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打鐵花、糖塑、花饃、獅舞…藏在年味裏的非遺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2024-02-14文化

這個春節,諸多非遺文化為新春增添氛圍感,讓年味變得更濃。

而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無法復制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的載體。

冬日炙熱的浪漫——神奇的打鐵花

打鐵花,是流傳於晉豫地區民間傳統的煙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 一種傳承千年的傳統技藝,在民俗表演中越來越多地得到盡情的展現。

打鐵花,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工藝源自北宋時期,最初是煉丹道士與工匠們在春節祭祀太上老君祖爺的一種祭祀儀式。

不過後來經過流傳與改進,逐漸增加了鞭炮、煙花和耍龍燈等形式,融合成這種美輪美奐、氣勢恢宏的藝術表演。

明清時期,是打鐵花最為鼎盛的時期,並且這項表演深受皇家貴族喜愛。

而如今「打鐵花」 已經成了冬日裏熾熱又溫馨的浪漫,尤其春節期間打鐵花表演也會彌補許多地方不能燃放煙花的遺憾。

夜幕下,「打鐵花」民間藝人們在共同配合下,將剛剛出爐的1600攝氏度的鐵液迅速擊向天空,隨著鐵水濺起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瞬間漫天飛射,如瀑布飛瀉,又如煙花一般照耀夜空,流光溢彩、耀眼奪目…引得觀眾陣陣感嘆。

這是另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觀眾不僅欣賞到了不一樣「煙花秀」,還得以親身領略到這一傳統民俗的魅力。

遊走的民俗藝術風景線——糖塑藝術

糖塑是中國民間一種歷史悠久的手工藝,也是一種飽含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

作為民俗生活中常見的造型藝術,糖塑的歷史可上溯至漢代。而千百年以來,糖塑藝術也完全融入歷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特別是近代以來,民間糖塑藝人肩挑糖擔,遊走於街頭巷尾和村落阡陌,更是成為一道遊走的民俗藝術風景線。

糖塑多以麥芽飴糖和玉米糖為原料,綜合采用捏、堆、貼、剪、吹、搓、拽、按、澆、拉等制作手段和繪、染、刻、劃、點、戳、印、插、綴等裝飾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

糖塑在民間也叫作吹糖人,糖畫,捏糖人等,它是在麥芽糖加熱變軟之後,調入可食用的紅、藍、黑等色素,再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用吹、拉、捏、扯、搓、壓、剪等工藝,把圖案塑造成形,做出來的圖案就像藝術品,讓人百看不厭。

糖塑既可欣賞娛玩,又可直接食用,如今這個工藝已經遍布南北各地,絕對是一種甜蜜的非遺文化。

巧手捏出最美生活藝術——面塑花饃

在傳統民間美術體系中,面塑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是特定區域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並在歷史的長河中保留下來,而花饃,作為黃河流域優秀的民間藝術,歷來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愛。

花饃,也稱「面花」,是中國民間面塑品,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但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社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花饃的造型種類、藝術特征、民俗價值和精神內涵等方面各具鮮明的時代特色。

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饅頭,花式各樣、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花樣饅頭」是北方居民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年貨,蒸花饃,便是其中最有年味的一項年俗。

「搟面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簽、勺子」……當一切工具準備就緒後,花饃面塑師就開始了一天的創作,隨後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面團,在大師的巧手下變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花饃,是中國老百姓心尖上的情結、指尖上的文化、舌尖上的美食。

民間最盡興的舞蹈——獅子舞

獅子舞也叫玩獅子,牛皮制頭,布為皮,麻為須毛,由兩人表演。根據地域被劃分為北獅與南獅兩大類,前者廣泛流傳於中國中原、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區,後者則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傳承發展。

總體來看,北獅重「形」,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南獅重「意」,多結合南派武功展示高難度技巧,動作矯健兇猛的特點。

獅子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歷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產物,隨著漢代百戲的發展,經過魏晉南北朝民族文化的融合,到唐代,獅子舞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動作體系和獨特的表演形式。

關於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誌】,書中其中提到「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五方獅子舞」。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

值得一提的是,獅子舞是絲綢之路文化回授的產物,經歷了從西域——中原——西域的回授傳播過程,也經歷了從混合到整合,從變形到創新的本土化歷程,最終成為中國逢年過節、迎神賽會等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份,並且鑄就了集鼓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飛舞在指尖的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藝術是古代民間常見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能夠充分反映出中國不同朝代人民的審美情趣特點與精神文化內涵。

在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項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華大地上已經綿延發展了數千年,它既能體現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一把剪刀,一張紙,用最簡單的材料就能剪出別樣風景,用以展現大千世界,這是剪紙藝術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眾所周知,紙的發明是在西漢時代(公元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

但智慧的人們卻運用薄片材料,透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直到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產生和發展。

剪紙可分為南方剪紙和北方剪紙兩種。南方剪紙細膩雋永,細節較多,以寫實為主;而北方剪紙粗獷簡練,圖案多誇張寫意。

非遺文化年味濃 、多彩民俗鬧新春,其實中國非遺文化數不勝數,從東北的二人轉到南國的粵劇,從江南的舞龍到西北的花燈……中華大地千百年來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新春民間習俗。

在甲辰龍年已經到來之際,全國各地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了精彩紛呈的非遺展示,營造歡樂祥和的新春氛圍,讓觀眾大飽眼福。

各位讀者,你們那個地區的非遺文化是什麽呢?歡迎評論區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