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李沆,曾在一次下朝之後,被一個書生攔在街頭。
對方對他破口大罵,說他無德無才,恥居高位。
面對這樣的侮辱,李沆絲毫沒在意,像沒事人一樣,徑直走開了。
到家之後,他也沒有去追究對方,而是找了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仿佛剛才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
幾年後,這個書生考中進士當了官,再次遇到了李沆。
他戰戰兢兢地向對方請罪,說自己當初一時魯莽,才說了傷害李沆的言論。
李流說:「我從沒把那事放在心上,所以不在乎這小小的傷害。」
凡是內心強大的人,氣度都已修煉到了一定境界。
他們內核穩定,不會在乎外界的言論攻擊,更不會理會他人的故意挑釁。
無論遇到什麽痛苦和波折,他們都始終從容淡定,將事情處理得遊刃有余。
如果你也能將自己的修煉到這個程度,外界縱有驚濤駭浪,也傷不了你一根毫毛。
1
容得下別人譏謗
馮唐曾受邀擔任一個真人秀節目的主持。
節目中,他因言辭犀利,招來了一片罵聲。
有人就問他,你怎麽看待這些謾罵。
馮唐說:「這些評價關我屁事,那是他們的事。」
正所謂,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
行走在這世上,被人非議,遭人譏謗,其實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允許這些刺耳聲音的存在,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修行。
作家周梅森,年輕的時候曾在一家煤礦場當工人。
但他的誌向卻並不在此,而是當一名優秀的作家。
為此,他經常在勞作了一天之後,又繼續在煤油燈下默默埋頭寫作。
工友們瞧見後,紛紛嘲笑他:
「別做作家夢嘍!」
「一個挖煤的想當作家,也太奇怪了。」
在周梅森的投稿被退回來後,這些工友甚至還大肆戲謔道:
「周梅森又被退稿了!」
即便面對這眾多的嘲笑聲,和屢屢被退稿的打擊,周梅森也沒有在意和退縮。
他繼續潛心寫稿,終於在努力了多年後,他的處女作登上了【新華日報】。之後,他的小說【人民的名義】被搬上熒幕後大爆,他也跟著一炮而紅,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礦工,變成了享譽全國的作家。
而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僅僅要歸功於他的努力,更不能忽視的,是他無懼外界非議的氣度。
常言道: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鳳凰於天,不意雞議。
一個人強大與否,就體現在他對待負面聲音的態度上。
試著放棄無謂的口舌之爭,適當裝聾作啞;
學會遮蔽無端的閑言碎語,靜心強大自身。
終有一天,這些外界的嘈雜就會離你遠去,到那時,你就能潛心修行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平靜。
2
受得了世態炎涼
古人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生而為人,只要活著,只要與人打交道,就會不可避免地體會到什麽叫人情冷暖,什麽叫世態炎涼。
【戰國策】中有一個故事。
孟嘗君得勢時,無數人搶著和他結交。
後來他失勢了,昔日那些親密的朋友瞬間就變了臉,對他百般嫌棄。
孟嘗君又心寒又氣憤,將這些趨炎附勢之徒的名字都刻在了木板上,發誓日後要找他們算賬。
有個叫譚拾子的人就勸他:
「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
誰富貴就靠近誰,誰貧賤就遠離誰,這本就是人之常情。
就像集市,早晨人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空蕩蕩的。
這不是人們愛早恨晚,而是因為早上有人們想要的東西,而晚上卻沒有,所以不必因此仇恨。
孟嘗君聽後,頓時就想開了,便把木板上的名字一一劃去了。
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的。
【菜根譚】中就有言: 饑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看不透這一點,便會被世事所困,失去很多快樂。
唯有悟透人心,理解人性,你才能在世事的銼磨中,變成一個真正的強者。
楊絳先生在特殊年代,被中傷,被批鬥,但她卻說:「世態人情,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季羨林低谷時被人打到鼻青臉腫,後來他風光了,這些人又來巴結他。
季羨林對此,卻並無怨恨,還說:「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木心三次被冤入獄,受盡苦楚,他的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
但對於這些,他說:「不知原諒什麽,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所以說,對於世態炎涼,看清不如看輕,看透不如看淡。
一味糾結怨懟,只會讓你在一段糟糕的經歷中越陷越深。
洞察了人性幽微之後,選擇不在乎,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看懂一切,也原諒一切。
3
忍得下明槍暗箭
作家凱瑞斯托弗·吉莫曾說:
每個人都會遭到兩支箭的攻擊,其中一支,便是來自外界的暗箭。
遇到小人的中傷,你如何對待、怎樣選擇,往往就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層次。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範雎年輕時,曾因為才華出眾,被魏國宰相魏齊嫉恨。
魏齊誣陷範雎賣國,趁機讓仆人用板子和荊條對他暴打。
範雎被打得奄奄一息。
魏齊以為範雎死了,便讓人用草席包裹了他扔到廁所裏,還讓喝醉酒的客人朝著他小便。
面對這種奇恥大辱,範雎一動不動,全部忍了下來。等到這群人都散去後,他才找機會逃了出去。
正因為他的隱忍,才有了後來他遠赴秦國,成為秦國宰相的故事。
王陽明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公元1519年,寧王在濠州造反。
王陽明奔赴前線,不畏生死,用了僅僅43天時間,就將寧王擒獲。
但他這份大功,也招來了朝臣的嫉妒,小人的陷害。
在這個危急關頭,王陽明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教科書的操作。
他先是找到宦官張永,把寧王交付於他,並把功勞全部讓了出去。而後,他就悄悄搬到冷清的寺廟,不再過問朝中之事。
就這樣,因為他的不爭,朝中的那些人也沒再繼續對他窮追猛打,他因此得以保全自身。
此後,他告老還鄉,建立書院,傳播陽明心學,沒過多久,他的心學就被發揚光大了起來。
有人評論說,這場教科書級的化險為夷背後,藏著王陽明忍辱負重的處世智慧。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懂得隱忍不發、適時而動。
就像蘇軾在【賈誼論】中所寫: 君子之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在紛爭面前,忍是一種胸懷;在傷害面前,忍是一種手段。
當你忍住了當下事,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你自然就能有更遠大的成就。
▽
作家國永梅說: 「人的心是個容器,心若不恨,世間便暖。」
如果一個人內心狹隘,外人的只言片語,聽到耳中,都會產生徹骨之寒。
可人的內心一旦強大到可怕,所有的是非對錯,便會變得渺小如塵。
點個 贊吧 ,經事長智,歷事成人,當你修煉到一定境界,就不會在乎任何外在的傷害。