠東稔山女子戲等等;惠城展館則以民國時代作為風格背景,透過鵝城故事、東江麒麟串聯起惠州古城舊貌、鵝城老記憶照片、麒麟墻繪等展板模組。

哪怕是周中中午艷陽高照,也有不少遊客在水東街漫步。部份遊客或急不可耐拉著小夥伴一同入館參觀,或在門口駐足拍照打卡,或與友人在門口交談懷念印象中的非遺。

展館涵蓋非遺內容之豐富,如何不讓人走馬觀花、轉頭即忘?記者跟隨遊客一同參觀展館內容,結合遊客反饋,得出「三看法」:以「眼」看。龍門展館一樓將龍門農民畫作為地板,每一步都能看到腳下玻璃中擺放的生動畫作,一步一「重彩」,一步一「明艷」;惠城展館以惠景全圖立於入口先聲奪人,多處擺放著風格獨特的麒麟頭,一步步加深觀者對東江麒麟舞的腦內印象;以「耳」聽。惠東展館內不同處播放著惠東漁歌、惠東山歌、惠東稔山女子白字戲的唱段,地方語言環繞整個展館,余音繞梁;以「鼻」嗅。豆腐花、年餅、蜂蜜酒、山茶油……三個展館內都陳列著用禮盒包裝的當地色香味俱全的特產。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試問你對當地非遺計畫還會沒有印象嗎?

記憶深情感濃 千年家鄉非遺薪火相傳

「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每每提及鄉愁,人們總會借太陽月亮、山川江河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當下科技發達、交通便捷,人們又透過什麽來描繪自己心中對家鄉的思念?思鄉之物是一要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二又能承載民眾城鎮鄉村記憶的物品。非遺集這兩大要求突出重圍,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鄉愁文化代表之一。而非遺傳承又是一個復雜且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是一個個人的事,更是一代代人的事。於非遺而言,傳承的人愈多,文化賡續的機會越大,其生動詮釋了一種人與技藝、人與文化、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要性。

「這就是我和你提到過的龍門農民畫!上面描繪的場景,是我家鄉的文化!」市民何先生高興且驕傲地向友人介紹著地板上一幅幅色彩艷麗、構圖飽滿的畫作。他表示,到外省上大學後,自己逐漸意識到龍門文化的獨一無二,隨後多次向好友科普、展示家鄉的文化。據了解,龍門農民畫誕生於龍門濃郁多彩的土壤當中,其將人們勞作、節日、生活的日常以明艷多彩的方式記錄在畫紙上,整體大氣磅礴,在展出淳樸自然的鄉村氣息的同時,還展現了嶺南傳統民俗獨特的色彩。這一次,何先生找到機會帶上朋友親眼一覽龍門的非遺,他向朋友介紹著畫作上的場景,有他親身經歷過的日常,有他聽聞長輩描述過的記憶。「能有這樣一個集中展示非遺的展館特別好、特別方便。」

往前幾步的惠東展館,幾位中年人站在張貼著「尋跡東坡 惠州Citywalk惠東非遺展示館服務點」的藍色標識旁聊天,他們都是在惠城工作多年的惠東人。「看到惠東文化走到了惠城,很感動。」他們感慨有些當地文化自己都未曾有過了解,此次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新增見識,「要讓更多人知道惠東非遺!讓惠東漁歌、山歌唱出惠東,傳播出比大海還寬廣的範圍。」來自廣州市越秀區的陳姨在看完惠東山歌展板後,與朋友小聲討論道:「都是客家山歌,越秀和惠東的山歌還是有不少差異的。」她表示,客家山歌雖都以客家方言吟唱,但受到南方各地區的民歌成分、當地其他方言影響後,自成風格體系。如廣州客家山歌具有的廣州四句板腔調,惠東客家山歌不具備;而惠東客家山歌中含有的正板山歌、五句板山歌,廣州客家山歌就沒有。「一句唱出,便分曉山歌來處。南方地區多、文化多,百花齊放!」

惠州當地交匯著多樣文化,如客家、潮汕、廣府文化等,因此也具備了多種方言。其中,惠州話作為東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已有千年歷史。在惠城展館二樓,惠州方言的介紹展板前吸引了不少遊客在展板前「牙牙學語」。「出門在外,若能與人以惠州話交談,身在外鄉也有家的溫暖。」惠州本地人周伯表示,「可惜現在沒有多少後生仔會說惠州話了,要不就說得不標準。」大學生小曾對此表示贊同,比如大家都會預設廣州人都會講粵語、福建人都會講閩南語。小曾曾被問到作為惠州人是否會講惠州話時,他因從小只說普通話故回答不會後,他人震驚的表情令他感到些微的局促。「我現在學會了!偶爾有人詢問我,什麽詞什麽句用惠州話該怎麽讀、在惠州話裏是什麽意思時,我很高興為他們解惑、解答。」

市民、遊客駐足在惠州方言展板前仔細閱讀內容

體驗新傳播廣 非遺衍生品備受青睞

留存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是發展傳統文化,在發展、傳播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近年來,諸多博物館、展館針對非遺推出各種各樣的非遺衍生品,即消費者熟知的聯名周邊。衍生品針對非遺的設計與推廣,有力賦予了非遺鮮活力與生命力,再透過不斷最佳化非遺衍生品,突出其蘊含的內涵與理念,實作非遺傳承與現代審美、產品功能、市場需求的統一,達到推動非遺變「活」的目的。而非遺體驗活動則以親身體驗帶動自發宣傳,讓非遺知識被更多人熟知,文化「一傳十,十傳百」。

「請問這裏有特色章可以蓋嗎?」「請問有惠州紀念硬幣出售嗎?」……三家展館內,不少遊客參觀後會找到展館工作人員進行詢問。惠城展館工作人員表示,日前,一位來自東莞的女士看中了惠州瓷器冰箱貼,本來是打算購買五個,但展館內恰好沒有補貨,需要暫留一款用於展示,因此她只拿下了四個,遺憾而歸。

「除了免費的集章受到多人的歡迎,繪制東江麒麟頭石膏掛件、擺件也很暢銷。」何謂東江麒麟?據【惠州府誌】記載,小金口麒麟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地居民透過舞麒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祿長壽。其中麒麟形象獨特、顏色鮮艷。麒麟頭渾圓無耳,前額有標誌性平角,整頭刻有浮雕吉祥圖案,如龍、鳳、八卦、祥雲等;色彩則以紅、綠為主色,白、黃、金、黑作為輔助色,點綴麒麟頭的整體色彩。從廣州來旅遊的何女士,便被東江麒麟頭吸引,當場選擇了一款石膏掛件進行描繪。石膏掛件雖小,但是該有的細節一個不少,她在繪制過程中專心致誌,一邊對照參考旁側的原物,一邊對手頭的石膏進行塗色。其間,不時與工作人員了解麒麟舞的歷史。據悉,東江麒麟的麒麟頭是整個工藝中最為復雜之處,制作一個麒麟頭,至少需要25天的時間。石膏掛件雖然是以塗色為主的工藝品,但是想要呈現出色彩效果,毗近東江麒麟的絢麗,也需個把小時完成。

文創備受遊客青睞,惠州特產也不甘落後。年過五旬的周姨一踏進惠東展館,雙眼快速一掃門口擺放的特產,便開口詢問:「這裏有沒有惠州梅菜呀?」工作人員上前引領她至特產展區時,她不斷誇贊惠州梅菜味道好,讓她念念不忘。「我和朋友短途遊的時候來過這兒,當時買了些梅菜回去。一嘗,味道真的不錯!」與周姨一同來的朋友也稱贊惠州菜肴中的梅菜扣肉色香味俱全,值得多次下館點單。

此外,龍門展館和惠城展館在平日裏會舉辦體驗非遺、學習非遺的相關活動。龍門展館二樓有集交流、體驗、教學、培訓、推廣等於一體的龍門農民畫研學基地;惠城展館二樓定期開展少兒、成人非遺活動,集多樣化展示、文化體驗、研學品讀於一體。「近期,我們為兒童節、端午節舉行了一系列的非遺體驗活動。有剪紙自制書簽活動、宋氏點茶體驗活動、李家拳授課活動、水北民謠學習活動等等,大小朋友都踴躍報名、積極參與。」據惠城展館工作人員介紹,「六一」舉辦的非遺剪紙書簽活動,廣受小朋友好評,靚麗獨特的書簽也吸引了不少到館的遊客購買;端午期間亦都人流不斷,全天都有小朋友來參加制作龍舟、龍燈。

【文脈連結】

端午新「艾」潮

年輕人有自己的過節方式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掛艾作為端午佳節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之一流傳至今,每逢端午,每家每戶都充斥「艾」的味道。人們會將艾草包紮成束倒掛門口,或直接在門口點燃艾條熏艾,簡樸方便。

近年來,普通的艾草,或搭配上菖蒲葉、黃金球,或搭配上小竹扇、小籮筐,搖身一變成了艾草花環、艾草竹籃、艾草竹編掛件、艾草祈福門飾。稍微一想,家門口掛上精美裝飾又具有節日氣息的特色掛件還能點綴別樣的生活氣息,是不是心動了起來?誠然,商家與賣家的想法一致,各大網路平台隨著端午臨近熱銷起了這款新穎艾草掛件,但價格高低不一,低則十幾元,高則多達幾百元。

6月7日一早,城區某花藝店便忙碌起來,店主起床後便忙著制作新式艾草花束。花束中有夾帶香樟葉、黃金果、噴泉草的款式,也有穿插向日葵、黃金球的款式。外包裝也有不一樣的選擇,以五彩繩包緊包裝紙或麻布、小的或大的艾草香囊、印有「端午安康」的書法小卡片。可謂五花八門,任君選擇。「預訂艾草花束的大部份客人都是年輕人,目前已接了不少訂單。」店主表示,「花束價格在38到188元之間不等,看客人挑選的素材、款式來定。除了網上的訂單,店內一天現賣艾草花束也有近50單。」

「一束艾草加些包裝竟要幾百元!」剛畢業工作的小李表示,在平台上一刷到精美的艾草花束,心便蠢蠢欲動起來,但當看到價格上的三位數,她立刻就放棄了購買。「我家在鄉下,家門口出去隨處都是新鮮的艾草,不如自己做一束算了。」說幹就幹,小李立刻在平台上下單了自己喜歡的裝飾品和包裝紙,加上采摘的艾草,最後僅花費十幾元,就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端午艾草花束。

有人喜歡精美,有人則喜歡樸素。博西小黃家,每年端午,都會在家門口掛上艾灸條,點燃後,艾的味道可以彌漫好幾日。「這個味道已經刻在我DNA裏了。」小黃笑言,「現在我也學著爸媽的方式過節,逐漸成了記憶裏的長輩。」農歷五月初三,小黃在端午假期第一天就備好了要用的艾灸條。待端午當日,她將筷子插在艾灸條上,再用細繩綁在燒烤簽子和筷子之間,確保不會滑落,再把燒烤簽子插在家門外,準備一個鐵盆裝落灰,便大功告成。

新「艾」潮為何會如此火熱?可以看見,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年輕人,他們重視儀式感和節日帶來的情感需求,願意進行節日消費。不論是對艾草花束添加現代審美,還是對節日傳統民俗進行創新,這樣的消費和行為帶動起了所屬節日的熱潮和文化自信。年輕人以自己的方式為傳統節日註入了新生命力,同時連帶著創新節日衍生品,賦予節日文化新活力,加強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二度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