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詳解【漢書·地理誌】(四十三):零陵郡

2024-01-22文化

【漢書·地理誌】是中國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為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漢誌】中列出的各郡縣、山水,既與今天的政區和自然地理一脈相承,又帶有鮮明的上古華夏文明烙印,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訊。深度閱讀【漢書·地理誌】,對我們理解古代歷史、體悟社會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將對該書的「零陵郡」一節做出詳細解析:

一、【漢書·地理誌】原文

零陵郡 ,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九疑。屬荊州。 戶二萬一千九十二,口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八。縣十:

零陵 ,陽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裏。又有離水,東南至廣信入郁林,行九百八十裏。 營道 ,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 始安 。 夫夷 。 營浦 。 都梁 ,侯國。路山,資水所出,東北至益陽入沅,過郡二,行千八百裏。 泠道 ,莽曰泠陵。 泉陵 。侯國。莽曰溥閏, 洮陽 ,莽曰洮治。 鐘武 。莽曰鐘桓。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誌校本】(影印版):「零陵郡」

二、零陵郡概述

「零陵」,本義是舜帝的陵墓。【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另一說法是:舜崩後,娥皇、女英二妃千裏尋夫不遇、灑淚成斑竹。因此,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這裏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的意思。今湖南省寧遠縣南的 九疑山風景區有舜帝陵。

湘妃竹

不過,上古時的堯舜之國位於今山西省的南部,其版圖還遠遠達不到湖南省的範圍。因此,所謂舜帝遠巡江南、葬於九疑的說法應不符合史實。

其實,在比史記更早的一些文獻中,就有關於舜帝葬地的不同說法。例如,【竹書紀年】:「帝居於鳴條」,「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孟子·離婁下】:「(舜)卒於鳴條」。【墨子·節葬篇】:「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呂氏春秋·安死篇】:「舜葬於紀市,不變其肆」。【禮記·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唐人劉賡引【墨子】佚文:「舜葬於蒼梧之野,象為之耕」。

由這些記載看,舜帝的葬地就在後世商湯與夏桀交戰的鳴條(在今山西省運城市東北 ),而且在一個叫做「己市」的聚落旁邊,而「蒼梧」地名最早也是指其附近的山坡高崗。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也有一個舜帝陵,正位於蜿蜒百裏的鳴條崗的西端,這裏自北魏以後一直是歷代帝王祭祀舜帝的地點。

山西運城舜帝陵古柏

但是,南方的舜帝陵也未必是電洞來風。合理的解釋是,舜出身的有虞氏族群(包括其兄弟「象」的氏族)在夏後氏興起後逐漸遷離中原,來到長江以南地區,而九疑山就是他們祭祀舜帝的地點,故稱「零陵」。【山海經】載:「帝舜生戲,戲生搖民」。「搖民 」似與今天的瑤族有關,「搖 」和「瑤」都帶有「䍃」旁,說明善於制造陶器,可以與舜「陶於雷澤」的傳說聯系起來。今湖南永州一帶不僅有舜帝陵,古代還有象祠。【永州府誌】載:「舜封弟象於有鼻,即今道州地,道州北五十裏地方有庳亭,今其地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禱。」這些似乎都反映了某種歷史淵源。

更進一步猜測,有虞氏族群在南遷的時候很可能將舜帝的陵墓進行了遷葬,從鳴條遷到了九疑山。從這個意義上講,江南的舜帝陵才是「真正的」舜帝陵,這也是秦漢時代的帝王都要在南巡時遠祭舜陵的原因。而山西的舜帝陵可能是舜帝初葬地的遺跡。

湖南永州九疑山舜帝陵

總之,「零陵」之名源於舜帝的傳說,但是漢代零陵郡之地,在上古夏商至西周時還是僻遠閉塞的地方,直到春秋戰國時才被劃入楚國蒼梧郡的範圍。秦代屬長沙郡。漢初屬吳芮之長沙國,且為新劃出的桂陽郡的一部份。漢武帝 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後,始將桂陽郡西部(「泉陵」——「泠道」以西)分置為零陵郡。

漢宣帝時,零陵郡從長沙國接收了一個王子侯國「鐘武」。至西漢末年,零陵郡領有10個縣(郡治在零陵縣),其轄境相當於今湖南省邵陽、衡陽、武岡等市縣以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永福等縣以北的地區。 根據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 零陵郡轄區共有編戶21092,有人口139378人。

東漢時,零陵郡的治所移至泉陵縣,北部轄境擴大至今蒸水上遊和漣水中遊。 根據東漢 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的人口統計, 桂陽郡轄區共有編戶212284戶,有人口1001578人。可見本地區經濟開發勢頭迅猛,與一個半世紀之前相比,人口竟然增長了7.2倍。

三國以後,零陵郡的轄區逐漸縮小。吳孫皓時,北部份置為昭陵郡,南部份置為始安郡,零陵郡轄境僅有今湖南省祁東縣以南的湘江流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灌陽、資源、全州等縣地。東晉以後,瀟水流域又被置為營道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吳後,將零陵郡改置為永州,大業初復名零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永州,天寶元年(742年)復為零陵郡,乾元元年(758年) 又改為永州。 此後"零陵郡"之名不再使用。 隋唐時的零陵郡/永州,僅是漢代零陵郡最核心的一小塊(泉陵縣周邊),後來就一直被稱為永州(路/府)。

三、零陵郡屬縣的情況

西漢末的零陵郡下轄10個縣:

1.零陵縣。 秦置縣,屬長沙郡。西漢為零陵郡治。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東漢屬零陵郡。南朝宋屬零陵國。南齊復屬零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廢。

【陽海山、湘水、離水】陽海山,後世訛為海陽山。亦即今廣西省東北部興安、灌陽、靈川、恭城縣境之海洋山。又稱陽朔山、零陵山。 湘水,即今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上古時洞庭湖較小,湘水直接註入長江。【山海經·海內東經】:「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洞庭下。」【水經·湘水】:「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又北至巴丘山入於江。」離水,亦作漓水,即今廣西東部之漓江(桂江上遊河段)。

2.營道縣。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東南三十余裏莽、巢兩水口。隋移治寧遠縣東南四十裏泠道故城。唐武德四年(621年)移治今道縣西四十裏營山下。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弘道縣,移治今道縣。宋復名營道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

【九疑山】亦作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六十裏。【史記·五帝本紀】:舜「葬於江南九疑」。 【方輿勝覽】卷24道州:九疑山「亦名蒼梧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山……」山南有舜廟。秦始皇南巡至雲夢、漢武帝南巡至盛唐,均曾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九嶷山風景區

3.始安縣。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縣。治所即今廣西桂林市。東漢為始安侯國。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於縣置始安郡。唐貞觀八年 (634) 改為臨桂縣。

4.夫夷縣。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陽市西、夫夷水西。(扶夷水為資水南源,源出廣西資源縣南越城嶺,北流到湖南省邵陽縣雙江口和赦水匯合後稱資水。)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義為夫夷侯,侯國先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後屬零陵郡。東漢改為夫夷侯國。三國吳復為夫夷縣。東晉改為扶縣。南朝梁改為扶陽縣,陳復改夫夷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

5.營浦縣。 秦置縣,以在營水(今濂溪水)之浦得名,屬長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東北東門鄉。西漢初屬長沙國,後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後屬零陵郡。南朝梁天監十四年(515年)移治今道縣西四十裏營山下。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永陽縣。

6.都梁侯國。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湖南省武岡縣東七裏橋。【水經·資水註】:「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 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長沙定王子劉遂為都梁侯,王莽時國絕。該侯國先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後屬零陵郡。東漢改為都梁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改為武岡縣。西晉復置都梁縣,移治今湖南省隆回縣。隋廢。

【路山、資水】路山,又名唐糾山。在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北。【水經·資水註】:「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糾山,蓋路山之別名也。」資水,在今湖南省中部, 為洞庭湖四大水系之一。南源夫夷水出廣西資源縣南,西源赦水出城步苗族自治縣北,在邵陽縣匯合後,北流經新化、安化等縣折向東,經益陽市到湘陰縣臨資口入洞庭湖。

7.泠 [líng ] 道縣。 一作炩道縣。秦置縣,因境內泠水(今泠江)得名,屬長沙郡。西漢初屬長沙國,後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後屬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東南四十裏。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營道縣。

8.泉陵侯國。 西漢置縣,屬長沙國。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賢為泉陵侯,王莽時國絕。該侯國先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後屬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北二裏。東漢改為泉陵縣,為零陵郡治。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零陵縣,移治今湖南省永州市。

9.洮 [táo ] 陽縣。 戰國時為楚國之洮陽邑,因位於湘水上遊支流洮水之陽得名。西漢置縣,屬零陵郡。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東北三十五裏下改洲村。【清一統誌·桂林府】 引 【州誌】: 「洮陽故城,在州北三十五裏,地名改州灘。」 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 )封長沙定王子劉狗彘為洮陽侯,元狩六年(前117年)國除為縣。隋開皇中廢。

10.鐘武縣。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縣西南武水北,屬零陵郡。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封長沙頃王子劉度為鐘武侯。後侯國徙至江夏郡境內,本地仍為縣。東漢永建三年(128年)改名重安縣。

四、零陵郡地理形勢圖解

漢代零陵郡的地理方位如下兩圖所示:

漢代荊州刺史部的地域範圍

零陵郡在荊州刺史部七郡國中的相對位置

西漢末零陵郡各屬縣的地理位置可參見下圖:

西漢末零陵郡屬縣地理方位圖

結合周邊地形來看,漢代零陵郡的地緣結構如下圖所示:

漢代零陵郡屬縣地緣結構圖

由圖可見,漢代零陵郡位於今湖南省南部湘江流域平原地帶向丘陵、山脈地帶延伸的區域內,包括多個大型的山間盆地。這一區域是兩湖地區通往嶺南地區(廣西方向)的重要通道,秦代稱之為「九疑之塞」,曾在此地修建靈渠以溝通湘、漓二江,為征南粵的大軍轉運糧餉,西漢王朝也曾在此與南越國長期相鄰對峙。在西漢末年,零陵郡仍處於地廣人稀的狀態,東漢以後人口增長極為迅速,反映出經濟開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三國到隋唐時代,其地理區劃逐漸細化,分成了永州、邵州、道州、桂州等幾塊區域,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永州、邵陽、桂林等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